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全面推動我國市場由大到強轉變,為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堅強支撐。
統一大市場的概念
“統一大市場”是指在全國範圍內,建設一個基礎制度規則統一、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要素和資源統一、商品和服務市場統一、市場監管公平統一,市場競爭和市場干預行為進一步規範的大市場。其中,基礎制度規則包括產權保護制度、市場準入制度、公平競爭制度、社會信用制度等;市場設施包括貿易流通網絡、信息交互渠道、各類交易平台等;要素和資源包括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能源、生態環境等;商品和服務市場包括商品質量體系、標準和計量體系、消費服務質量等;市場監管統一的內容包括規則、執法、能力建設等。
從整體上看,國內市場長期存在制度規則不統一、要素資源流通不暢、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等突出問題,影響了市場功能的發揮。建設統一大市場的目的是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範圍內暢通流動,全面推動我國市場由大到強轉變,為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堅強支撐。
統一大市場的歷史沿革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既有歷史繼承,又有新的發展。在過去,統一市場一般是為了保障商品在一定範圍內的流通。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市場是資源配置的基礎和手段;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了“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重點是實現城鄉市場緊密結合,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相互銜接,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由“基礎性”上升為“決定性”;2020年9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提出,要加快完善國內統一大市場,形成供需互促、產銷並進的良性循環;2020年11月,我國“十四五”規劃中提出要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2022年4月,《意見》正式發佈。
統一大市場的提出釋放了兩個信號,一是中國的市場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表面上是“統一市場”,實際上是由不同維度的小市場組成的,這些市場之間有壁壘、有隔閡,市場要素在各維度之間的流動並不順暢,要推動經濟內循環,必須打通要素的流動渠道,規範市場秩序。二是中國的市場應作為一個整體去抵禦來自國際的貿易保護主義。全球價值鏈正朝着本土化、區域化、多元化的方向邁進,中國作為當之無愧的“世界工廠”,也要不斷完善自己的產業鏈、供應鏈,提高國內市場的穩定性。
統一大市場提出的意義
通過穩固市場確保國內大循環暢通。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和巨大的內需,是長期積累培育的結果。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我國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必將堅定不移,內需拉動經濟的“引擎”需要更加強勁。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就是關鍵一環,它將進一步激發和培育國內市場的潛力,提升國內市場的平衡性和確定性,確保在動盪的國際局勢中保持大局穩定。而自立自強、穩定的產業鏈和供應鏈,也將成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堅強後盾。
推動國內市場向“優、強”轉變。近年來,全球經濟增長乏力、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產業鏈斷供,以汽車產業為代表的產業鏈危機重重。面對複雜嚴峻的內外部環境,我國市場大而不強的問題愈加凸顯。強大的國內市場不僅指規模更大,而且指制度規則更完備、結構層次更優、影響力與吸引力更強。市場的強大與企業的發展息息相關。《意見》提出要推進市場監管公平統一、進一步規範不當市場競爭和市場干預行為,確保企業公平競爭、合規經營,使中國的企業、國內的市場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
繼續改進和優化政府與企業關係。着力從企業側出發,解決一些痛點和難點問題,提升企業辦事便利化程度,強化助企紓困、持續迸發市場活力。一是全面清理歧視外資企業和外地企業、實行地方保護的各類優惠政策,促進公平競爭。二是鼓勵各地優化營商環境,吸引優質企業投資。三是不得將政務服務事項轉為中介服務事項,不搞變相審批、有償服務。四是依法保護企業產權,加強對創新型中小企業原始創新和知識產權的保護。
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鏈升級。近幾年,來自國外的技術封鎖和打壓揭示了我國在科技創新和產業鏈方面的短板。要解決一系列的“卡脖子”問題,首先要為科技創新營造制度健全、規範的市場環境,為科技創新提供足夠的市場預期、發展動力和創新激勵。另外,應通過市場需求引導創新資源有效配置,促進創新要素有序流動和合理配置,增強企業科技創新意願和能力。
吸引全球優質要素和市場資源匯聚。《意見》提出的主要目標之一是以國內大循環和統一大市場為支撐,有效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場資源,使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更好聯通,以不斷強大的市場,吸引全球的企業、資源。《意見》提出,要促進內外市場規則標準融通,這將疏通高端人才、技術等向國內匯聚的渠道,有助於提升我國市場要素的配置水平,增強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的影響力。
統一大市場帶來的啓示
對政府而言,一是要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解決地方保護、市場分割、重複建設和產業同構等一系列問題。升級國家統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台,實現各地區、各部門信用共享,降低各省市之間的溝通成本。流通順暢是統一大市場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未來我國物流行業將從快速擴張階段步入內部資源整合階段,物流運輸將不斷優化,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能力也將增強。加強區域聯動,地方政府要充分借鑑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以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的建設發展經驗,不斷提升數據信息透明度、推進跨區域監管執法聯動。二是加強市場相關政策的頂層設計,不斷提高政策的統一性、規則的一致性、執行的協同性。通過推進市場規則、標準體系、監管要求、要素市場的一體化建設,為建設統一大市場提供基礎保障。三是加快實現監管現代化,整體規劃監管職能、監管工具和監管能力建設,考慮構建能夠反映市場監管成效的指標體系,及時總結推廣典型經驗做法,推動各項措施落地。
對企業而言,一是要抓住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整合精簡的契機,從跟跑到領跑,積極主導國際標準建設,推動國際知識產權規則形成。健全5G/6G、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雙碳”等領域標準體系。企業製造的產品也要逐漸向國際標準靠攏,加速本土製造企業規模化、國際化發展。二是基礎電信運營商和信息通信企業,要加快建設和完善數字市場的流通網絡、基礎信息庫、交易平台、標識系統,為制定產業政策和監管制度提供“晴雨表”,實現數據的高傳遞,促進市場交易。三是傳統企業要加快數字化轉型。數字技術將成為打通商貿流通堵點、打破區域邊界、建立現代化市場監管機制的重要手段,傳統企業要在數字時代實現快速發展,要從整體、系統的角度出發,充分利用先進的信息通信技術,改善研發、銷售、生產以及供應鏈管理等各個環節,更好地適應並贏得競爭,成為統一大市場的受益者。
作者: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 袁媛 孟亞潔
責編/版式:劉江
審核:申晴
監製:劉啓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