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丨警惕輸入型通脹對我國製造業和樓市的影響

  中國或許可以對比較依賴原材料進口的商品,通過取消出口退税的方式減少出口,從而進一步降低大宗商品的進口需求。

  海關總署週二公佈數據稱,以美元計中國3月出口金額同比增長30.6%,進口同比增長38.1%,進出口表現均強於預期,尤其是進口。進口增速大漲主要是因為銅、鐵礦石等大宗商品價格漲幅進一步擴大。這顯示了中國正在升高的PPI很大程度上由輸入性因素所推動。

  這是一波人為製造的通脹,就如高盛的分析師所説,不要與美聯儲作對,美聯儲希望通脹上升就會去做。鮑威爾多次強調要等到實現充分就業,且通脹回到2%,並有望在一段時間內升至2%以上才會考慮加息。與此同時,白宮制定更加瘋狂的財政刺激計劃,這為金融市場提供了確定性的“大寬鬆”背景,在股市已經高懸的情況下,資本進入商品市場和比特幣等數字貨幣市場,這場盛宴持續的時間可能超過市場的預期。

  美國會有持續推動通脹上升的故事。首先,疫情導致了非常規經濟衰退,疫情緩解後將導致壓抑的服務需求集中釋放,從而產生短時間的供需失調現象,推動價格上漲。其次,美國政府財政刺激計劃以及其他潛在的刺激政策都會導致美國經濟在中期內會被持續拉動,如果重現疫情前3.5%的最低失業率記錄,工資上漲也將成為可能。美國拜登政府急需一場繁榮,贏得選民,與中國競爭,避免一場過於平淡的復甦浪費掉這次危機所創造的機遇。與2008年次貸危機後不同,當年中國實施大規模刺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拉動了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實現了通貨再膨脹。當前,中國力求穩健的政策避免讓正在推動的結構性改革半途而廢。但是,美國此次高舉通脹的大旗,需警惕這對中國結構性改革與平穩發展的干擾。作為世界最大的製造業國家,在大部分石油、礦產以及其他原材料依靠進口的情況下,它們價格的瘋狂上漲必然會對製造業產生衝擊。

  就目前而言,全球最主要的需求在中國。一是因為中國經濟早已恢復正常運轉,投資和消費需求遠遠好於大部分還在疫情中掙扎的主要經濟體。二是其他地區的製造業產能因為疫情衝擊停轉後,大量訂單轉移到了中國,這使得中國製造商需要進口更多的原材料。兩個因素疊加讓中國承擔了最多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壓力,如果不能通過出口向外傳導出去,中國製造業就會產生賠本賺吆喝的問題。

  正因為更多訂單湧入使得製造業產能緊張導致上游原材料不斷漲價,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直接的通脹氛圍,這是其他國家無法感受到的。這種氛圍會刺激中國市場中各種通脹預期並作出相應行動,進一步放大通脹壓力。在這個過程中,樓市是重要的因素。

  儘管中國政府並未降低按揭貸款利率刺激樓市,但市場根據全球央行貨幣放水的行動做出判斷,尤其是有2008年後的經驗,因此,大量家庭湧向了樓市。根據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發佈的報告,2020年中國居民槓桿率為62.2%,相比2019年升高了6.1個百分點,超過國際平均水平。央行數據顯示,去年住户貸款增加7.87萬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增加5.95萬億元,而今年第一季度,購房熱度仍然不減,住户貸款增加2.56萬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增加1.98萬億元,按照這個速度,今年家庭部門槓桿依然會大幅增加。大量貨幣通過樓市槓桿湧向市場,為通脹趨勢火上澆油。

  因此,中國或許可以對比較依賴原材料進口的商品,通過取消出口退税的方式減少出口,從而進一步降低大宗商品的進口需求。如果企業和客户可以承擔更高成本,那就讓全世界消化中國製造業的再通脹壓力。與此同時,在疫情衝擊下的購房熱潮本質上是通脹驅動,如果中國經濟有空間能降低地方政府對樓市的依賴,就可以採取適當金融政策予以降温。需要警惕家庭部門大規模加槓桿,因為這將在長遠範圍內衝擊消費,並通過推高通脹進而打擊製造業,弊病甚重,而這是不可持續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50 字。

轉載請註明: 社論丨警惕輸入型通脹對我國製造業和樓市的影響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