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車企財報季:逾七成整車上市公司營收增長超兩位數 芯片短缺仍為下半年最不確定因素

由 鍾離黎明 發佈於 財經

財聯社(北京,記者 徐昊)訊,進入2021年,在克服了疫情反覆、芯片短缺以及原材料價格上漲等諸多不利因素的情況下,不少上市整車企業在2021年年中財報中交出了不錯的答卷。

截至8月30日,在已發佈2021年半年報的12家車企中,有9家車企營收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此外,9家車企在今年上半年實現盈利,僅北汽藍谷、海馬汽車和*ST眾泰三家出現虧損。

芯片短缺危機猶在

在11家車企中,儘管市值最高的上汽集團已是過眼雲煙,但上半年3566.14億元的營業收入,以及133.14億元的歸母淨利潤,仍使其成為盈利能力最強的A股上市整車企業。

實現營收和淨利雙雙大漲的還有長城汽車。上半年,長城汽車營業收入同比增長72.36%、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207.87%的數據,讓其他車企望塵莫及。與此同時,長城汽車品牌溢價能力也穩步提升,平均單車售價達到10.08萬元,同比增長12.15%。

與長城相仿,港股上市公司吉利汽車亦依靠品牌溢價實現了盈利的增長。2021年上半年,吉利汽車(含領克)單車平均收入8.42萬元,同比增長10%。同時,作為吉利汽車旗下高端品牌,領克汽車上半年銷量達到10.79萬輛,同比增長96.98%,佔吉利汽車銷量達到17.11%,領克的淨利潤增長則達到了同比145.16%。

儘管三家車企在上半年均有突出的表現,但芯片短缺仍然是其面臨的最大潛在危機。

以上汽集團為例,從財報來看,上汽大眾上半年歸母淨利潤為28.85億元,同比下滑59.22%,上汽大眾上半年銷量53.2萬輛,同比下滑7.79%。眾所周知,大眾汽車是全球範圍內芯片短缺的“重災區”。

上汽集團在財報中表示,“報告期內,全球車用芯片供應嚴重短缺,對公司生產和批發銷量的完成進度造成較大影響。”

長城汽車亦是如此。去年上市的熱銷車型坦克300,因受產能限制,以及芯片、關鍵零部件短缺等問題,數次宣佈暫停接單。吉利汽車也同樣在財報中提到,“我們相信原材料價格上漲影響將於今年餘下時間逐漸消散,唯芯片短缺會於期內持續造成影響。”

此外,江淮汽車、江鈴汽車以及東風集團均在財報中提及了未來將面臨的芯片短缺風險。而12家車企中,僅有比亞迪、北汽藍谷和力帆科技未涉及芯片短缺造成的負面影響。

按照乘聯會的預測,芯片短缺問題有望在第三季度得到緩解,但市場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外加原材料價格上漲等,下半年車企在經營上仍面臨各種挑戰。

新能源車企看重市佔率

在12家車企中,比亞迪是唯一一家“增收不增利”的上市車企。比亞迪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908.85億元,同比增長50.22%;實現歸母淨利潤11.74億元,同比下滑29.41%;扣非歸母淨利潤3.69億元,同比下滑59.76%。

對於2021年上半年淨利潤和毛利率的下滑,比亞迪在財報中解釋稱,報告期內, 因產品結構變化 ,公司毛利率下滑;同時,受大宗商品等原材料上漲影響,比亞迪整體盈利能力受到一定影響 。

從各大業務板塊來看,手機業務對於比亞迪的貢獻已經超過了汽車業務。比亞迪上半年累計銷量達24.7萬輛,其中新能源車累計銷量15.46萬輛,同比增長154.76%,占上半年總銷量的62.66%。然而,儘管新能源汽車銷量頗豐,但鋰離子電池多種原材料價格正快速上漲,使得新能源汽車的成本居高不下。

“新能源汽車市場正在逐步擴大,比亞迪對於先期佈局、提升市佔率的需求很高。相比之下,企業對利潤率的訴求就沒有過去那麼高。所以企業在銷售、宣發、運營方面的投入相比收入,也會有較高增長。”汽車行業分析師張翔分析表示。

相比之下,作為比亞迪曾經在新能源領域的“對手”,北汽藍谷在近年來的表現卻令人唏噓。北汽藍谷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4.37億元,同比下滑21.69%;歸母淨利潤虧損18.13億元,並未扭轉2020年同期的虧損態勢。

與此同時,北汽藍谷新能源汽車的銷量連續出現腰斬,累計產銷量2157輛、6959輛,同比分別下滑74.48%和52.66%,與國內汽車市場繁榮景象形成鮮明對比。

押寶在高端車型極狐上的北汽藍谷,在財報中特別提到,“與華為聯合積極推進N61 HBT車型項目,確保αS HI版等下半年的重點產品按期高質量開發完成。同時推進N61 HBT長航版、N60 HBT項目的預研工作;與百度聯合推進Robotaxi項目,完成Apollo系統在極狐汽車上的系統搭載、產品驗證、系統集成聯合測試,按計劃實現產品的交付。”

作為“華為概念股”的北汽藍谷,從今年年初至今股價已累計上漲39.33%。有分析人士認為,華為作為賣點,其潛力還沒有完全釋放。

尾部車企前途各異

在三家曾經或仍在“披星戴帽”的車企中,力帆科技率先實現了盈利。力帆科技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7.36億元,同比增長9.59%;歸母淨利潤為3739.92萬元,實現扭虧為盈。其中,汽車收入0.47億元,同比下滑82.62%;摩托車收入14.25億元,同比增長25.19%;通機收入1.93億元,同比增長32.19%。

今年1月,力帆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揭牌。 此前力帆科技前身是力帆股份,2019年由吉利科技集團推動公司重組。在完成重整後,力帆迅速“摘星脱帽”。

隨後,力帆科技重啓汽車業務,並導入了純電MPV——力帆80V。該車正是楓葉80V的換標車型,新車基於吉利GBRC換電平台打造,是吉利汽車旗下首款採用換電模式的電動車。不過,摩托業務依舊是力帆實現盈利的主要原因。

完成摘帽的海馬汽車仍處在虧損狀態。儘管上半年實現同比增長48.35%的營業收入,但歸母淨利潤虧損0.83億元,扣非歸母淨利潤虧損1.81億元。

海馬汽車上半年累計銷量為16544輛,同比增長153.39%。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數據包括了由海馬代工的小鵬G3的銷量。小鵬G3上半年累計銷量為11242輛,這意味着,海馬汽車上半年自身累計銷量僅5000餘輛。

根據協議,海馬汽車與小鵬汽車的合作關係將於今年年底到期。海馬汽車接下來的經營仍然步履維艱。

此外,鉅額虧損的*ST眾泰在上半年“妖風陣陣”,重整的“白衣騎士”也如同走過場一般。*ST眾泰在投資者互動平台表示,“公司目前整車業務處於停滯狀態”。

“新能源汽車,包括燃料電池汽車無疑在未來仍是巨大的風口,但有着先發優勢的自主品牌在這一領域的紅利正在消失。”有行業分析人士表示,隨着大眾ID.系列車型在華月度銷量逼近8000輛,及豐田e-TNGA平台純電車型的導入,其成本和體系優勢將逐漸顯現。“而對今年下半年來説,芯片短缺仍是整個汽車行業面臨的最大的不確定性因素。如何在這一新常態下,調整產品結構、優化產品佈局,是對包括上市公司在內的所有車企最為嚴峻的挑戰。”

根據行業共識,剔除去年同期因疫情導致的低基數帶來的今年上半年的高增長因素,今年下半年整車上市車企的業績或存有較大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