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商業銀行集體下架智能投顧產品,黑科技智能投顧還有未來嗎?

由 頻長志 發佈於 財經

最近一段時間,對於人工智能產業來説可謂是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喜幾家愁,這邊廂虛擬人主播開個直播幾個小時輕鬆月入百萬,那邊廂各家商業銀行卻在集體下架智能投顧產品,很多人都在問商業銀行集體下架的智能投顧到底是投資賺錢的香餑餑還是風險巨大的“天坑”?



一、商業銀行集體下架智能投顧?
據和訊網的報道,近日,包括工商銀行、招商銀行等在內的多家銀行先後發佈公告稱,在本月初停止旗下智能投顧業務。
招商銀行發佈《關於摩羯智投業務調整的公告》,公告顯示,該行於7月1日起不再提供摩羯智投業務的購買、調倉、業績展示、投資陪伴等服務。客户可選擇繼續持有,也可選擇通過招商銀行App一鍵贖回原摩羯智投項下基金產品,或選擇贖回持倉中的單隻基金。
工商銀行也於發佈《關於中止AI投協議的通告》,該行於6月30日起終止AI投協議並停止申購、調倉服務。若繼續選擇持有AI投產品,該行將於7月末將該產品自動轉換為成分基金。工商銀行在公告中表示,停止該服務是為了落實監管要求。
而建設銀行則在APP內(原)龍智投頁面顯示,“根據最新法規,我們將按照監管要求對龍智投組合進行調整,暫停購買、定投簽約及追加功能。”
據《國際金融報》的報道,值得注意的是,這並非銀行智能投顧服務首次被“叫停”。早在2021年年底,招商銀行、中信銀行等就曾發佈公告,暫停智能投顧的買入功能,並將不再新增業務。



據悉,與傳統的智能投顧根據用户風險推薦投資產品的做法不同,當前被“叫停”的智能投顧是指客户將資金委託給AI(人工智能)進行投資,消費者無需親自做決策,只需授權交給人工智能的服務。
據鈦媒體的報道,目前關於智能投顧監管的最新文件來自去年11月初,多地證監部門下發的《關於規範基金投資建議活動的通知》。有業內人士告訴鈦媒體App,金融監管部門近期再度對部分銀行總行進行了窗口指導,要求相關銀行進一步貫徹去年底發佈的《關於規範基金投資建議活動的通知》。多家銀行選擇6月30日前關停業務大概率與這份通知密切相關。
作為過去數年紅極一時的金融科技創新"碩果",智能投顧可謂是AI技術在金融領域應用的重要體現。除招行的"摩羯智投"外,不少銀行都上線了智能投顧相關產品,如工商銀行的智能投顧系統"AI投"、農業銀行的"農銀智投"、建設銀行的"龍智投",以及平安銀行的"平安智投"等。
但是,伴隨着監管政策的落地,智能投顧似乎畫上了一道休止符,作為金融“黑科技”的智能投顧還有未來嗎?



二、“黑科技”智能投顧還有未來嗎?
説起智能投顧,對於大部分的投資者來説這都是一個新鮮事物,很多人可能都沒太接觸過,其實智能投顧就和大多數人工智能產品一樣,是一個舶來品,參考美國金融業管理局(FINRA)官方定義:智能投顧是指利用大數據分析、量化金融模型以及智能化算法,根據投資者的風險承受水平、財務狀況、預期收益目標以及投資風格偏好等要求,運用一系列智能算法,投資組合優化等理論模型,為用户提供智能化和自動化的資產配置建議。
2008年,在次貸危機的衝擊之下,全世界第一家主打智能投顧的公司Betterment在美國成立,但對於中國來説智能投顧的興起還要等到8年後的2016年,國內不少互聯網金融科技企業開始推出相關業務,在互聯網金融的大潮下,智能投顧似乎成為了金融市場的全新風口,然而就在今天智能投顧卻戛然而止,作為金融市場“黑科技”的智能投顧還能有未來嗎?
首先,智能投顧的出現的確是金融科技發展的體現。當中國金融業發展進入2015年之後,伴隨着互聯網科技在金融的普及,各家商業銀行、證券公司都紛紛全面啓動了自己的科技化發展道路,不斷將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的先進科技融入到自身業務的發展,特別是當手機逐漸成為了大多數中國人的數字器官之後,越來越多的用户開始逐漸放棄了傳統的金融機構的服務方式,開始轉向金融科技的賽道。
與此同時,2013年逐漸崛起的以“餘額寶”為代表的貨幣基金體系開始了中國投資者基金投資的全面普及,越來越多的投資者瞭解並且熟悉的基金投資,在寶寶類基金的投資收益逐漸降低之後,開始主動通過手機APP嘗試更多的投資選擇,從貨幣基金到債券類基金乃至偏股型基金、股票型基金,整個投資的路徑就開始逐漸形成。
在移動互聯網和基金投資市場教育不斷成熟的大背景下,智能投顧的發展基礎終於開始成熟,對於大部分的普通投資者來説,智能投顧的作用就是藉助人工智能的方式幫助投資者進行“傻瓜式”的投資,就像當年的“傻瓜相機”一樣,投資者不需要知道“什麼是市場風險?什麼是投資標的?什麼是R值或貝塔值?”就可以進行投資,雖然投資的成功率比不上很多的專業投資人,但是至少在風控領域智能投顧的能力還是比“小白式”的投資者強上一些的,從而積累了一定的市場基礎。



其次,智能投顧背後藴含着巨大的風險。雖然説智能投顧的出現讓一部分投資者有了相對更簡單的投資方式,也能夠讓一些專業投資能力和素養不太強的投資者有了一定的投資能力,但是這只是一個表象而已,智能投顧其實依然藴含着巨大的風險:
一是智能投顧的操作並不一定全部為投資者着想。由於智能投顧在操作過程中有相當大的自由度,可以自己主動調整投資倉位,但是智能投顧可不是投資者自己的個人投資管家,他們執行的很多都是其所在機構的策略而非以投資人利益最大化為考量,這就容易導致很多投資人的資金被用於了非最有利於自己的投資方向,甚至有可能會出現集中投資人的資金用於對投資人有害的業務投資的情況。這些投資之中,往往藴含着投資人難以識別的風險。
二是智能投顧其實是一個技術黑箱。與傳統基金經理人較為嚴格的監管不同,智能投顧的投資邏輯對於監管來説就是一個相當程度的黑箱,投資人和監管者其實都難以明確知悉職能投顧的投資邏輯,也難以真正看懂智能投顧的一系列參數設定,產品其實處於相當不透明的狀態,從而有着巨大的監管潛在風險。與此同時,伴隨着智能投顧所管理的資金規模的增加,實際上很多風險開始不斷累積,一旦出現劇烈市場波動,很有可能就出現恐慌性的資金拋售等系統性風險,這無疑是有着超額虧損的可能的。
三是智能投顧的使用者風險承受力較低。與傳統的成熟投資者不同,很多使用智能投顧的投資者都是投資上的相對“小白”,智能投顧服務的對象往往是一些長尾投資者,這些投資者對於風險的認知有限,對於市場的理解不足,一旦智能投顧的策略缺乏真正的差異性的話,很有可能就會積累這些投資者難以承受的市場風險。
因此,從規範市場、保護投資者的角度出發,監管叫停智能投顧也就顯得順理成章。



第三,智能投顧還有未來嗎?客觀來説,智能投顧藉助人工智能的方式來提升投資的效率,降低投資的門檻,並且讓投資者可以進一步的享受技術紅利,這種思路的初衷其實是沒有問題的,現在的問題其實還是智能投顧並不真正智能,他離那種完全具備自我判斷能力,能幫助自己的服務對象進行全方位量身定製的投資機器人還有較大的差距,所以智能投顧當前只能説是一系列算法模型下的一種類智能的產品,沒能達到完全的人工智能的階段。
所以,對於智能投顧來説,未來伴隨着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的不斷推進,人工智能依然處於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一旦人工智能具備了更高的技術能力的時候,上述的很多問題有可能都會得到解決,在那樣的情況下,智能投顧的發展空間就有可能被打開。



因此,智能投顧當前的下架是監管出於保護投資者考慮所進行的市場規範,未來伴隨着技術的完善和監管的優化,有可能更好地智能投顧還能上線,不過這一切都需要依靠發展來解決問題了,至於那一天什麼時候會到來?我們還是要看人工智能到底能發展到什麼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