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2022,飯碗難端

由 都超英 發佈於 財經

難,難,難。

作者丨周忠祥

來源 | 華商韜略(ID:hstl8888)

2022年春天,1076萬名畢業生創造了史上規模最大的就業供給。

而今年一季度,全行業應屆生需求同比減少4.5%,是近年來最慘淡的春招。恰逢一季度互聯網大廠動輒15%-30%的優化比例,更是雪上加霜。

2022,可能是應屆生的最難就業年。

01

最難找的“飯碗”

一場淅瀝春雨,李洋蔘加的又一場校招結束了,他卻空手而歸。

“985高校、計算機專業、實踐經驗豐富”,換作往年,任何一條都足以撬開大廠高薪之門。

但今年不行。“企業縮招,薪資下調,邊走邊看吧。”一股失望情緒,在李洋心底蔓延。

有失望者,更有絕望者。中文碩士吳梅,經歷了20多場校招,投遞100多個簡歷。但,一個迴音也沒有。

他們本打算用文憑增加競爭力,卻趕上了史無前例的畢業季與裁員潮。

在這背後,是1076萬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潮水,始作俑者則是長達20年的擴招。

2012年4月,教育部明文規定,“未來公辦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規模將保持相對穩定”。一聲吶喊,卻無法叫停狂奔的人。隨後幾年,高校生規模始終在急劇膨脹。

2000-2022年,從95萬到1076萬,中國高校畢業生每一年都創下歷史新高,累計培養了約1.25億大學畢業生,接近日本的人口總數。

其中有紮根本土的赤子,還有海外學成歸來的英才。

按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預計,2021年海外留學生歸國人數第一次超過100萬。考慮到疫情阻隔,未來這一數字還會大概率提升。

▲我國學成回國留學人員數及同比增速

來源:國家發展改革委

供給激增,就業嚴峻,不少畢業生見招拆招——繼續深造。2022年全國考研報考人數457萬,比2021年淨增80萬,同比增速超21%。

研究生的擴招,等於給勞動力創造了一個兩年多的緩衝期。但兩年之後,研究生們也要重新面對社會,躲不開就業大潮的席捲。

然而,火熱的勞動力供給,被需求端的一盤冷水澆醒了。

這主要源自幾個關鍵行業的萎縮。

首當其衝,便是房地產進入“黑鐵”時代。

房地產關聯性極強,每棟樓背後都有一大堆跟着吃飯的人。這個龍頭熄了火,建築、裝修、建材,包括家居家電也都跟着暗淡。僅恆大一家,拖累的上市公司就超30家,為其承擔建築施工的南通三建更是直接涼涼。

而一些工商業不發達,全靠房地產維持財政的四五線城市,公務員已經發不出工資……

教育培訓行業持續出清,所容納的崗位數量直線下降。據BOSS直聘統計,2022年春季,整個教育培訓行業的崗位規模收縮幅度超過30%。“公司都快倒了,還招什麼人”,一位從業者這樣訴苦。

一向堅挺的互聯網大廠,疲態盡顯。

BOSS直聘研究院《2022年春季就業市場趨勢觀察》顯示,春招旺季以來,互聯網行業招聘規模同比增長13%,創下2019年以來最低點。

放眼一季度,互聯網提供給應屆生的崗位數同比減少1.78%。全行業面向應屆生的招聘職位,同比下降了4.5%。

千萬應屆生,直面縮招之困。

02

大廠的失落與無奈

但現實情況,可能更糟。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校招,小米拿出了1000+個就業崗位,字節提供了6000+崗位,騰訊發放8000+職位,美團招工10000+,京東招工20000人……

但這隻描述了企業的名義需求量,並沒有反映企業的真實需求變化。

中央網信辦舉報中心官方微信統計,2021年7月-2022年3月中旬,騰訊、阿里巴巴、字節跳動、美團、拼多多、快手、百度、京東、網易、微博、嗶哩嗶哩、螞蟻集團12家企業總招聘人數29.59萬人。但若扣除總離職人數21.68萬人,12家互聯網企業淨增用工僅7.91萬人。

校招不會一直持續,應屆生不會一直有“綠色通道”。

有經驗的失業者,最終要與千萬應屆生同台競爭,讓就業市場徹底捲起來。

裁員是無奈之舉,大廠有自己的苦衷。

從2021年2月16日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HXC)高點算起,一年多280只中概股平均跌幅超60%,有66只中概股跌幅超過90%。這其中罪魁要數美國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

與此同時,國內反壟斷也在重塑行業。國內外市場監管引發了市場動盪,企業必然也要經歷劇烈陣痛,甚至是恐慌。相信阿里、滴滴、美團,都深有感觸。

2月21日,雪球上一條“騰訊又被錘了,而且是重錘”的消息不脛而走。最後大家沒有等到實錘,但這則消息本身卻成了市場最大的錘,當日騰訊股價在恐慌中跌去5.23%。

騰訊集團公關部無奈闢謠道:“謠言的穿透力,往往強大得讓人無法想象。”

在股市外衣下,大廠的“裏子”也在變得單薄,頭部大廠中,阿里淨利腰斬,京東、美團也變為虧損……

03

校長被下“KPI”

就業,事關穩定大局。為保就業保民生,政策層面出手迅猛。

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穩市場主體成為保就業的重要舉措。針對中小微市場主體,税收減免、融資支持、保費降低等一系列針對性措施,被實實在在用在了企業身上。

“預計全年退税減税2.5萬億,用1000億失業保險基金支持穩崗和培訓……”鮮活的數字,讓市場更有底氣。

為創就業機會,國家親臨戰線。

2020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發文要求“國有企業連續兩年擴大高校畢業生招聘規模”,國企充當了一把護盤俠角色。

2022年國考招生招錄人數首破3萬(31200人),同比增加21%。校招比例也從2019年的42.02%升至2022年的67.3%。

非常時期,用非常手段。

3月25日,教育部印發《關於開展全國高校書記校長訪企拓崗促就業專項行動的通知》,要求新建普通本科高校、高職院校書記(校長、院長)每年走訪企業不少於100家。

如此硬性規定,實屬歷史首次。校長進企業的直接目的是引薦人才,也能摸底企業招人需求,長遠來看是個不錯的選擇。

但短期內,校長刷臉效果有限。一個高職院校校長反饋,“去了幾家企業,企業領導很客氣,招待很熱情,就是真沒崗位。”

甚至,創業也再被提及。教育部學生服務與素質發展中心公佈的《普通高校學生自主創業政策公告》,從税收優惠、擔保貸款、資金扶持等方面全方位引導大學畢業生創業就業。

在杭州、天津等地,一系列更加細化的創業支持政策也已浮出水面。

在經歷招聘的種種失意後,畢業生變得清醒了:國企招工名額,不能一直持續;公務員擴招,但報錄比更高了;互聯網騰籠換鳥,但不會開綠燈;當下環境創業的成功率不會太高……

社會上的確有結構性就業機會,但只留給了一小批有準備的人,這其中也包括畢業生。

需求遇冷,供給卻創出新高,2022年中國需要就業的城鎮新增勞動力達1600萬人。大多數勞動者,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

04

這個行業“沒人來”

供需失衡是表象,勞動力素質與產業發展不適配,才是問題根源。

許多HR反饋了一個普遍現象:很多畢業生找不到工作,但很多企業也招不到人。

在2021年應屆畢業生中,人文社科佔比51.5%,高於理工科。現實中,無論5G、AI、元宇宙技術,還是傳統制造業,都傾向於理工科學子。

當然,這不只是學科匹配問題,也包括教育體制弊端,很多畢業生空有專業但並不專業:學中文的寫不好稿子,學會計的看不懂報表,學經濟的連供求也分析不出來。

而薪資結構不合理,又加劇了這種不適配。

日前《中國青年報》針對679所高校生形成了5244份有效問卷,調查顯示,當前最被看好的行業,依次是互聯網IT、文娛與教育。智聯招聘《2021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也顯示,IT/互聯網最受期待,其後依次是房地產/建築業、文娛傳媒與金融業。

但現實中,最具需求力的,卻是製造業。

根據人社部數據,在2021年三季度中國“最缺工”的100個職業中,有58個與製造業有關。到2025年,國內製造業前十大重點領域人才缺口將達3000萬人,缺口率高達48%。

廣東順德的一家電器零配件老闆一直忙着招人,“去年走了50號人,今年只招到20個,工資都提了10%還是沒人來。大家不愛進廠房,都去送外賣了。”

製造業吸引力低,是有原因的。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年,在18個行業門類中,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年薪前三位的分別是“信息技術服務業(177544元)”、“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139851元)”、“金融業(133390元)”,而製造業只排第13位,平均工資只有82783元。

低薪,讓傳統制造業失去了市場吸引力,也造成了行業的用人荒。

破除這些不適配,非朝夕能實現。擁抱這波數字產業變革浪潮,才是求職者真正的機會所在。

05

高端製造的“大機會”

BOSS直聘研究院最新發布的就業市場趨勢觀察指出,2022年春招中,新能源、航空航天、集成電路、醫療器械、生物製藥、工業自動化等高端製造業用人需求暴增,同比增幅超過40%。

據智聯招聘發佈的一季度《中國企業招聘薪酬報告》,其統計的48個行業中,航空航天、集成電路、生物製藥、醫療器械等行業平均薪酬分列第7位、第11位、第17位、第20位,平均薪資分別為11448元、10975元、10254元、10094元,均高於全國平均招聘薪酬水平。

隨着“工業+互聯網”戰略推進,新能源汽車行業平均薪酬較上季度提升了1.3%,同期互聯網與遊戲行業薪資則下跌下降了2.5%、8.7%。

比亞迪去年在濟南建廠,年後便開啓了熱招。“現在每天電話諮詢量超200個,每天都能收到兩三百份簡歷。”一個多月裏,比亞迪已與100人簽訂了勞動合同。

薪資待遇高,人才需求大,政策支持強,以高端智能製造為代表的新產業勢力正成為最強的人才蓄水池。

在十四五規劃中,科創經濟、智造經濟、數字經濟、綠色經濟將構建起全新的經濟業態,並推動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形成。這正是千萬畢業生的新機會、新出路、新歸宿。

教育部此前公佈的畢業生就業數據顯示,中國有近六成畢業生選擇了與所學專業關聯不大,甚至毫不相關的崗位。在移動互聯與全民學習浪潮下,跨學科就業只會越來越容易。

也就是説,即便學科發展跟不上產業進程,勞動力依然可以通過學習培訓來讓自己變得專業。

但從源頭看,真正解決畢業生就業難題,還要從教育教學入手。尤其教育部門要加速推動產學研結合,從根本上解決人才與社會需求的適配、就業與經濟發展的適配。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高職院校擴招計劃,擴招人數100萬人。近年,相關部門也在大力推動職業教育發展,強化培養高技工人才隊伍建設。

但教育層面的變革,是一項長週期的工程。

關鍵時期,所有的市場主體不能躺平。

就業者應該調低預期,即便工資低一點,工作辛苦一點,也先踏踏實實幹起來;政府要考慮給企業端更寬鬆的用人和勞動政策,降低其用人負擔和風險,讓其更願請人,更敢請人;企業也要把握低谷中的“攬才”機會……

如此共克時艱,或能完成保就業、保民生、保經濟的大棋。

參考資料:

[1]《就業大考》財新雜誌

[2]《2021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教育部

[3]《2022年春季就業市場趨勢觀察》BOSS直聘研究院發佈

[4]《互聯網企業近半年來用工人數保持穩定》中央網信辦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