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5月29日消息,在2017年末和2018年初,高盛(Goldman Sachs)就是比特幣最狂熱的擁躉之一,甚至還聘請了一名加密貨幣交易員。隨後,加密貨幣市場崩潰,儘管市場起起伏伏,但仍未能恢復到2017年12月的高點。
近日,高盛在發佈的一份報告中對加密技術進行了抨擊,其中包括“我們不建議在戰略或戰術基礎上為客户的投資組合提供比特幣,儘管其波動性可能使其適合於動量型交易者。”報告還將比特幣的漲勢與17世紀荷蘭的“鬱金香泡沫”進行了比較。然而看看下面的圖表就可以看出,這種比較是非常不準確的,正如大多數業內人士對比特幣沒落的説法不屑一顧。
高盛還對加密迷們經常引用的旨在保持數字代幣優勢的優點提出了幾項反駁。高盛表示,比特幣不產生現金流;在全球經濟增長中不產生收益;也沒有持續的多元化效益;價格極度不穩定;同時也沒有證據表明比特幣可以對沖通脹。此外,高盛還表示,包括比特幣在內的加密貨幣並非一種資產類別。
當然,到目前為止,這些對任何人來説都不是什麼新聞,比特幣越來越被視為一種有限供應的價值儲存手段,在貨幣供應呈爆炸式增長的世界裏,比特幣是菲亞特(fiat)的替代品。華爾街著名操盤高手保羅·都鐸·瓊斯(Paul Tudor Jones)上月表示,他購買比特幣是為了對沖他所認為的美聯儲印鈔所引發的通脹,他甚至告訴客户,比特幣讓他想起了“黃金在上世紀70年代扮演的角色”。
保羅在高盛之前列出了比特幣的各個關鍵領域,包括購買力;可信賴性、流動性和可移植性,並對各種金融資產的總價值進行了比較,顯示出比特幣在一個被更廣泛接受的世界裏的增長潛力有多麼巨大。
這讓這位交易員得出了與高盛相反的結論:“最終,利潤最大化的最佳策略是擁有跑得最快的馬......如果要我預測,我打賭是比特幣。”
撇開高盛及其災難性的預測業績不談(尤其是自從高盛拋棄了大部分標誌性的自營交易員,決定成為次級貸款機構和信用卡發行商以來),我們從摩根大通(JPM)的尼克 帕尼吉爾佐格魯(Nick Panigirtzoglou)的最新流動性報告中發現了一個更有趣的觀點,他分析了對於比特幣的支持者和反對者更為寶貴的東西:比特幣的內在價值。
該報告通過將比特幣視為一種商品並將其價格基於生產BTC的邊際成本來考察比特幣的內在價值。根據該報告,在減半事件發生後,比特幣的交易價格比內在價格低25%,這使區塊獎勵從12.5比特幣減少到6.25比特幣。
市場價格和摩根大通對比特幣內在價值的最新估計
實際價格與內在價格之比
鑑於5月11日比特幣區塊獎勵減半,內在價值估計實際上翻了一番。在減半事件之前,摩根大通認為,假設市場參與者是理性的,價格是前瞻性的,實際價格比事件發生後的內在價格低25%,這表明市場實際上意味着採礦活動大幅下降。
減半後情況如何?下一張圖表顯示,自減半事件以來,比特幣網絡的哈希率下降了20%以上,與2月下旬至3月中旬比特幣價格近50%暴跌期間發生的幅度類似。
正如摩根大通總結的那樣,“這兩者的淨效應是,我們的內在價值估計與市場價格之間的差距現在已經有效地縮小了。”換句話説,比特幣應該以9000-10000萬美元附近的價格交易,而高盛的報告沒有提到這一點。
根據報告發布時比特幣的價格,摩根大通將比特幣的內在價值定為11,593美元。
除了比特幣的內在價值,摩根大通還研究了機構相對於加密貨幣的定位。摩根大通發現,比特幣市場價值在3月初的暴跌,也導致比特幣期貨和期權的未平倉持倉量出現收縮,而這兩種期貨和期權最初的恢復速度較慢。然而,在減半事件的準備階段,期權和期貨的未平倉頭寸都急劇增加,尤其是期權未平倉頭寸創下新高。
今年1月推出的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比特幣期權合約(CME bitcoin options)的未平倉合約總額從5月初的約1300萬美元升至近幾天的約1.7億美元。在最初令人鼓舞的開局之後,該合約的未平倉合約總額基本上保持在2000萬美元以下。
這表明,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機構對比特幣的接受程度正開始大幅上升,正如保羅 都鐸 瓊斯(Paul Tudor Jones)所預測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