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WeWork欲借殼上市,共享辦公是一門好生意嗎?

由 段幹方 發佈於 財經


編者按:本文系專欄作者投稿,作者江湖老劉。

據美國財經媒體CNBC的報道,WeWork目前正在重啓上市,正與一家特殊目的的收購公司進行談判,交易價值可能約為100億美元。

據瞭解,WeWork成立於2010年,主要為企業家、自由職業者、小型企業及大公司員工提供共享辦公的空間。近年來,“共享”成為經濟熱名詞,“共享辦公”也被人瞄準,WeWork迅速崛起,目前業務覆蓋32個國家和地區。

曾遭遇滑鐵盧,上市歷程坎坷的WeWork這次計劃借殼上市,共享辦公真的有出路嗎?

曲折的上市之路

據報道,WeWork曾多次計劃上市,上市歷程艱辛。外界多傳出WeWork傳言,被稱是跨洋大騙局。儘管曾是行業獨角獸,多次被注資,但上市之路依然呈曲折型。

2018年底WeWork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IPO招股書。2019年8月中旬公開向SEC提交了招股書。2019年9月WeWork啓動IPO路演,而正在9月10日,WeWork估值低至150億美元至180億美元。2019年前6個月營收為15.4億元,淨虧損超過9億元。WeWork估值一降再降,WeWork的IPO上市之路夢想破碎。

2020年疫情主導着經濟的發展,聯合辦公市場備受打擊。WeWork與軟銀合約告吹,運營因此受損,雙方以不快結束。

在江湖老劉看來,WeWork上市計劃艱辛,多次提交IPO並未達到目的,估值接連跳水。時至今日,疫情並未消除,WeWork再次借殼提起IPO,是真的實現了盈利還是垂死前的自我掙扎?

燒錢的商業模式

WeWork是為企業及員工提供共享辦公的空間,其模式一目瞭然,在市場上尋找房源,長租下來經過改造成為共享辦公空間,然後出租給公司或者個人。

WeWork商業模式類似於蛋殼等長租公寓,不過是將蛋殼的住房改成了辦公空間罷了。縱觀國內長租公寓,爆雷不斷,就連上市公司蛋殼也不例外。當然,燒錢也是必然的。

公開資料顯示,WeWork最大的支出是空間運營支出,大部分的支出是向房東支付租金,簽約時長達到10至15年。租賃費用會分攤在每期費用支出之中,商業模式不僅燒錢而且具有危險性,高額的租房費用就會承擔着高風險性。

WeWork是“共享辦公”的代名詞,所謂共享辦公就是想租的時候就租,想走的時候就走,共享的特點就是靈活方便。當然,這種商業模式備受爭議,當遇到經濟環境不好的時候,例如2020年的疫情,此時的經濟環境低迷,共享辦公就會成為泡沫經濟。

在江湖老劉看來,WeWork做的是二手生意,中間商賺差價,當然中間商也同樣承擔着相應的風險。燒錢的商業模式讓WeWork難以走向盈利之路,IPO估值一降再降,其能否成功借殼上市不僅要看它自身的硬實力,還要看它能否講好資本新故事。

探索的共享之路

共享經濟的本質就是通過整合線下的閒散物品或服務者,讓他們以較低的價格提供產品或者服務。較低的價格是共享模式的核心優勢。但共享經濟的出現仍然存在着利弊。

例如共享單車的出現,便利了人們日常出行,但是摩拜單車依然難逃被拋棄的命運。共享充電寶的問世,在經過多番角逐後,天價共享充電寶令人止步。共享經濟遇上辦公,共享辦公的出路又到底在哪?

不得不説,WeWork的共享辦公相對其它共享經濟盈利要複雜得多,房租上漲、前期投入、空置率、投資回報週期長、燒錢都是要面對的難題,重資產運營是共享辦公的特點,承擔的風險過大。

在江湖老劉看來,共享辦公的理念靈活化也許對於剛需的人是福音,但是長久以往定會暴露出許多“共享”弊端,共享辦公仍在初試階段,需要市場的檢驗。

儘管WeWork是共享辦公的代名詞,借殼上市也並不意味着共享辦公的成功,但WeWork的上市,或許是暴風雨的前夕,要想在共享辦公經濟上走得更遠,那就要為租客們提供更靈活、方便的服務,打造差異化競爭。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