天下網商 葉晨
編輯 王詩琪
千禧年後,中國房地產經歷了一次從過熱到降温的變動,萬科的經營思路在那幾年也進行了多次調整,內部曾經開過這樣一場會議。
會上,有人提出了一處小小的業務細節調整——物業的保潔應該外包。當時萬科掌門人王石立馬問,“為什麼外包?”對方回答,“外包可以不用交社保。”他又追問,“那你為什麼把這個社會問題交給別人呢?”
這個會議,透露了王石希望做重物業業務的“基調”。過去的十多年裏,萬科不斷重倉物業板塊,物業員工數已超過了9萬人,成為中國基礎住宅物業管理服務市場的第一梯隊。
近年,房企拆分物業公司紛紛赴港上市;作為萬科多元化業務中的“大兒子”,萬科物業板塊於9月29日成功在港敲鐘。
此時並非上市的最佳時機,破發成了萬物雲難以迴避的命運。截至9月29日收盤,公司股價為46.00港元/股,較發行價跌6.788%,市值為536.9億港元,約合人民幣492.5億元,是今年港股最大規模的IPO(首次公開募股)。今日(9月30日)開盤後,萬物雲股價持續下跌,截至10:15發稿時為42.4港元每股,最新市值約450億元人民幣。
當年一手推動物業板塊定調的王石,已經在2017年的萬科股權大戰中悄然退場;但在當年那場物業話題會議上,還有一位人物旁聽和參與。
他是1999年進入萬科、時任集團總裁辦公室主任的職業經理人朱保全。如今,他的身份是萬物雲董事長、執行董事兼總經理。上市當天,朱保全發文感謝王石、鬱亮。
年營收超230億元,王石時代留給萬科的一筆“遺產”1990年,萬科剛剛步入房地產業務。受SONY售後服務的啓發,企業創始人王石拍板,成立了萬科物業,邀請有“物業教父”之稱的陳之平擔任第一代掌門。
成立之初,萬科物業便開創了中國物管行業的多項先河:比如在深圳天景花園小區引入了物業管理,成立了中國第一個業主管理委員會,引入“業主自治與專業服務相結合”的物業管理模式、酒店式管理模式,接管建設部大院的物業管理等實踐。
但對於物業在整體業務應占什麼地位,萬科高層之間的見地並不同。
陳之平堅持認為,萬科物業應當獨立於萬科集團來發展;但在當時以專業化著稱的萬科,對於多元化業務的發展態度是否定的。
所以,陳之平早年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説:“萬科物業一年只有1個億的利潤,鬱亮(現任萬科董事會主席)是不會把這1個億放在眼裏。比起一年1700多億元的銷售額來説,這1個億算什麼?萬科沒有把物管當做產業來做。”
這一矛盾,最終導致了陳之平的出走。直到2007年後,萬科內部才重新審視這套邏輯,最終確認萬科物業與母公司主營房地產業務的分離,使其真正獨立於萬科地產板塊。
2011年,跟隨王石、鬱亮多年的朱保全被集團委任為萬科物業總經理,此時中國房地產行業已經歷了2008年的經濟危機,更多業務開始變動發生。
2015年,物業企業迎來了一波上市小高峯,綠城服務等同行接連在港敲鐘,刺激了作為地產龍頭企業的萬科。在王石等人的支持下,萬科在那一年,踏出自有樓盤的圈子,開始全面接受其他開發商的物業業務;2017年,博裕資本與58集團看中萬科物業,提供了共計18億元融資,其估值來到了60億元左右;到了2020年,萬科物業在成立30週年之際,正式更名為萬物雲。
萬物雲管理團隊 來源官網
此後的兩年間,財經圈與房產圈對於萬物雲上市的討論一路喧囂塵上。
一次採訪中,有記者問“你會怎麼説服鬱亮(上市)”,朱保全回應,“不需要説服鬱亮。萬科集團分拆萬科物業,受益人是萬科股東。”
數據顯示,拆分後萬物雲的運營態勢總體良好。據招股書,公司在2019年、2020年、2021年的營收分別為139.27億元、181.45億元、237億元。如果按基礎物業管理服務收入計算,萬物雲在2021年中國物業管理服務市場中排名第一,佔有4.28%的市場份額。
職業經理人個人股票價值8億元,或已超過“大哥”王石、鬱亮長期以來,物業服務屬於勞動密集型服務。“我不相信以現在的智能化水平,你還能把項目上的人都撤沒了?”朱保全曾表示。
2019年、2020年、2021年,萬物雲的員工成本是支出大項,分別佔總銷售成本的56.1%、35.2%、36.8%。
雖然萬物雲的年收入已突破200億元的大關,但毛利卻並不算高。數據顯示,2021年公司毛利為40.2億元,毛利率為17%,年內利潤為17.14億元。
隨着9月29日萬物雲赴港上市,從王石時代開始、逐步做大的萬科物業生意可能會迎來新的細化和拆分。
這背後是,朱保全有意培育新的盈利板塊。
之前的媒體採訪中,他提出過“平台化”打法。“做平台首先要變成一個科技公司,首先還是要科技化、數字化,科技在物業裏邊潛力空間是最大的,而且平台下面要有實體業務。”
目前,萬物雲旗下包含“空間(Space)”“科技(Tech)”“成長(Grow)”三大業務模塊,覆蓋住宅物業服務、商業物業板塊、社區到家服務、城市全域治理領域、企業安防機電服務,以及智慧社區、園區、樓宇的設計+施工+運營一體化服務等。
對於這批衍生業務,朱保全野心勃勃。
有媒體採訪他,“如果萬物雲上市後,讓你分拆下來的第一個會是什麼?”朱保全答覆,“萬物梁行,現在已經有60億收入了。”然後他又補充説,“萬物為家、樸鄰也放進去了。萬御安防已經分拆了,只是還沒上市而已,2021年約有50億元的營收。”
作為帶大企業業務的職業經理人,朱保全是成功的。
據萬物雲最新財報,朱保全個人持有萬物雲2000萬股,以目前股價進行測算,僅股票價值就超8億元人民幣。而2019年-2021年朱保全的平均年薪為1300多萬元。在部分財經媒體的估算中,朱保全的身家或已超過自己職業生涯裏的“大哥”鬱亮,以及“大哥的大哥”王石。
此外,上市前萬物雲拿出7000萬股獎勵396名員工,萬物雲上市後,朱保全等管理層身家直接破億,其他360名員工持有股票的平均價值也超過了400萬元。
含“科”量過高、含雲量不足,萬物雲上市即從500億元跌落自2015年起,物業服務企業進入了上市潮,市盈率基本都在25倍以上;但彼時的萬科遲遲未動。原因在於企業對上市後高估值的警惕,現任萬科董事會主席鬱亮曾多次強調,怕資本市場把公司引導壞了。
資本不是洪水猛獸,但絕對是敏感且趨利的。
上市首日,萬物雲股價直接破發,最低跌至42.05港元/股,最終收於46.00港元。受股價下跌影響,萬物雲的上市市值也從發行時預估的575.9億港元,跌至536.9億港元;換算成人民幣,市值已跌出500億元的大關。今日開盤後持續下跌,截至發稿的最新市值已不到450億元人民幣。
除了提到的毛利率不高的問題,萬物雲還有一些方面未達到市場的預期。
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0年、2021年,萬物雲在主要客户方面的銷售收入分別為21.62億元、37.48億元及47.18億元,但最大的單一客户始終是萬科集團,其“支持”的銷售收入分別為17.7億元、28億及38.21億,分別佔万物雲總收入約12.7%、15.4%及16.1%,逐年比例還在擴大。對萬科業務的依賴較大,顯然與萬物雲“走出萬科自有圈子”的定位不符。
“含科量”高,但萬物科技的“含雲量”卻並不明顯。
當前,與物業板塊關係最緊密的科技大多集中在IoT領域,也就是物聯網技術的應用、開發與雲平台支持。數據顯示,2021年萬物雲在傳統物業管理板塊的收入佔比高達70%,而科技服務板塊AIoT(人工智能物聯網)及BPaaS(業務流程即服務)解決方案服務業務營收佔比卻不到8%。
在研發投入上,2019年到2021年,萬物雲研發投入分別為2.04億元、2.50億元、3.74億元,佔總收入的比重不超過2%。
從一些方面來看,由線下物業板塊發展而來的萬物雲與科技公司、O2O(線上到線下)平台模式相比,仍存在許多運營模式、理念上的差異。但回到公司管理本身,朱保全從中也看到萬物雲的提升空間與發展潛力。
2021年,萬物雲引入了原阿里雲副總裁、智聯網首席科學家丁險峯,出任萬物雲首席科學家。伴隨許多重量級技術人才的加入,萬物雲對科技研發、物聯應用的重視在提升。
畢竟從王石定調到剝離上市,萬物雲也曾花了30年——留給職業經理人朱保全以及這家企業轉身的時間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