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2021年,一方面疫情持續帶來居家辦公、在線教育等需求,另一方面全球局地疫情好轉、經濟呈復甦跡象,兩大因素推動顯示面板行業進入高景氣週期,被稱為國內“面板雙雄”的京東方和TCL科技,業績達到近10年來最高增速。
下游需求的高漲,也帶動了上游顯示驅動芯片的快速增長。在芯片設計領域,韋爾股份、格科微、中穎電子等上市公司的顯示驅動芯片業務均不同程度受益。在晶圓代工領域,中芯國際的相關業務“強勁增長”,晶合集成也順利扭虧為盈。
但週期逆轉可能就在不經意間。進入2022年,俄烏衝突、疫情反覆、全球通脹、經濟低迷,導致下游終端需求迅速萎縮,一季度電視、手機、PC等主要使用面板的終端出貨量均出現下滑。在此背景下,台灣《經濟日報》5月23日報道稱,半導體“砍單風暴”正在來襲,顯示驅動芯片將“打響第一槍”,行業風光不再。
針對台媒報道,觀察者網也嘗試聯繫韋爾股份、格科微、中穎電子等A股公司的投資者關係部門,但由於相關公司總部均位於上海,或受疫情影響公司電話無人接聽。
2022年以來,中國大陸主要面板廠股價走勢
韓台企業主導,大陸產業鏈完整
顯示驅動芯片(DDIC),是顯示面板的主要控制元件之一。從作用上看,液晶面板(LCD)驅動芯片為顯示屏中的燈珠提供穩定的電壓或電流驅動信號,從而控制燈珠的光線強度和色彩,並在液晶片板上變化出不同深淺的顏色組合,進而保證顯示畫面的均勻性和穩定性。而OLED驅動芯片主要通過向OLED單元背後的薄膜晶體管發送指令的方式,實現對OLED發光單元的開關控制。
圖源:申萬宏源2022年1月研報截圖
目前,中國台灣和韓國企業佔據着大部分顯示驅動芯片的市場份額。根據Omdia數據,2020年,聯詠、奇景光電、瑞鼎奕力等台企主導着LCD面板顯示驅動市場。而AMOLED領域韓企在技術上佔優,三星旗下LSI在2020年佔據超過一半的AMOLED顯示驅動芯片市場,聯詠和瑞鼎等台企市場份額分別僅為7%和6%。
圖源:申萬宏源2022年1月研報截圖
中國大陸企業也在積極佈局顯示驅動芯片。
2020年,韋爾股份以1.2億美元收購美國新思科技亞洲地區的TDDI(即觸控和顯示驅動集成芯片)業務,進軍顯示驅動芯片市場。2021年財報披露,該公司TDDI產品TD4375在一線手機品牌客户多個項目中陸續量產,OLED產品已在國內頭部屏廠驗證通過,並將在2022年應用於智能手機產品中。
中穎電子在2021年財報披露,該公司AMOLED顯示驅動芯片的FHD+規格手機屏新產品,得到多家面板廠量產採用,同時穿戴產品也打入品牌市場。2022年3月,該公司針對品牌手機設計的AMOLED驅動芯片完成流片,目前正在內部驗證。
格科微則在2021年財報中表示,該公司顯示驅動芯片產品主要為LCD驅動芯片,2021年LCD手機顯示驅動出貨量位居全球第三。同時,該公司已與國際知名手機品牌建立合作,已獲品牌客户訂單,目前正在積極進AMOLED驅動芯片的研發。
還有一些顯示驅動芯片設計公司沒有上市。
例如,集創北方被一些券商稱為“國內少有的具備全球競爭力的顯示芯片設計公司”,該公司產品涵蓋TDDI、中大尺寸顯示驅動芯片(LDDI)、OLED顯示芯片、電源管理芯片等,客户羣覆蓋全球主流面板廠、國內一線手機終端品牌客户及知名LED顯示屏廠。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公司均只負責芯片設計,產品最終落地的關鍵一步在於製造。
2021年財報披露,中國大陸最大的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實現55納米及40納米高壓顯示驅動平台風險量產,0.15微米高壓顯示驅動進入批量生產,28納米和0.11微米高壓顯示驅動工藝平台正在研發。
正在衝刺科創板的合肥晶合集成,自稱大陸第三大晶圓代工廠,主要負責顯示驅動芯片代工。
招股書顯示,過去三年,晶合集成DDIC晶圓代工服務的營收佔比均在86%以上,目前已實現150nm至90nm製程的12英寸晶圓代工平台的量產,正在進行55nm製程節點的12英寸晶圓代工平台的客户驗證。
再往下游便是封裝測試。
目前,中國大陸的顯示芯片封測企業主要有廈門通富、頎中科技、匯成股份、納沛斯等。隨着顯示驅動設計產業的快速成長和國內資本投入的提高,顯示驅動芯片封測業務開始逐步向中國大陸轉移。
可以説,中國大陸目前已經形成由芯片設計—晶圓代工—封測—面板廠構成的顯示驅動芯片產業鏈。
2021年,隨着整個面板行業進入景氣週期,產業鏈公司的業績也明顯增長。其中,京東方和TCL科技的淨利潤同比分別增長413%和129%;韋爾股份、中穎電子和格科微的顯示驅動芯片業務分別同比增長164%、106%和80%;晶合集成實現歸母淨利潤17.3億元,而在此前兩年該公司分別虧損12.4億元和12.6億元。
打響半導體砍單第一槍?
儘管大陸有多家企業佈局顯示驅動芯片,但由於起步相對較晚,產業鏈部分環節與韓系、台系企業相比,在技術和規模上仍有差距。
例如,中穎電子在2021年財報中提到,AMOLED顯示驅動芯片被韓系及台系廠商所主導。在推廣上,該公司品牌效應尚處於劣勢,不如台系廠商在TFT顯示驅動芯片與客户已建立的多年合作關係,相對需要較長的時間耕耘市場。
韋爾股份也在財報中提到,AMOLED屏的市場目前主要由韓國屏廠佔領,韓國OLED驅動芯片設計公司在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佔到了超過80%的市場份額。
而且,從已上市的A股芯片設計公司財報來看,顯示驅動芯片業務仍不是他們的業績支柱。例如,2021年格科微顯示驅動芯片業務的營收佔比僅15%,韋爾股份觸控與顯示解決方案的業務佔比僅為8%,中穎電子的消費電子業務佔比也僅有22%。
在製造領域,專注顯示驅動芯片代工的晶合集成,目前55nm製程還在驗證,並且OLED驅動芯片工藝還沒有研發,與主流晶圓代工廠仍有明顯技術差距。
2022年1月,申萬宏源研報指出,顯示芯片的晶圓代工產能主要集中在非大陸代工廠,中芯國際、晶合集成等大陸廠商在OLED顯示驅動領域佔比不到1%,主要因為OLED驅動芯片基本採用40nm/28nm以及少量55nm製程,而大陸目前在這段工藝方面較弱,有代工能力的廠商不多,導致顯示芯片代工供給結構性失衡。
圖源:申萬宏源2022年1月研報截圖
正當大陸廠商奮力追趕之際,行業寒冬卻迎面襲來。
萎縮首先出現在下游。
市場調研機構Strategy Analytics發佈的數據顯示,2022年一季度,全球筆記本電腦出貨量同比下降7%,其中聯想出貨量同比下降12%,惠普同比下降20%。
手機方面,第三方機構數據顯示,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滑11%;國內手機市場更加萎靡,一季度整體出貨量同比下降29.2%,3月單月下滑40.5%。
CINNO Research報告顯示,終端需求萎靡不振,4月a-Si/LTPS智能手機面板價格依然處於下滑通道;柔性AMOLED手機面板價格在持平17個月之後將在5月出現價格下滑。
電視方面,TrendForce集邦諮詢發佈的調查顯示,2022年一季度,全球電視出貨量環比下降20%。該機構預估,今年電視出貨將進一步下調至2.12億台,同比增長僅1%,不排除仍有下修風險。
而CINNO Research報告顯示,由於俄烏戰爭影響、全球通貨膨脹及物流等因素,電視品牌大廠的砍單導致整體液晶電視面板價格跌幅遠超4月預期,已跌破面板廠現金成本。該機構預測,5月液晶電視面板價格跌幅仍不會收斂,如若價格續跌至7月,或將跌破面板廠材料成本。
CINNO Research分析師告訴觀察者網,大尺寸LCD面板價格自去年6月以來已接近連續一年下跌,其中大部分跌幅在2021年內,進入2022年後跌幅有所收窄,但止跌預期被俄烏局勢以及面板廠減產動作不足等多方面因素打破,目前供應仍然寬鬆,需求不足,跌幅有重新擴大趨勢,二季度末止跌預期恐落空。而小尺寸面板也同樣面臨供應寬鬆問題,特別是a-Si,預計價格下行趨勢將延續。
行業利空向上層層傳遞。2022年一季報顯示,京東方營收僅同比增長0.40%,歸母淨利潤同比下滑16.57%;TCL科技營收同比增長26.18%,歸母淨利潤同比下滑43.73%;
同期,韋爾股份營收同比下滑10.84%,歸母淨利潤同比下滑13.90%;格科微營收同比下滑10.46%,歸母淨利潤同比下滑17.36%;中穎電子營收同比增長51.44%,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89.97%。
韋爾股份股價走勢
這裏需要指出的是,韋爾股份和格科微營收佔比最高的業務是CMOS圖像傳感器,主要應用於智能手機領域,疊加同樣用於終端領域的顯示驅動芯片,所以兩家公司業績受消費電子行情影響較大;而中穎電子78%的營收來自於工業控制領域,尤其受全球MCU持續缺貨影響,也使得該公司“訂單飽滿,帶動盈利增長”。
隨着下游不斷傳出砍單聲,國內面板產線稼動率也持續下調。
CINNO Research數據顯示,4月國內液晶面板廠平均稼動率為88.4%,相比3月下滑1.8個百分點;國內AMOLED面板廠4月平均稼動率為38.0%,相比3月份下滑5.5個百分點。
這無疑會影響顯示驅動芯片的需求。
5月23日,台灣《經濟日報》報道稱,已有顯示驅動芯片廠商大幅減少晶圓代工投片量,幅度高達二至三成,去年驅動芯片的風光已成為過去式,部分消費性芯片也可能會陸續砍單。
據報道,島內上市驅動芯片廠商包括聯詠、硅創、敦泰、天鈺、瑞鼎等,都不願對此多談。有業者私下透露,“現在大環境真的不好,該砍單的還是要砍,為了管控庫存,後面訂單不要下那麼多”。
台灣《經濟日報》報道截圖
整個消費電子行業大環境不好的情況下,為何顯示驅動芯片打響砍單“第一槍”?
一個原因可能是利潤較低。申萬宏源研報中曾提到,作為顯示屏成像系統的重要部分,驅動芯片在電子產品中所佔的成本約10-15%,但因芯片嵌入數量較多,所以在芯片設計行業中屬於毛利較低產品。
隨着二季度宏觀環境更加嚴峻,一眾顯示驅動芯片企業的業績表現如何,仍值得持續關注。而嚴重依賴顯示驅動芯片代工的晶合集成,目前正處於科創板註冊階段,在行業遇冷的情況下,其上市之路會不會出現變數,也有待觀察。
本文源自觀網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