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明星基金經理再度被推上風口浪尖,科技上天白酒下地也讓張坤、劉彥春等紅極一時的基金經理跌落神壇,蔡嵩松則重回男神寶座。真切上演了一出“愛之深恨之切”的反轉大戲。
不少慕名而來的基民開始抱怨:“怎麼我一買,這基金就開始跌了呢?明明看着別人買就是賺的啊!”那麼,明星基金到底還能不能買?買了不賺錢該怎麼辦?
一、買明星基金一定能躺賺嗎
其實有很多最近幾年業績優秀的基金,過個兩三年,業績還沒有基金的平時業績好,如果你在這隻基金業績好的時候買入,並不能保證我們跑贏市場。
第一個原因是市場風格的變換。
在這種“買對了就是牛市,買錯了就是熊市”的結構性分化行情中,即使是明星經理,也不能保證一直不出錯。
股市不會永遠都是一種風格,有時是銀行地產這些低估值的價值股漲得好,有時是醫療消費這些高增速的成長股漲得好,有時是中小盤的公司漲得好,有時是各個行業的龍頭漲得最多。
每一位基金經理都有自己擅長的公司類型和行業。比如近年來大放異彩的張坤,主要是投資白酒和醫療股的龍頭公司,剛好踩準了熱點,所以業績就非常好。
但低估值的價值股和中小型公司的股價這兩年就一直趴在地板上,所以很多擅長挖掘優質低估值股票的基金經理,最近2年業績慘淡,但説不定突然有一天,市場風格轉變,他們的表現又會非常好。
比如中庚的基金經理丘棟榮,專注於挖掘低估值的價值股,在14年到18年間,年年大幅跑贏行業平均水平,14年還拿到過公募基金的冠軍。
但從19年開始,A股的風格開始越來越傾向於成長股,這也導致邱經理的基金業績連續2年跑輸大盤。但在年後,隨着基金抱團股開始下跌,低估值的價值股開始表現,邱經理的業績又變得非常亮眼。
第二個原因是基金經理可能會更換。
很多時候,我們選擇一個基金主要就是衝着他有一個優秀的管理人去的,如果是基金更換了基金經理,我們之前的選擇就沒有了意義。
有時候基金公司為了擴大自己的管理規模,可能會讓自己的明星基金經理發行很多新基金。這樣他在管的基金就會變得很多,基金公司會選拔一些新人來和他合作管理,甚至直接將老基金轉給信任。這樣的情況下,基金的表現往往會變差。
第三個原因是規模與業績的矛盾。
事物往往都是有兩面性的,明星基金之所以成為明星,都是先有業績,再有鮮花和掌聲,而大家都去買他的基金,也會導致基金的規模暴增。
在基金投資中流傳着這樣一句話,規模是業績的天敵。基金的規模太小,肯定不好,有那麼點波動就容易翻船。但規模太大,也有問題,比如投資標的受限、調倉難度加大、調研範圍變廣、打新收益會被攤薄等。
綜上來看,我們在挑選基金的時候不要總是迷信明星基金或是冠軍基金,眼光應當放更長遠一些。但是,並不是説一味的追求高勝率就更好,低賠率意味着低收益率,我們應當在確定性和收益性中間尋求一個合理的平衡點,挑選那些更加穩健同時收益率也不錯的產品。
二、明星基金還能不能買?
那麼,既然不是買了就能躺賺,還能不能買?當然能,只不過買入的時點很重要。
多數基民的投資心態都非常不健康,看的不是三五年的收益,而是三五個星期,甚至三五天的收益,像炒股一樣每天都關注基金漲跌。
這就導致了大家總是在股市行情猛漲了一波之後才進場,炒股如此,申購基金也是如此。這樣做,不是説一定虧損,但大概率是買貴了。
市場上本來就不存在只漲不跌的投資標的,基金經理再優秀也不是預言家,沒法提前預知市場漲跌。他們能做的也只有根據他們自己的專業知識、經驗和實力,把控好產品在中長期的業績和回撤情況。
比如去年紅起來的明星基金,如果是去年,或者前年就入場的朋友們,拿到最近這種哪怕是跌了一些的情況下,收益肯定都還是可以的。
所以説,大家千萬不要只看到別人買基金在賺錢,但是卻不去看別人是什麼時間買的這隻基金、拿了多久,在經歷市場震盪的時候又是怎麼定投的。
總之,短期的收益數據具有較大欺騙性。正所謂最好的基金經理也有最糟糕的時候,而糟糕的基金經理也會有他們的好日子。每年的基金排行榜上都不乏曇花一現的冠軍,這一點已經經過歷史的多次證明。
相對而言,基金的長期業績比短期業績就更具有參考價值。在選擇基金時,以下三點無法排名的因素,同樣值得我們重點關注。
其一,基金投資策略。如果你希望在基金投資上獲得更好的收益,就有必要了解基金的投資策略與風險。舉例來説,當你明確你所投資的基金遵循的是趨勢投資、價值投資、成長投資抑或是指數投資的策略時,你就更清楚這種投資策略所帶來的投資風險可能來自何處,從而明確購買這隻基金的原因以及何時應該贖回。
其二、基金公司的經營理念。基金投資收益和公司經營理念相關?當然。如果基金公司一味追求短期收益,那麼其為了吸引更多的投資者,旗下的基金投資風格就會更激進——這更有助於其銷售業績而非投資者的利益。正因如此,基金公司的企業文化和職業道德非常值得納入投資者選擇基金的考量。畢竟在基金投資長達10年、20年的週期內,許多東西都會發生變化,但一個企業的文化不會發生多大的改變。
其三,投研團隊的穩定性。羅素金奈爾曾經深入研究了20只頂級基金後,得出一個結論:優質基金的一個共同點,就是“穩定”。大部分入選的基金都有強大的團隊作為支撐,基金經理也很少離任。投研團隊的穩定性更有助於投資理念的傳承和延續,也同時是透露基金公司企業文化的重要訊息。
一個基金經理是否靠譜並不應該用偶爾的短期波動進行評判,畢竟基金也不是用來博取短期收益的產品,而應該綜合其長期業績、投資理念、團隊實力等等來進行判斷。
三、買了不賺錢怎麼辦?
“假如基金綠了你,那你就躺下”。被“套住”之後,第一時間產生的情緒除了難過、不甘心之外,還有後悔。如果我當時賺多少多少之後走就好了,如果我當時別猶豫就好了,如果……世界上沒有後悔藥可吃,唯一能做的就是總結經驗和補救了。
1、設置合理的止盈目標
投資有一句俗話:會買的是徒弟,會賣的才是師傅。從小白到韭菜之間只隔了四個字“追漲殺跌”。買基金最怕就是拿基金當股票,做短線求刺激,這樣只會一步錯步步錯。
什麼時候該離場呢?可以是當達到你之前設定的止盈目標時。人性是貪婪的,當看到在持續收益時,往往捨不得止盈,結果瞬息萬變的市場最終可能導致不得不止損。遵守投資紀律,從學會果斷止盈開始。
那麼什麼樣的止盈目標才合適呢?這個不能一概而論,需要根據不同的基金類型、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市場環境等等因素來確定。
2、長期持有的重要性
從歷史上高點到現在基金的業績看,確實持有時間越長,主動權益基金的收益率最高,出現虧損的概率也下滑。以2008年以來主動權益基金業績來看,僅1只基金出現虧損,可以説概率非常低。對於很多投資者來説,選擇優秀基金經理最好能長期堅持,獲得“時間的玫瑰”。
過去常常出現“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重要原因就是投資者頻繁申贖,並且往往在市場高點進場,在市場低谷離場。持有基金的時間過短是持有人盈利體驗不佳的主要原因。
3、正確認識基金淨值回撤
漲跌原本就是市場常態,在宏觀總體環境基本穩定的前提下,經歷大漲之後股市通常需要充分的震盪調整,才能走得更遠。主動管理型股票基金,是基金經理精選個股構建的股票組合,雖然基金經理會根據市場情況進行一定的倉位控制,但仍難以避免地會跟隨市場波動。歷史統計數據表明,和滬深300指數相比,主動管理的股票基金在市場反彈時恢復速度更快、上漲空間更大;長期來看,淨值下跌只是收益增長過程中的小漣漪。
有些優秀基金經理也出現較大回撤,目前市場追捧的一批明星基金經理,在歷史上均出現過30%、40%以上的回撤,但不少優秀者很快抓住市場機遇收復失地,投資者要理性投資,正確認識基金回撤。
4、降低預期、減少追漲殺跌
如果短期需要用錢的投資者可以選擇落袋為安。若能夠長期持有的話,即使出現較大幅度回撤,基金三年、五年的長期投資能力仍在。
投資者可以堅定持有長於選股的基金,不以市場的波動為懼;採取定投的模式,堅持打持久戰的思路。另外,可以積極關注對沖類、純債類產品,分散配置。
對於風險承受能力較強的投資者來説,也可以定投的操作來攤薄成本,為收益創造空間。每次歷史顯示,只有在股市相對低位入市,才會大概率盈利。
實際上,這類基金和基金經理又有一個共通的特點,那就是長期業績對來説比較突出,也是各種業績榜單上的常客。所以説,如果大家面對的是這類基金產品,最好就不要只着眼於這些產品短期的起起伏伏。
不妨用價值投資的視覺看待他們,再搭配上有規律的定投計劃,想必應當就能比較安穩的被自己一開始就看中的優秀基金經理帶着一起真正實現“穿越牛熊”了吧。
最後,總結三大要點:
1、人多的地方不要去:當你身邊的人都在買基金、或者熱烈討論基金的時候,此時很可能是市場的階段性高點,請務必謹慎;
2、盲目炒作業的行為不可取:買基金之前,請務必考慮清楚,資金的性質(是否是閒錢、是否有長期現金流)、基金的風格(是暴漲暴跌型、還是長期穩健型)、以及自己的風險偏好,只有三者相匹配之後,才可買入;
3、長期投資大法好:精選基金、低位進入、持續定投、長期持有(1-3年)、設置止盈目標。這才是長期投資的關鍵步驟。那麼什麼時候是低位?大家都不買基金的時候,大概率就是一個可以關注的位置了。
總之,基金雖好,不要盲目,長期陪伴,方得始終。
(文章整理自證券時報、興證全球基金、興華基金、富國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