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胡弦 李源 通訊員 程琳 程剛
【編者按】
夜色漸退,黎明即至。
此刻,破曉時分。
武鋼智能生產線上,滾滾湧出火熱的鋼鐵;巍巍三峽大壩內,源源而生的綠色電能,澎湃着中國經濟;電信機房裏,跳動的指示燈,脈動着數字化的浪潮;武漢北編組站內,東西南北的貨物匯聚武漢,“整編”走向四方……
不停的生產線、不歇的崗位,傳遞出堅守的奉獻,匯聚着中國經濟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力量。
靜待黎明破曉時,迎來彼岸花開綻。讓我們跟隨記者一起,走進這特殊的“破曉時分”。
2月10日4時58分,中國寶武集團寶鋼股份武鋼有限公司廠區,紅燈籠格外耀眼。
循着煤氣管線走進條材廠,連鑄機正自動運轉。“咔擦”聲中,擺剪精準切斷鑄坯頭部,火紅滾燙的鋼坯沿着輥道,平穩鑽進均熱爐。
這一幕,順着5G網絡,同步映入操控中心工作人員的眼中。
智能鍊鋼現場,工人們不再鐵灰滿面、汗流浹背,他們端坐在裝有100多塊屏幕的現代化操控中心裏,從容、高效。
下班後洗澡再回家的習慣改了
CSP(轉爐—薄板坯連鑄連軋),武鋼有限公司最核心生產線之一,距離武鋼一號高爐不到四百米。1958年9月13日,一號高爐——新中國建設的首個大型鋼鐵基地的第一座高爐,煉出了第一爐鐵水。2019年10月14日,一號高爐停爐,永久退出生產。
敢叫日月換新天,始終是共和國鋼鐵長子血脈相傳的奮鬥基因。在武鋼,鍊鐵、鍊鋼、熱軋等主要廠區正在變身“無人工廠”。去年1月,CSP生產線建成華中首個5G雲網融合智慧鋼廠示範項目。
5時19分,CSP操控中心帶班隊長王佔武,手握對講機,雙眼盯着大屏幕上的實時畫面,工作服纖塵不染。
17年前,24歲的王佔武進入武鋼有限公司,成為一名澆鋼工,負責鋼水澆成鑄坯的工序——每隔幾分鐘,他就要用鐵鍬,向爐內推入約1公斤重的保護渣。一身汗臭,衣服黢黑,只見牙齒雪白,這是當年鍊鋼工人的形象。
那時,王佔武有4套工作服,每次下班都得換一套。“下班前必須先洗澡,不然太髒,不敢換便裝。”
17年裏,武鋼歷經機械化、自動化,而今開始步入智能化,王佔武手中的鐵鍬,逐漸被機械臂、鼠標取代。5G智慧鋼廠啓用後,鍊鋼工人更是和轉爐、連鑄機、軋鋼機之間產生了“距離”:在電腦屏幕上輕點鼠標,就能實現一鍵鍊鋼。
如今,王佔武的工裝減少到2套,每週換洗一次,就連下班後洗澡再回家的習慣也改了。
工序協作不再靠“喊”
“1、2、3……設備啓動!”6時36分,CSP操控中心操作人員魏天威通過電腦屏幕和對講機,從容指揮1號連鑄機開澆。
實時視頻顯示,此時鋼水1556℃。開澆是連鑄關鍵工序,開澆是否順利,決定了一爐鋼水能否澆鑄成鋼坯。以前開澆協作,工人要麼來回跑動,要麼扯着嗓子喊,既緊張又辛苦。眼下的魏天威,語氣平緩,神態自若。
調度員李荊今年53歲,已在武鋼工作35年,先後幹過平爐配料工、脱硫工。“平爐時代最苦,6個平爐交叉作業,要聯繫火車備料,精神高度緊張,出不得一點錯,一個班下來起碼接打100多個電話。”
自從引進5G技術,鍊鋼、軋鋼、成品出廠等生產信息和數據,都能實時呈現在CSP操控中心的屏幕上。李荊不用打電話,就能知道出鋼時間、鑄機澆鋼狀態、拉坯速度、軋鋼位置等信息。
李荊説,萬一出現故障,還能通過5G+AR遠程系統請專家“診斷”故障,實時指導解決。
未來,坐在轉爐邊喝茶
6點48分,窗外蒙蒙亮。穿梭CSP近2公里的生產線,鋼爐依舊灼熱,但已沒有撲面而來的粉塵。CSP相關負責人介紹,圍繞綠色環保,該車間使用除塵設備,清掃轉爐高層框架平台漏料揚塵。“目前正在規劃機器人自動清掃項目,未來在平台上,工人們坐下喝杯茶不再是夢想。”
CSP相關負責人介紹,繼2019年上馬67個智慧製造項目後,武鋼有限推進無人化、集控化、一鍵化、可視化,建成鍊鐵、鍊鋼、CSP、熱軋四個操控中心。有了5G智能助力,產線喜訊頻傳。1月,軋鋼乙班作業區單班連續軋製出口極薄材(厚度≤1.2mm)124塊,一舉創下極薄材連續軋製塊數、極薄材比例和小時產量三項生產紀錄,實現開門紅。
智能鍊鋼,只是武鋼一路創不斷新的新故事。從誕生起,武鋼就不停地書寫着中國鋼鐵、中國製造的新篇章:作為新中國建設的首個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武鋼70年代從日本引進硅鋼生產線“一米七”軋機,之後一路攻關,攻克冷軋帶鋼生產線防塌卷技術這一國際技術難題,實現技術反向輸出日本;研發出低温取向硅鋼,使我國一躍成為世界硅鋼生產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