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存量與增量的“冰與火” 爆款光環下迷你基金黯然退場

由 夏侯依絲 發佈於 財經

  一邊是發行市場爆款頻出,首募規模屢創年內新紀錄的火熱,另一邊則是部分存量產品規模迷你,觸發合同終止情形而黯然離場。今年以來,基金市場的“冰”與“火”格外突出。公開數據顯示,截至6月15日,年內公募基金成立規模已達8914.53億元,同比大增113.47%。但與此同時,也有近40只產品先後清盤。從清盤基金的情況看,多數規模迷你且運作不佳。在內人士看來,基金清盤或主要是基金公司出於產品線佈局的考慮,但部分成立不久即“火速離場”的產品也恐存在申報缺乏考慮、跟風上報等問題。

  新發市場火熱 年內成立規模已近9000億

  6月15日,易方達基金旗下知名基金經理張坤新發基金易方達優質企業三年持有混合基金開始發行。據渠道人士透露,該基金髮行後不久,就迅速到達80億元的首募上限,雖然目前最終數據尚未確認,但有消息稱,募集總額或已超過300億元。6月15日晚,易方達基金髮布公告表示,該基金首募規模已超過募集上限,根據有關規定,將基金募集截止日期提前至6月15日。同時,對當日的有效認購申請採用“末日比例確認”的原則予以部分確認。

  易方達優質企業三年持有混合的火爆僅是近期公募發行市場的冰山一角。今年以來,在結構市行情凸顯、權益類基金賺錢效應提升的背景下,公募基金也在瘋狂吸金。數據顯示,截至6月15日,年內公募基金新發規模已達8914.53億元,較2019年同期的4169.2億元,同比增長113.47%。其中,包含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在內的權益類產品成為發行主力,累計新發規模達到6058.51億元,佔到總量的三分之二以上。

  就單隻產品而言,6月13日,南方成長先鋒混合發佈公告表示正式成立,規模高達321.15億元,刷新年內首募紀錄。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就在5月22日,易方達均衡成長混合才以269.67億元創下年內首募規模紀錄。換句話説,不到一個月,首募“桂冠”就宣告易主。

  當然,爆款產品並不侷限於上述兩隻基金。數據顯示,易方達研究精選股票、華夏中證新能源汽車ETF、匯添富中盤積極成長混合等也均實現發行超百億元,而成立規模超過50億元的權益類基金更多達26只。

  在業內人士看來,新發規模大增的背後,是公募基金的投資能力日益得到認可,還有渠道方的鼎力支持。

  南方某大型公募內部人士直言,近年來,隨着A股市場波動加大,以及結構性行情的持續,個人投資者想要在各路資金博弈的局面下“殺出一條血路”,獲取長期收益的難度也在提升。在此背景下,公募基金作為專業投資者的主動管理能力得以突出。

  以混合型基金為例,今年以來,截至6月12日,數據可統計的3699只混合型基金(份額分開計算)的平均淨值增長率約為10.05%,較同期上證綜指-4.27%的漲幅,超出14.32個百分點。而回顧2018年和2019年全年表現,混合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也達到-14.51%和32.12%,超過同期滬指10.08個和9.82個百分點。

  另外,滬上一位公募從業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除了公募基金的品牌效應,以及績優基金經理的明星光環創造出眾多爆款產品外,渠道方,尤其是銀行代銷渠道的發力,也使得年內部分原先並未受到市場廣泛關注的基金產品實現大賣。

  存量基金現清盤潮 近40只產品先後離場

  在發行市場火熱、爆款頻出的同時,部分存量產品則正與市場“告別”,迷你基金的清盤潮紛至沓來。

  6月15日,南方基金髮布公告表示,旗下南方安享絕對收益策略定開混合發起式基金因在年內第2次開放期屆滿時基金淨值低於5000萬元,觸發《基金合同》約定的自動終止情形,6月15日將為該基金的最後運作日,並自次日起進入基金財產清算程序。而除了該基金外,同日,南方高元債券型發起式基金也發佈了可能觸發基金合同終止情形的提示性公告。

  據公開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6月15日,宣佈正式清盤的基金已達39只,除上述提及的產品外,僅6月以來還有新華高端製造混合、富國嘉利穩健配置、鵬華深證民營ETF等6只產品宣佈清盤。

  多數產品清盤與規模迷你不無關係。從2019年清盤基金的規模來看,規模不足5000萬元的達到19只,佔比近半;規模不足1億元的更是多達32只,超過八成。

  除已經清算完畢的基金外,華商穩固添利、銀華中證轉債指數增強、東吳優信穩健、東吳鼎元雙債等多隻基金即將進入清算程序,還有部分基金也面臨着即將清盤的風險,發佈可能觸發基金合同終止的提示性公告。

  有分析人士指出,對於基金公司而言,迷你基金規模偏小,且可能存在產品設計、投資困境以及運作成本等問題,以致出現淨值虧損並觸發清盤的情況時有發生,部分機構更是多隻產品相繼瀕臨清盤。以凱石基金為例,自5月以來,旗下凱石淳行業精選混合、凱石源混合、凱石湛混合先後多次發佈公告稱,基金資產淨值已連續多個交易日低於5000萬元的清盤線。

  產品線佈局成主因 仍需關注持有人利益

  “對於規模不算太少且非委外機構定製,希望保留下來的產品,一般公司方面可能會通過自購,來防止連續60個交易日低於5000萬元規模的情況出現。但目前來看,多數產品或還是會選擇清盤,這既利於基金管理人優化產品佈局,也可以讓相關的投資者儘早完成資金的贖回和再投資。”一位不願具名的公募市場部人士如是説。

  確如該市場部人士所説,數據顯示,年內宣佈清盤的基金中,共有31只產品曾在2019年年報中披露持有人結構。其中,多達13只基金的機構投資者持有比例過半,佔比超四成。

  北京一位市場分析人士坦言,基金清盤的數量增多,可能是部分基金的委外資金贖回後,後續申購不足,規模難提升導致的。基金清盤在成熟的資本市場中已經比較常見,除了業績表現不佳的原因外,被清盤的基金也多因規模迷你,存在着管理成本高、運營效率低等特徵,導致惡性循環。這些產品需要被市場淘汰,讓一些管理較好、業績更優的基金得到更多投資的機會。

  不過,上述分析人士也認為,部分產品的清盤早有端倪。在他看來,可以理解基金管理人清盤旗下產品,更多是針對產品線的規劃和佈局,但也不能排除在提交材料時缺乏考慮、跟風上報,在投研能力方面存在短板等問題,尤其是一些成立時間比較短就快速清盤的產品。

  北京商報記者統計數據發現,截至6月15日,成立不足一年即走向清盤的基金確實不在少數,如人保添益6個月定開混合、財通資管中證500指數增強、廣發景安純債等。其中,廣發景安純債成立於2019年11月20日,但在今年4月9日即宣佈終止,前後尚不足5個月,其餘2只產品則分別成立於2019年6月和8月。

  “當前基金清盤已步入常態化,單隻產品的清盤不再像之前一樣,會對基金公司的聲譽造成較大影響。另外,在新品審批提速的情況下,‘殼’資源的稀缺性也被大大稀釋。但作為基金管理人,還是應以‘代客理財’為本源,認真對待每一隻基金的申報和運作,注重每一位持有人的利益和投資體驗。”滬上某公募資深從業人士如是説。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