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上半年46家公司易主 地方國資成接盤主力

由 藍樹芬 發佈於 財經

今年上半年,國資入主上市公司案例頻頻,不少民營企業被納入國資麾下。數據顯示,上半年逾百家公司宣佈易主,超四成公司獲國資接盤,國資接盤潮起。

在業內人士看來,一方面,上市公司頻頻易主國資背後與自身面臨經營困難、資金鍊等因素相關;另一方面,地方國資頻頻出手入主上市公司,也與一些地方政府的主導因素有着重要關係。

國資入主上市公司成效如何?對外經貿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蘇培科表示,地方國資入主上市公司,並不意味着上市公司就一定能夠走出困境。儘管接盤國資憑藉資金和資源優勢,取得了上市公司的控制權,但是最終能否經營好還有待觀察。

市場表現來看,國資接盤上市公司股價表現不一,部分公司股價表現靚麗,其中ST天業與高科石化年初至今股價漲幅均超45%。

上半年40多家公司宣佈易主國資

近來,國資入主上市公司的案例越來越多,僅6月份就有16家公司宣佈獲國資接盤,而此前1月到5月,這一數值分別為5家、3家、6家、11家、5家。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有112家A上市公司宣佈實控人擬變更,較去年同期明顯增多;其中,46家將易主為國資,佔比超四成。

這其中,西藏礦業、*ST敦種、易見股份、贏合科技與復旦復華此前就具有國資背景,另外其他41家公司為民營企業或公眾企業。

“年初以來類似案例增多與特殊的全球宏觀經濟環境有關,受疫情超預期衝擊,全球經濟陷入深度衰退、貿易需求萎縮,部分上市公司,尤其前幾年過度擴張民營企業,經營陷入困境,財務負擔加重,面臨債務危機與現金流壓力等。”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分析師周茂華向記者表示,從相關案例看,隨着國內資本市場改革加快推進,市場直接融資環境明顯改善,融資工具多元化等,也為國資入主上市公司提供便利。

e公司記者發現,此輪國資接盤潮中地方國資成為了主要接盤方。今年上半年接盤的國資中,除6家為國務院國資委外,其他均為地方國資,範圍涵蓋19個省,佔比達87%。

值得一提的是,地方國資入主路徑呈現了一個明顯的特點,異地接盤成主流。40家地方國資接盤中,就有26家選擇了異地上市公司,佔比達65%。

“這種異地國資紓困,主要是還是從市場機制在發揮作用,資本總是尋找最優勢的資源配置,國資通過異地紓困以達到優化產業佈局,整合優勢資源,拓展市場業務或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等目標。”周茂華表示。

從易主方式來看,目前大部分公司採取“股權轉讓、表決權委託、定增”單一或組合的方式,其中”股權轉讓+表決權委託“組合的方式居多。也有不少公司選擇定增“易主”,如通裕重工、金智科技易主方式為定增與股權轉讓,*ST華塑、海默科技為定增與表決權委託等。

此外,還有公司公告表示將採用不限於表決權委託及/或受讓股份、參與定增、二級市場增持等方式易主。

新綸科技5月17日晚間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侯毅將其所持有的公司股份共2.58億股的表決權全部委託至銀川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行使。與此同時,銀川金融控股集團以包括但不限於表決權委託及/或受讓股份、參與定增、二級市場增持等方式取得公司控制權,向公司和侯毅提供財務支持。

整體來看,目前國資接盤的上市公司以小市值居多,近七成公司最新市值不超過50億元,海默科技、吉峯科技、*ST華塑、*ST友誼最新市值不到20億元。

山東、浙江兩地國資頻頻現身

e公司記者發現,上半年各地國資在資本市場頻頻出手,浙江、山東兩地國資表現尤為活躍。

僅6月份就有多家上市公司宣佈將易主山東國資,包括孚日股份、博天環境、萬馬股份、金智科技等4家公司,接盤方分別為高密市國有資產運營中心、西海岸新區國資局、西海岸新區國資局、山東省國資委。

此前,還有星光農機、百洋股份、ST天業等3家公司也宣佈將易主山東國資,今年以來合計有7家公司宣佈易主山東國資。

據瞭解,上市公司被山東省有關部門看成是市場化推進國企混改、轉變企業經營模式的重要途徑。2019年12月27日上午,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公室定於召開新聞發佈會。山東省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張斌在發佈會上介紹,截至2019年11月底,山東已有13家省屬企業擁有上市公司37户,在實施新舊動能轉換,推動全省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今年3月26日,青島市國資委召開市屬企業加快上市發展工作專題視頻會,按照市屬企業加快上市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未來三年,市屬企業將加快培育上市資源,打造優質上市公司,做強做優做大上市公司;到2022年,每户市屬企業至少控股1家上市公司。

e公司記者進一步梳理發現,山東國資多偏愛異地上市公司,宣佈易主的7家公司中僅孚日股份、ST天業這2家為山東本地公司,其他5家均為異地上市公司。

除山東國資外,浙江國資也動作頻頻。據e公司記者統計,今年以來已有9家公司宣佈將易主為浙江國資,最近的有康恩貝、平治信息、唐德影視。

康恩貝是最新案例,該公司5月29日晚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康恩貝集團公司擬向浙江省中醫藥健康產業集團轉讓其所持有的5.34億股股份,佔公司總股本的20%。交易實施完成後,康恩貝控股股東將由康恩貝集團公司變更為浙江省中醫藥健康產業集團,公司實際控制人將由胡季強變更為浙江省國資委。

康恩貝表示,本次股份轉讓有利於發揮地方國資和民營企業各方的體制機制優勢,強強聯合,調動整合人才、產業和資本資源,推進雙方在醫藥大健康產業尤其是中醫藥健康產業領域的戰略合作。

據介紹,早在2017年10月9日,浙江在召開全省企業上市和併購重組推進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中首次提出“鳳凰計劃”,具體內容為:到2020年,爭取浙江省境內外上市公司達到700家、重點擬上市企業達到300家,實現上市公司數量倍增。

2018年底,浙江省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情況新聞發佈會上指出,到2020年,浙江省國有經濟質量和效益要位居全國前列,資產、營收規模“千億級”企業達10家以上,國有控股上市公司達65家左右,入選中國500強12家以上,新增1家世界500強以上,形成一批有影響力的行業龍頭企業。

與山東國資掃貨路徑不同,浙江國資更青睞“本地股”,宣佈易主的9家上市公司中有7家為浙江省本地上市公司,另外2家上市公司註冊地為江蘇省。

國資入主並非簡單買殼

“從統計數據來看,國資頻頻出手拿下上市公司控制權,的確表現十分活躍。根據我們掌握的情況,國資在選擇入主標的時還是會仔細加以甄選,並不是飢不擇食。”長期從事上市公司股權併購工作的王宇告訴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國資入主上市公司時,很多時候會是溢價介入,但是能夠接受的溢價率大致在20%至30%之間的幅度,超過這樣的區間,國資通常很難接受。

據王宇介紹,國資在資本市場上出手,主要是分為兩類情況:一種是為了拿下上市公司控制權,另一種是以戰略投資者的身份進入上市公司。國資以戰略投資者身份進入上市公司,相對比較青睞選擇那些醫療、新能源、高端製造、以及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特徵的數字經濟類的上市公司。

同時,國資對於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也會有所要求。例如,有些國資以戰略投資者身份進入上市公司,會要求上市公司最近三年保持連續盈利,且每年的盈利不低於2000萬元。

王宇進一步介紹説,雖然一些國資成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但實際上這些國資手中並沒有與上市公司相匹配的資產,所以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也不可能向上市公司注入資產。這些國資即便取得了上市公司控制權,但是更多還是以投資人的身份參與到上市公司當中。

正是因為如此,國資在入主上市公司並非是簡單的賣殼,而是會十分看重上市公司自身的造血能力,是否能夠憑藉自身的能力持續經營。同時也會要求上市公司的核心管理團隊和核心技術團隊繼續留在上市公司。所以現在會看到一些上市公司在易主之後,原有控股股東、實控人仍然身處前十大股東名單當中,上市公司的高管團隊也不會發生大的變化。

“除此之外,現在很多國資在入主上市公司時,還會提出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是,上市公司在完成易主之後,需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將註冊地遷往國資所在地。”王宇説,由於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對於轄區上市數量的增減比較在意,所以在上市公司易主時,所在地的相關政府部門也會提出不遷址的要求,而這樣一來有時就會影響到上市公司易主的成敗。

這些公司為何選擇易主國資?

對外經貿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蘇培科在接受e公司記者採訪時表示,上市公司易主國資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一些主營業務不好、經營業績欠佳的上市公司,的確是遇到了一些問題。在原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無力解決這些問題時,必然需要引入有資源有背景的股東。

另外,地方國資頻頻出手入主上市公司,也與一些地方政府的主導因素有着重要關係。特別是一些政府部門的主要領導深諳金融和資本市場的運行規律,感覺到了目前整體金融和資本市場的機會,希望地方國資能夠抓住當前的發展機遇,在資本市場上及時出手收集或者是併購一些上市公司,使之在日後成為引領地方經濟發展的引擎和資本化運作的平台。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雙方有了重要的契合點,最終才會促成國資入主上市公司。”蘇培科説。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告訴e公司記者,很多上市公司隸屬於新興產業,本身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但是由於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原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因為種種原因,在經營和資金鍊等方面出現了問題,在通過自身努力不能扭轉現狀的情況下,最終只能選擇易主。而地方國資、國企因為其自身所具有的資金、資源等優勢,成為了一些上市公司易主時的首選買家。

結合案例來看,蘇培科和李錦的分析或更加明朗。以博天環境為例,2019年,受宏觀經濟環境和行業競爭格局變化影響,公司戰略方向調整,放緩對PPP類項目的投資和建設,報告期內公司新中標合同金額大幅減少;同時公司對在手的 PPP項目進行了全面評估,緩建了部分 PPP 項目,最終公司在2019年出現了逾7億元的虧損。

2020年一季報顯示,博天環境淨利潤虧損4176萬元,資產負債率為87.4%。博天環境在6月14日晚的公告當中表示,由於金融去槓桿等宏觀政策的影響,不少民營企業因為融資難導致經營困難,公司也面臨流動性資金緊張、償債壓力等困難。若本次成功易主,青島融控可為上市公司及其附屬子公司在後續融資、增信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紓解公司償債壓力等困難。

據統計,今年宣佈易主國資的40多家公司中,不少公司業績明顯承壓,*ST華塑、賽摩智能、唐德影視、*ST中南、*ST敦種與*ST友誼等公司已連續兩年虧損,今年一季度仍為虧損狀態。

6月16日晚,*ST華塑公告,公司擬向湖北資管定向增發公司股份,募資2.48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此次發行後,湖北資管將成為*ST華塑第一大股東、控股股東,湖北省國資委將成為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原控股股東西藏麥田持股比例將從24.13%下降到18.56%。

宣佈易主湖北國資背後,*ST華塑於2018、2019年連續兩年虧損,2019年末公司淨資產為負值,目前存暫停上市的風險。

*ST華塑表示,此次定增一方面募集資金補充流動資金,為上市公司優化、拓展和提升主營業務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將有利於進一步增強資本實力,促進和推動上市公司今後擴大主營業務生產經營規模。

國資入主效果有待觀察

蘇培科認為,國資、特別是地方國資在入主上市公司時,同樣有一些問題需要注意。首先,國資應該明確自已入主上市公司的目的是什麼。國資入主上市公司,是為了利用上市公司進行產業整合、資本運作,還是準備進行其他方面的操作。

另外,國資入主上市公司之前,要明確自身是否有能力運營和管理上市公司,畢竟上市公司不同於一般意義的企業。在付出了較大的代價拿下上市公司的控制權之後,如果不能讓上市公司駛入良性發展的軌道,那麼國資最終很可能也是得不償失。

“實際上究竟是什麼原因觸發了國資入主上市公司,也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蘇培科説,如果國資入主上市公司單純基於市場化動機,那麼一切按照市場規律運作即可。但是在現實生活當中,有些上市公司易主國資,實際上是寄希望於國資幫助於進行紓困,解決資金、債務問題,結果國資進入一段時間之後才發現原來是一個深坑,那麼國資入主上市公司不但不會產生預期效果,很可能還會因此為自己增加了一個包袱。

“從去年開始,地方國資入主上市公司就已經不斷出現,從現在的情況看,這個趨勢已經開始形成。相信在未來的一個時期,仍然會有大量的上市公司易主地方國資。”李錦説,如果沒有國資入主,可能一些上市公司很快就會跨掉。國資入主之後,對於上市公司意味着轉機,如果能夠藉機度過短期的困難期,就有希望進入新一輪景氣期。

但是也應該看到,上市公司出現問題各有不同,有的是因為資金問題,有的是因為技術轉型升級出現了問題。國資憑藉資金和資源優勢,取得了上市公司的控制權,但是最終能否經營好還有待觀察。

在2009年至2011年期間,也曾出現過一輪國資、國企入主民營公司小高潮。彼時,由於一些國資、國企在入主民營企業之前,盡職調查進行的不盡如人意,對於民營企業的一些問題有所忽視,對於民營企業面臨的困難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所以很多矛盾在2012之後開始暴露出來。

“正是因為有了前車之鑑,所以對於針對目前地方國資入主上市這一現象,也不能一味唱多。畢竟地方國資入主上市公司,並不意味着上市公司就一定能夠走出困境。”李錦説,地方國資入主上市公司的實質是一項經濟活動,也是存在風險的,最終能不能把上市公司搞好,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