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電視電話會議,正式要求提升監測預警靈敏性,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鐘核酸“採樣圈”,拓寬監測範圍和渠道。其中,截至5月5日,上海按照“固定採樣點+便民採樣點+流動採樣點”相結合方式,已在全市佈局設置常態化核酸採樣點9021個,其中4500多個核酸採樣點已經佈設完成開放;杭州也宣佈將設立10000個免費核酸採樣點,全市日均配置採樣人員達到8000人以上。此外,其他城市,包括北京、深圳也在積極建立採樣點。
這對核酸檢測企業而言,是一大利好。
常態化核酸催生多家新企業
常態化核酸檢測全面鋪開後,多地開始緊急招募核酸採樣人員,而記者注意到,還有一些新成立的核酸企業也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在了檢測行業。比如,北京朝安醫學檢測所有限責任公司的成立時間就是2022年4月26日,註冊資本1000萬元,且這家成立不足一個月的公司已經在5月9日負責了北京居民的核酸檢測任務。
(圖片來源網絡)
據天眼查資料顯示,北京朝安醫學檢驗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朝安”),成立於2022年4月26日,註冊資本1000萬元;經營範圍包括許可項目:檢驗檢測服務、醫療服務、第三類醫療器械租賃、第三類醫療器械經營、中藥飲片代煎服務、藥品生產、藥品批發、藥品委託生產、藥品進出口、藥品零售等。
(圖源:天眼查app)
這家剛剛成立不足二十天的新冠檢測公司僅僅只有2名股東,3位高管,其中大股東徐野持股90%,同時兼職執行董事和經理;二股東李景財持股10%,兼任公司監事;剩下的一位便是財務負責人王斯微。資料顯示,這3個人均只任職1家企業,便是北京朝安。
《國際金融報》記者通過查詢發現,在天眼查等平台無法查到該檢測機構的電話和郵箱等有效聯繫方式。
從行業看,新冠核酸檢測產業分為上中下游,上游主要是擴增酶、引物、探針等;中游包括核酸檢測試劑盒、PCR擴增儀器、採樣工作站等;下游主要提供採樣和檢測的醫療以及ICL實驗室機構。新冠檢測的直接業務主體便是這些下游檢測實驗室,由於新冠高傳染性,這種實驗室一般也需要相關資質(P2級別),通常是牌照準入。據悉,像北京朝安這類企業還需要經過前置審批,該審批承諾辦結時間為20個工作日。
而根據微博某網友曬出的核酸檢測圖片,該企業最早在5月6日便已參與北京核酸檢測工作,這意味着北京朝安用了不到6個工作日就拿到了前置審批。
其實,像北京朝安這樣新成立的核酸檢測企業並不在少數。《國際金融報》記者從天眼查數據瞭解到,截至5月11日,2022年我國已成立醫學檢驗相關機構220家。目前我國約有2400家醫學檢驗相關機構,近兩年來相關企業數量穩定增長,2021年新增醫學檢驗相關機構437家,年增速高達25.1%,為歷年最高。其中,60.67%的醫學檢驗相關機構註冊資本在1000萬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近2400家醫學檢驗機構中,有近40%的醫學檢驗機構成立於3年內。
另外,在這些檢測企業中,還包括之江生物、聖湘生物、金域醫學、明德生物、萬孚生物、達安基因、華大基因、東方生物、邁克生物等一大批檢測龍頭。其中,之江生物、聖湘生物、捷諾生物、伯傑醫療、達安基因和華大基因早在2020年武漢疫情爆發初期,就已先後獲得了新冠病毒檢測產品上市資質。並且,聖湘生物、之江生物分別於2020年8月28日、2021年1月18日先後掛牌科創板。
盈利幾何?
東吳證券研究所宏觀團隊公眾號“川閲全球宏觀”的最新研報估算,如果未來中國所有的一線和二線城市(2021年人口為5.05億)都實施常態化核酸檢測,則每個月常態化核酸的費用上限為1212億元,約合1.45萬億元/年,而這些開支一般是財政資金和醫保基金共同負擔。新冠檢測業務的吸金能力從中便可管中窺豹,試問如此的香餑餑誰能放棄?
那麼,競爭者如此多,這些檢測企業到底盈利幾何?以之江生物為例,受核酸檢測業務拉動,2020年該公司扣非淨利潤達到了9.27億元,同比增長1993.02%,總市值一度達到140億元。不過,其2021年業績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收20.19億元,幾乎與2020年持平,但淨利潤卻大幅下滑,實現淨利潤7.59億元,同比下滑18.61%。報告指出,新冠病毒檢測試劑集採,是導致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
2020年處於高光時刻的聖湘生物,其業績在2021年也進入疲態。數據顯示,公司2021年全年營業收入為45.15億元,同比下降5.22%,歸母淨利潤為22.43億元,同比下降14.29%。
對於2022年而言,從《國際金融報》記者所在上海市浦東新區南碼頭社區某小區的核酸頻率來看,2022年3月18日至5月12日,總計核酸22次;2022年4月2日至5月11日,抗原檢測共計30次。根據這些檢測頻率,2022年上半年對核酸企業和抗原企業而言,肯定是豐收大半年。
以萬孚生物為例,其今年第一季度營收26.25億元,同比增長276.87%;淨利潤為9.04億元,同比增長481.32%;扣非淨利潤8.99億元,同比增長535.50%,僅一季度就賺足了去年全年的量。
再看東方生物,2021年,東方生物全年實現營收101.69億元,同比增長211.43%;歸母淨利潤49.2億元,同比增長193.33%。這樣的好業績在一季度依然持續着,東方生物一季度營業收入47.46億元,同比增長112.28%,歸母淨利潤20.67億元,同比增長74.20%。
業內人士分析稱,隨着醫改和分級診療持續推動,第三方醫學獨立中心會日趨強大起來。數據顯示,中國四大ICL(獨立醫學檢測實驗室)巨頭分別是:金域醫學、迪安、艾迪康、達安基因,它們的市場份額已經接近六成,寡頭競爭格局初顯。為了爭奪市場份額,這四大機構可能會爭取更多檢測量,價格戰火拼在所難免,而新成立的小型ICL很難分一杯羹。
四大巨頭之間的競爭已經很激烈。從獨立實驗室數量、檢驗項目數量和客户數量上看,金域醫學顯然處於領先地位,且覆蓋了國內幾乎所有省級行政區,迪安診斷緊隨。而進入2022年,艾迪康無疑最受關注,該公司在2021年6月30日首次遞表“失效”後,又於今年3月4日再度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書,擬登陸港股主板,一副要追趕前兩位的架勢。達安基因本身主要切入的市場是醫學檢驗相關的試劑、耗材和儀器設備供應,其第三方診斷業務主要集中在子公司雲康健康上。
檢測機構擴張如此迅速,彷彿讓人聯想到2020年疫情初期的口罩之戰,熔噴布市場的過分擴張和產能過剩情景。
業內認為,擴張如此迅速,第三方檢測機構的安全性和合規程度已經觸及了紅線。以四大ICL龍頭企業為例,在資本市場上一路擴張的同時,這些企業的問題也暴露了出來。比如,艾迪康因檢測報告出具時間緩慢等問題屢被用户在多個社交平台上投訴。金域醫學作為四大ICL服務商之一,2022年初在河南市場出現檢測準確性等醜聞。
如果核酸是門生意,那麼,如何在擴張規模求利潤的同時保證檢測質量?這一問題必須引起重視。第三方獨立醫學檢測機構的確是填補醫院以外防疫工作缺口的重要力量,但是,核酸檢測只是檢測手段,並不能治癒新冠,與疫苗這些預防工具而言,核酸檢測行業的無序擴張必須要嚴加管控。
記者:王麗穎 實習生 :魏正宏
編輯:胡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