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大放水的爛攤子還沒收拾完,俄烏衝突的暴發和此後的制裁又給全球經濟蒙上了一層陰影,多方因素影響之下,全球通脹逐漸蔓延。隨之而來的,在大宗商品、糧食等原材料價格接連上漲的傳導之下,我國是否會遭受輸入性通脹衝擊的討論也開始逐漸增多。對此,5月17日,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回應稱,我國經濟韌性強、市場空間大,政策工具箱豐富,完全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繼續保持物價平穩運行。
PPI才是“核心指標”
在解讀4月CPI數據時,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董莉娟曾表示,4月受國內疫情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等因素影響,CPI温和上漲。各地區各部門多措並舉做好保供穩價,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穩中有降,同比上漲0.9%,漲幅比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
不過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對北京商報記者分析稱,我國通脹其實並不明顯體現在CPI上面,而更多體現在PPI上面。因為我國的經濟結構與美國有根本的不同,美國是消費拉動型經濟,所以通脹在CPI上的體現就比較明顯,而我國是投資拉動型經濟,所以通脹的隱憂則更應該體現在PPI方面。
去年以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便不斷高漲,由此導致國內工業領域部分行業面臨大宗商品價格高位運行、企業利潤下降等問題。徐洪才解釋稱,從原材料價格上漲的角度看,實際上就是工業、製造業的生產經營成本上升,即所謂的成本推動型通脹。
徐洪才表示,但下游企業因為以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為主,競爭充分,而且很多企業又直接關係民生,因此不能隨意加價,就會導致產業鏈的中間環節面臨較大的壓力。再加上疫情的管控措施導致正常的物流配送受到一定阻力,進一步加劇了供不應求的局面。
而為穩住PPI,國家層面也多方發力。去年5月的國常會上就曾部署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穩價工作,此後國家發改委又幾次重申,與此同時,一系列減税降費政策也持續跟進,4月PPI漲幅出現回落。
對於4月PPI數據,董莉娟分析稱,儘管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高位運行,但各地區各部門堅決貫徹落實保供穩價決策部署,PPI環比和同比漲幅均有所回落。從環比看,PPI上漲0.6%,漲幅比上月回落0.5個百分點。其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0.8%,漲幅回落0.6個百分點;生活資料價格上漲0.2%,漲幅與上月相同。國際原油、有色金屬等大宗商品價格高位震盪,國內相關行業價格漲幅回落。
但徐洪才也提到,PPI的回落一方面是國家近幾個月來的保供穩價措施發力,主要是煤炭等加緊開採保障上游供應,另一方面其實也因為疫情之下很多工廠停工導致需求減弱。從實際上看,這樣的情況值得警惕。
為貨幣超發買單
追溯起來,國內通脹的風險來源於國際。“今年以來,全球新冠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供給瓶頸問題仍然存在,再加上受俄烏戰事影響,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高位震盪,能源、糧食、礦產品價格一度快速衝高。受此影響,全球各大經濟體均面臨較大通脹壓力。”對於全球通脹的情況,孟瑋先是做出了這樣的概述。
數據顯示,今年4月美國CPI同比上漲8.3%,PPI上漲11%,其中食品、能源價格分別上漲9.4%、30.3%。歐元區CPI初值也同比上漲7.5%,漲幅高於3月份,繼續創歷史新高。
至於國際通脹“高燒”不退成因則較為複雜。2020年3月,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帶來的連鎖反應,美國一系列“間接印鈔”的超常規金融政策為全球埋下了通脹的禍根。今年2月,俄烏衝突暴發,因俄羅斯和烏克蘭是石油、天然氣、鎳、鋁等工業原材料及小麥、玉米等農產品的重要出口地,雙方衝突導致市場又增黑天鵝。
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原副院長馬曉河對北京商報記者分析稱,全球通脹是因為新冠肺炎疫情以來,世界經濟危機引起各大經濟體紛紛實行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導致貨幣發行遠遠快於經濟增長。貨幣超發以後,會出現溢出效應,由此引起通貨膨脹。
“從原理上看,貨幣有三個特性,其一是貨幣有指數效應,指的是每單位貨幣發出後在一年內數次週轉,放大了價格上漲。其二是貨幣具有流動性特徵,即只要有市場有商品,貨幣就會作為中介促進商品交易流動。其三貨幣有黏性,貨幣發出以後並不是平均流動,凡是附加值高的產品,吸附的貨幣就多。”馬曉河表示,因此在三大特點作用下,貨幣發行越多,超經濟增長越快,就會導致物價上漲越快。
由於中國經濟已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尤其是大宗商品外採比例較高,其國際價格的上漲也會在客觀上帶來輸入性的影響。馬曉河表示,中國是出口導向型經濟,我國經濟的一個特徵就是大量進口兩端的東西,一個是包括原材料在內的初級產品,比如鐵礦石、石油、氧化鋁、銅、大豆等;另一個是中高端的零部件、軟件、芯片、特種原材料等。這兩項加在一起份額就很高了,從而導致我國的進口和出口都直接受到商品國際價格的影響。
不過孟瑋提到,與國際高通脹相較,面對複雜嚴峻的外部形勢,我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精準把握宏觀政策力度節奏,持續做好重要商品保供穩價工作。今年以來,我國物價一直運行在總體合理區間,4月CPI同比上漲2.1%,PPI同比上漲8%,漲幅明顯低於其他主要經濟體,“應該講一高一低,形成鮮明對比”。
輸入性通脹不可不防
情況較好並不意味着可以掉以輕心。馬曉河解釋稱,這種影響並不是平均的,而是通過進口漲價的能源、原材料等初級產品推動價格水平上漲。貨幣發出以後,會順着產業鏈最終推動價格上楊。但通脹也有時滯,意味着價格順着產業璉傳導也有一定的滯後性,從國內看一般是半年到10個月左右的時間。
不過馬曉河也提到,目前來講,國內受到的輸入性通脹對製造業影響比較大,特別是出口導向型產業。相對於國內,除了與國際大宗商品和供求關係緊張商品密切相關的消費品價格有明顯影響外,由於國內大多數工業消費品供給都大於消費需求,這樣這些商品價格很難持續上漲,因為有需求封頂,即需求有天花板,超過需求,國內價格就漲不上去,必須出口轉向國際循環。
至於如何應對輸入型通脹,着力點就在於企業的降成本,包括促使企業科技進步、加強管理創新、去庫存以及國家層面的減税降費等,都可以應對價格上漲。
對於未來,孟瑋提到,將堅持綜合施策、精準調控,全力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穩價工作。其中的一個重點便是以煤炭為“錨”做好能源保供穩價工作。通過完善煤炭產供儲銷體系、強化市場預期管理等措施,引導煤炭價格在合理區間運行,通過穩煤價來穩電價,進而穩定整體用能成本。
此外,還包括做好糧食保供穩價工作、做好礦產品保供穩價工作以及持續加強市場監管三個方面。具體而言,包括加大鐵礦石等國內勘探開發力度,加快礦產品基地建設,增強國內資源保障能力,同時,強化進出口調節,加大期現貨市場聯動監管力度,嚴厲打擊捏造散佈漲價信息、囤積居奇、哄抬價格等違法違規行為等內容。
值得注意的是,面對輸入性的通脹風險,徐洪才認為,要打好政策的組合拳,其中最基礎的工作就是要管控住疫情。“最近我一直在強調一個觀點,就是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的寬鬆相當於給經濟注入潤滑劑,但如果車子的鏈條斷了,也就意味着潤滑油起不到作用了。”徐洪才説道。
其次,政策仍要發力保供穩價,基礎性原材料方面要擴大產能。此外還要保證供應鏈以及物流配送體系的暢通,進一步減少企業的成本。最後就是減税降費的定點幫扶,幫助大家恢復信心。
北京商報記者 楊月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