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IC
入局碳交易,海南正在嘗試另一途徑——藍碳。
歷時約4年時間,今年2月海南國際碳排放權交易中心(下稱“海碳中心”)獲批設立,目前籌建團隊正在開展各項前期準備工作,預計今年下半年開業運營。
碳排放權交易場所建設不斷開疆拓土,也開啓了更為廣闊的領域探索求新。海南即將建立的這一交易中心定位國際,目前透露的信息顯示其將主要交易藍碳產品和各類碳金融產品。在專家看來,不同於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區域碳市場試點以及全國碳市場,海碳中心錨定爭取國際藍碳標準制定權,在海洋碳匯研究上搶佔國際制高點。
專家預計,未來海碳中心最早進行交易的可能是亞太地區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為什麼是藍碳?
海南藍碳事業已經邁開步子
3月,海南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組織召開海碳中心籌建推進會,並透露海碳中心將通過海洋碳匯(即“藍碳”)產品的市場化交易,推動海南的藍碳方法學成為國際公認標準,並納入國際海洋治理體系。同時,海碳中心將為各類碳金融產品提供有力的資本市場基礎支撐平台。
藍碳是什麼?簡單來説,藍碳就是海洋生態系統吸收和固定的碳。這裏的“藍碳”是相對於陸地生態系統固定的“綠碳”而言。海草牀、紅樹林、鹽沼被認為是三個重要的海岸帶藍碳生態系統,我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同時擁有這三大藍碳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十三五”期間我國就已開始探索開展藍碳和海洋碳匯試點工作。
2021年7月,廈門產權交易中心(廈門碳和排污權交易中心)設立了全國首個海洋碳匯交易服務平台。同年9月,泉州洛陽江紅樹林生態修復項目2000噸海洋碳匯在該交易平台成交。
海南在發展藍碳方面也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政策優勢。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藍虹告訴貝殼財經記者,海南海域遼闊,海洋生態系統種類全、物種多樣性高、儲碳能力強、增匯潛力大。近年來海南積極開展海洋生態系統碳匯試點,在藍碳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礎。海南已經啓動了海洋牧場、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推進藍碳生態系統情況調查、紅樹林和海草牀等藍碳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漁業碳匯擴增探索等工作,藍碳事業已經邁開步子。此外,海南自貿區有助於將海南藍碳產品和海碳中心推向國際。
對於未來海碳中心可能會交易的品種,海南省人大代表李武軍曾在建議中提出,海碳中心將重點聚焦面向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增量品種,爭取率先推出國際航空碳抵消和減排計劃(CORSIA)的交易品種,探索航空航運減排融資產品創新,服務全國航空航運減排市場發展,並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碳市場體系。
CORSIA是第一個全球性的行業減排市場機制,2016年在國際民航組織(ICAO)第39屆大會上通過。該機制旨在抵消國際航空二氧化碳排放,飛機運營人將從全球碳市場中獲取和取消排放單位,2021年-2023年為其試行階段。
磐之石環境與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佳喬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海碳中心現有可能交易的國際化產品就是碳抵消,若海南想研發創新的藍碳方法學和標準體系,大概率也會是在CCER(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的體系下去做。CCER已經被CORSIA認證為合規標準,原則上CCER可以進入航空的CORSIA體系進行交易,已經是一個開始。其他跨區域的碳交易目前來看還沒有跡象,但是未來存在可能性。
如何錯位發展?
定位國際,連接國內與國際碳市場
在國家大力推進海洋戰略和“雙碳”工作的背景下,藍碳的作用和意義愈發凸顯。
在海南建立國際碳排放權交易場所,最早被明確提出還要追溯至2018年4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提出,支持依法合規在海南設立國際能源、航運、大宗商品、產權、股權、碳排放權等交易場所,一併指出開展海洋生態系統碳匯試點。
此後在2021年9月,人行海口中心支行、海南省金融局、海南銀保監局、海南證監局、海南外匯局制定的《關於貫徹落實金融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意見的實施方案》提出,推動設立海南國際碳排放權交易場所,突出差異化發展定位,連接全國碳交易市場與國際市場。
貝殼財經記者梳理看到,2021年海南省兩會上,海南省人大代表李武軍提出了關於加快建設海南國際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的建議,其中透露了截至當時海碳中心的建設情況。三亞國際交易集團於2019年牽頭啓動了海碳中心的籌建工作,組建了由央企、央行、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場所建設單位、碳匯行業龍頭企業等組成的創始股東團隊,起草完成了海碳中心申報材料並報海南省金融局。
也是在這一年的7月,全國碳市場啓動,在具體運行管理上採用“雙城模式”——由上海負責全國碳交易機構及系統建設,武漢負責全國碳登記結算機構及系統建設。此外,北京提出承建全國温室氣體自願減排管理和交易中心,是對全國碳市場的重要補充。
海南國際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定位國際,與國內已有的全國碳市場和地方碳市場形成差異。
林佳喬指出,海碳中心定位國際與海南的特殊地理位置有關,一方面背朝我國南部省份、面向東南亞發展國際業務,另一方面順應海南自貿區的建設以及“一帶一路”的戰略規劃。
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指導意見》所提出的國際能源交易場所已經落地。海南國際能源交易中心於2019年7月5日註冊成立,成為能源領域打通國際、國內市場的交易平台。據海南省金融局數據,截至2021年4月,海南國際能源交易中心入市企業達到747家,平台交易額達到1832億元。
林佳喬指出,能源產品和碳市場相關產品的交易在世界其他交易所同時交易的情況也存在,比如洲際交易所(ICE),它覆蓋的交易產品包括能源、農產品、金屬、貨幣、環境信用等。從海南來看,能源產品交易可以帶動碳產品交易,或者反過來碳產品交易帶動能源產品,屆時就要看哪個產品更成熟。
走出去還有多遠?
最早可能與亞太等地區交易
林佳喬表示,海碳中心要走到最終的國際交易可能過程會比較長,因為藍碳方法學的建立需要時間,獲得批准後去註冊項目,這一週期可能還需要三五年時間。所以目前建立海碳中心更大的意義在於對未來目標的定位。
在藍虹看來,海碳中心對外交易最開始可能涉及亞太地區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其中,亞太地區包括已經建立碳市場的新西蘭、韓國、日本的東京,還有正在考慮建立碳市場的泰國和越南。對於已經運作數年的韓國和新西蘭市場,可以從自願碳減排項目着手。至於還沒有建立的地區,可以從一開始就去爭取合作,將海南的藍碳產品率先推廣出去。
另外,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產業互補性強,也為發展藍碳經濟合作創造了新的絕佳機遇。雖然現在眾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並沒有自己的碳交易市場,但中國可以整合這些國家的碳交易需求,建立一個區域性的碳市場。
對於海南國際碳市場未來發展,藍虹表示,首先,要加強藍碳資源保護與利用的建設。要制定藍碳行動計劃,推動藍碳方法學研究與利用,建立健全藍碳統計調查與監測體系,開展紅樹林、海草牀、珊瑚礁、海洋牧場等典型藍碳生態系統碳儲量及碳匯動態的科學監測和分析,摸清“家底”。
其次,要加強國際合作,搭建藍碳國際交流平台,搶佔海洋碳匯國際輿論話語權,藉助海碳中心促進我國碳市場的國際化。建立符合全球投資人認可的認證標準,積極謀劃海洋碳匯國際標準制定權,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突出海南特色、被國際認可的海洋碳匯標準體系,引領國際海洋碳匯標準化工作。
另外,要發揮海南自貿港跨境資金自由流動的便利性與海南碳市場的協同,引進國際資金和境外投資者參與氣候投融資活動,鼓勵我國金融機構和企業到境外進行氣候融資,推動雙邊和多邊的氣候投融資務實合作,將海南打造成跨境氣候投融資窗口。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顧志娟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