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劍平:不斷邁出舒適區,已為LP帶來十幾億美元現金回報
甘劍平正在選擇、處理並迎接一系列的微妙變化,雖然參會、採訪經常聊些大而化之的東西,但細看下來,他近兩年總在做和他人不同的選擇。
比如其他人單飛募資,第一期都求穩,小步快跑,他卻上手就超募1億多美元;這幾年人們喜歡談論vintage year,選年景似乎比投項目更重要,他卻説全然沒考慮過,辦新基金完全是職業階段驅使到此;很多知名投資人比如朱嘯虎、徐新都説消費互聯網平台機會減少,還剩些品牌機會,他卻仍堅持投to C,認定還有大平台,並宣稱競爭少了更好,還搬出那句老掛在嘴邊的話:這正是市場的偉大之處;最近投中峯會上,在特殊時期“不要換賽道、不要換策略”簡直成為眾人共識,渶策資本卻在此時決定增加新的投資條線:硬科技。
當然,做投資的本質原本就不是求共識,這些一系列細微的“小決策”的差異不斷累積,一定會對渶策資本和甘劍平形成決定性的長期影響。
甘劍平當然有這種“不從眾”的底氣,從業以來,他已經為LP累計帶來了十幾億美元的現金回報。現在渶策資本只是將滿一週年,談成績單還早,投中網近日和甘劍平做了一次對話,先來聽聽他對當前一系列小趨勢、小決策的判斷邏輯,從中或許能一窺渶策資本這支新軍潛藏的可能性。
1
“原本可能超募更多”
投中網:我們聊一下渶策資本去年的募資,你的目標額度是2.5億美金,最終募資3.5億美金。很多人一期基金不會做大,更希望節奏先跑起來,而你從一開始策略、心氣似乎都不太一樣?
甘劍平:我畢竟從業時間比較長了,在這個行業做了20年。參與過凱雷兩期美元基金、啓明六期美元基金和五期人民幣基金的所有的募投管退,累計為投資人帶來了十幾億美金的現金回報。
投中網:你去年説的是十億,現在是十幾億了。
甘劍平:對,因為之前投的musical.ly賣給了頭條,前幾個月賣掉了頭條的股份。拿到了差不多兩億美金,又提高了DPI,從LP的角度來講這也是他們最看重的一件事情。很多LP從十幾年前就認識,也跟蹤了我很長時間,從人品角度他們也比較信任我,所以募資相對比較順利。
另外從團隊看,我、胡斌還有年輕的90後執行董事嚴靖凱是啓明消費互聯網的核心成員,同樣的人做同樣的事情,很大概率能獲得同樣的回報,説不定還會更好。當時我們就是這個賣點,很多LP是很認同這點的。
投中網:對一位投資人來説,累計十幾億美金的現金回報是個什麼概念?
甘劍平:可能整家機構能夠做到超過10億美金現金回報都是不錯的,我沒有具體數據,但作為一個基金合夥人來講,這個數字應該還是比較可觀。
投中網:我們接着談談募資過程,你也是在比較短的時間就完成了募資。
甘劍平:募資過程大概分兩個階段,我是去年5月30號確定離開啓明的,7月1號正式創辦渶策資本,8月8號做first closing,主要面對亞洲的LP,包括一些企業家和母基金。7月底我去了美國,跟那些美國的一些大學基金,匹茲堡大學、杜克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 、史帶投資等等。我跟胡斌花了差不多10天的時間,在美國的中部和東岸跑了大概十幾個城市。到10月8號,我們就把美國LP的募資做了關閉。
投中網:渶策資本在募資中的訴求是怎樣的?
甘劍平:當時我第一個訴求是快,渶策團隊的5個人手上有很多很好的項目,有些在啓明已經投過一輪了,我如果能很快地募資再投進去,項目溢價就不會太高。
投中網:就是説,單飛的投資人的延續性很重要。
甘劍平:對,我們的團隊也要招兵買馬,現在投資團隊8個人,後來招聘的年輕人,他們肯定還是希望有一個穩定的機構和基金。
投中網:最終的募資額度應該怎麼理解?3.5億美金要在幾年內投完的話,投資壓力是不是比較大?
甘劍平:啓明時期我的消費互聯網團隊平均一年投資額大概是1點幾億美金,渶策最初投資人就3位,每人1億美金,如果分3年投,每人每年投資2000-3000萬美金,大概是這樣框算出來的額度。
有些LP會要求你的資金總額不能超過某個上限,因為希望他的額度不低於某個百分比,希望對你的基金有足夠的影響力。所以最後我們把上限就定到3.5億美金,其實原本可以超募更多,但是因為定了這個上限,我就無謂再去反悔。
2
“職場文化在進步,消費習慣在變化”
投中網:渶策資本即將成立一週年。你的投資節奏是怎樣的?包括上半年的疫情對你有多大影響?
甘劍平:我們去年投了大約5000萬美金,疫情當中又簽了5000-6000萬美金的term。我們最近投的幾個項目恰好是獲益的,比如某個在線教育公司,我們已經簽了,還在做一些架構設置,等待批覆,他們的生意真是好得不得了。另一個公司是做線上醫療,診斷、藥房加上配送,也是在疫情當中增長得非常快,這也是之前啓明投資的公司,所以我們再次參與。
投中網:純線上模式這兩年原本沒那麼熱,這些案子你是碰巧碰上了,還是之前就有意在循着這個思路投?
甘劍平:我的視角一直是看得到這些公司的,可能之前決心沒有那麼大。但在疫情當中看到爆發性的增長,我們第一時間去交流接觸,然後決定投資。
消費者和我們都會有很多行為變化,比如以前多數會議都要面對面,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都覺得用zoom這些視頻會議挺好的。以前從禮貌角度來講,你也必須從上海飛去北京見創始人,要面對面握手,現在請我北京的同事去跟CEO面對面談,我們則在電腦前見面。以前我們投一個公司也要見CEO兩三次,現在線下見一次,其他事情線上談,對我來説效果是一樣的。
投中網:聽起來像是種文化上的進步。
甘劍平:我覺得就是文化的進步。以前如果你不飛過去跟創始人聊一聊,甚至會被認為不尊重對方。然後他們還必須反過來,再飛到上海跟我見一次,這就至少兩次。現在先通過視頻見一次面,大家完全可以接受了。最終要敲定的時候,我們再坐在一起聊一聊,吃個飯。
這是文化的變化,包括線上教育也是這樣。以前很多線下的培訓機構完全沒有線上,現在就全部轉到線上了,以前很多家長覺得小孩子看電腦對眼睛不好,現在也能接受,保護眼睛畢竟也還有其他方法。比如一家培訓機構以往每週六要在楊浦區開課,現在每個月去一次,另外三次在線上完成,可以收同樣的錢。
這是消費習慣的長期變化。包括每日優鮮、叮咚買菜這兩家我在啓明投資的企業,現在的增長簡直是不得了,像我父母這樣年紀的人,以前説線上買菜根本不可能,現在也學會了,用户體驗還挺好,想吃什麼蔬菜請人送過來就好了。
3
“永遠會有下一個偉大平台”
投中網:聊到現在,你還是在專注地談消費,你為什麼會這麼執着於消費互聯網投資?比如剛才台上朱嘯虎也説,消費領域現在主要是品牌機會,平台型的機會越來越少了。
甘劍平:我覺得不一定。首先中國是13億人口,消費佔GDP的比例相對比歐美國家要低很多,還是有很大的空間。
第二,國民收入還在不斷提高,大家在過去所積累的財富是真實的,有了財富肯定要去花。在北上廣深,比如夫妻兩人一個做保姆,一個做送外賣,你肯定不認為這是高收入階層對吧?但是他們的收入加在一起至少3000美金,3000美金的家庭月收入在全世界都是中上級。在中國,你只要付出勞動,你都能賺到這樣的錢。再加上房地產,在上海你只要有一、兩套房子,定義上至少是千萬身家。在美國,達到百萬美元以上身家的可能也就20%的人口。
最近LV出了年報,全球下滑10%,中國上漲10%,為什麼?中國人出不去了就在國內買。國民財富毫無疑問是真實的,所以我相信消費還是有很大機會的。
再回來談平台有沒有機會,我覺得永遠都有機會。有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品牌出來就會有新的平台。誰會想到拼多多能夠超出京東?能夠超過百度的市值?你十年前又哪裏會想到有公司可以通過視頻、短視頻的分發達到這種1500億美金的公司?
投中網:但看好大勢和找到投資落點似乎是兩碼事吧?你要持續地留在市場內,又要等待一個不知何時何地才會冒出來的機會。
甘劍平:所以你要抬頭看路,低頭幹活。你每一單投資都要對他的產品、市場、團隊、技術做全方位的評估。你或許不能説它未來一定會成為平台,但你能夠做基本判斷,他五年之內能不能做到幾億收入,我能夠獲得3-5倍的回報。做到這一點,你的基金肯定會是賺錢的。至於最終哪一家跑出來成為B站、拼多多不好説。但是每一個案子都盡你所能做出正確的評估,然後投了,我覺得還是很有機會的。
投中網:你怎麼定義自己的投資打法?
甘劍平:我們自上而下做很多行業研究,先畫一個框,然後對每個單一的項目花時間做判斷。當然前提是你要對行業足夠了解,不懂不投。當你碰到不錯的公司,或者主動去找細分領域裏面的領先者,然後交流、評估,最終決定是不是投。我們更像是特種兵,一對一作戰。我不相信集團性的覆蓋打法,你如果把行業分析清楚了,就能知道領跑者是哪幾家,你完全可以自己去跟他們單獨的接觸。
投中網:要等細分領域跑出排名,主要投在什麼階段?
甘劍平:我們投資B輪相對多一些。平均來説的話,大概是投資一千萬美金,佔10%股份,公司估值在差不多一億美金左右。當然我也希望團隊具備更強的能力,我相信渶策團隊相對比較完善,最年輕的投資經理也已經工作過三四年,看過幾十個項目了。我們單個案子可以投1000萬美金,也可以投到5000萬美金。A輪和再往前的項目我們也會看,只是相對會對創業者要求更高一點。
4
“投資硬科技,邁出舒適區”
投中網:我們來談談團隊,投資團隊經由招聘來的大約有五個人?
甘劍平:對,五六個人,面試了大概幾十個人。
投中網:有人覺得現在的投資環境對年輕投資人來説變得更難了,剛才朱嘯虎説有些年輕人乾脆辭職去做FA了,to B的企業發展週期對大家的耐心也是考驗。
甘劍平:VC這個職業我一直説不是很適合年輕人,因為週期實在太長了。但總有人願意熬下去,從學徒做到老司機,我進凱雷的時候29歲,也是從學徒開始,只不過比較幸運,碰到中國VC最早的那一波行情。總會有人運氣好一點,有人運氣差一點。但總體來講,市場最偉大的地方就是大浪淘沙,用適者生存的機制慢慢把一些人淘汰掉,另一些人不管是通過運氣還是能力會閃閃發光。
投中網:你對投資人和創業者的衡量標準有什麼差異?
甘劍平:其實差不多,我以前喜歡名校畢業生,在大的公司工作過有足夠的經驗,做企業的軟件和產品背景,做投資找金融出身。但現在有越來越多跨界的人,比如説小紅書毛文超是做諮詢顧問出身的,諮詢顧問以往被認為是最不適合做企業的,但現在毛文超也跑出來了,做的挺好。我覺得聰明的人永遠都是會做聰明的事,再加勤奮和運氣,其中聰明和勤奮是必須的。
投中網:渶策資本的投資條線是怎麼分的?
甘劍平:我們現在分兩個條線,消費互聯網肯定還是大頭,然後也開始關注硬科技,比如説半導體、通訊設備等等。
投中網:現在入場不晚嗎?這個領域有些機構已經投了很多年。
甘劍平:還有很多增量機會。現在國家把重點往這個方向上引導,尤其是科創板的機會。很多我們在兩千零幾年投的半導體的公司,因為技術達不到世界標準,所以很難在海外市場退出。現在他們在科創板上很受歡迎,所以我們現在願意回過頭去投這樣的公司。
投中網:硬科技投資你們哪位同事來lead?
甘劍平:我們最近新加入了一位同事,以前在一家人民幣基金工作,再之前在摩托羅拉,對行業比較熟悉的。我個人在在凱雷時期也做了一些硬科技投資,比如寧德時代,我當時也花了很多時間看過半導體、光電公司。後來一個是沒法退出,另外在啓明有分工,所以我就沒有再參與,現在就要重新温習、學習。
投中網:在消費互聯網投資的基礎上增加一個硬科技條線,做出這個決策的核心依據是什麼?
甘劍平:我們做了很多研究。科創版第一批25家公司,其中有10家我可以告訴你是沒有投資價值的,甚至有些我當年就看過,我認為沒什麼投資價值,只是因為他熬了10年,收入規模足夠大,又占上了芯片、硬科技的概念,我們一定能夠投出比它更優秀的公司,所以我覺得應該去投。
投中網:這聽起來是個應對變化的短期決策?
甘劍平:但這個會不會是一個長遠的變化?你去看台灣股市,有很多小半導體公司在全球排不上號,但是在台灣市場的股票表現很好,同時,他們也有像台電、台積電等大型公司。資本市場本身就是多層次的,地攤是一個很好的比喻,創業公司一開始就是像擺地攤,有些差的被淘汰,比較好的會租個小鋪子,再慢慢搬到商場去,再做全國連鎖。我們就是希望卡位,或許科創板、創業板以後會像這種機制。
投中網:你覺得你現在還在舒適區嗎?還是正在邁出來?
甘劍平:我在啓明的時候絕對是屬於舒適區,我覺得太舒服不好,所以就邁出了一步。雖然美元基金募集很順利,可只做互聯網消費就又是舒適區,所以我們又邁出一步,去做硬科技投資。如果接下來做人民幣募資,可能又會是一次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