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網盤10年:兩次潮起,同一動力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深響(ID:deep-echo),作者:深響,創業邦經授權發佈。
十年,一個富有魅力的時間關口。
它是一個恰到好處的時間段,人們可以依此去偽存真,或是以十年為界,尋找如“潮汐”一般的規律,抓住不變的東西。巴菲特和對沖基金的“十年賭約”,驗證了指數投資的魔力,而憑藉對於“未來十年什麼將保持不變”之問的熱忱,貝索斯也帶領過亞馬遜穿越週期。
2022年,如果以大眾最為熟知的網盤產品“百度網盤”來回顧,那麼國內網盤的發展,也迎來了它的十年關口。
十年間,潮起潮落潮又起,市場經歷了轟轟烈烈的“百盤大戰”,也見證了暗淡的網盤關停潮。起初,網盤是各家爭搶的業務,卻也遭遇過“棄之如敝屣”的待遇,而就在格局看似穩固之際,互聯網大廠、運營商、手機廠商之間,又出現了重掀“網盤之戰”的趨勢。
變化究竟為何產生?回望網盤10年,我們試圖得到一些更經得起考驗的觀察:
十年間,網盤行業為何經歷了巨大起伏?除了廣為人知的“燒錢陷阱”,有沒有被忽略的、更深層的“暗線”?
總聽説網盤盈利難,但如果網盤真的只是“雞肋”生意,為何現在大廠們又在加碼?
究竟是什麼力量在驅動網盤行業的發展,有沒有一個如潮汐規律一般的“不變的東西”?
數據膨脹和“免費”裹挾事情要從還沒有“網盤”的時候説起。
今天大眾談論網盤,談的是一種有具體獨立形態的產品。但就“為用户提供存儲空間”而言,網盤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更早時候的郵箱存儲空間。2005年,Gmail的大容量空間已被用户用來儲存文件,而隨着互聯網的普及,用户生產數據的增長,今天大家熟知的“網盤”形態也逐漸成型。
Dropbox是一個典型例子。2007年,24歲的Drew Houston開發了雲端存儲工具Dropbox,兩年後,時年54歲的喬布斯向Drew Houston伸出橄欖枝,提出收購DropBox。
Drew Houston拒絕了,於是有了科技界的著名賭約。喬布斯放話,“DropBox永遠不可能競爭得過蘋果iCloud,我們可以打賭。”
故事的後續是,iCloud和DropBox誰也沒有幹掉對方。兩者和谷歌的Google Drive、微軟的One Drive等多種網盤並存於行業,一同為用户提供個人雲存儲服務。
大佬和行業的熱情共同説明:網盤很重要,且市場廣闊。 而在大洋彼岸,網盤的發展也出現了類似的走向。
2012年前後,國內網盤產品湧現,115網盤、百度網盤 (當時還叫“百度雲”) 、金山快盤、騰訊微雲、360雲盤、華為網盤、新浪微盤、迅雷快傳……叫得上號的玩家齊聚於此,並很快掀起具有本土特色的“百盤大戰”。
“免費”是當時國內互聯網的流行策略,畢竟淘寶靠免費打贏了eBay,360靠免費顛覆了安全行業。在這樣的氛圍裏,2013年,金山快盤推出“100G永久免費空間”,360雲盤推出360G免費空間,百度網盤升級到2T,115網盤推出5000元永久VIP,騰訊微雲甚至直接贈送10TB免費空間。
沒有人願意錯過這個前途光明的市場。PC互聯網浪潮,疊加勢頭正盛的移動互聯網浪潮,以及持續的技術迭代,用户的數據資產變得更多也更大,傳統硬件和外設會越來越跟不上數據膨脹的速度,也跟不上用户對效率的追求。
入局者都盯上了“數據膨脹”帶來的確定性,這種確定性在2012年已經很明顯。想想看,2012年的旗艦手機三星Galaxy S3內置存儲空間是16GB,而2007年上市的“機皇”諾基亞N95,其標配micro-SD存儲卡容量僅為128MB。到今天,256G的手機存儲空間只能説勉強夠用。
在“免費”氛圍的裹挾中,“百盤大戰”愈打愈烈。而當各家都在打“免費”牌,用户在選擇產品時也更加看重體驗。
道理很好理解,數據膨脹帶來的不僅是用户對“更大空間”的需求,用户要存儲文本資料,還會將電影、音樂、照片等資源放在網盤,並希望能在網盤上播放和分享。
經歷過PC互聯網時代的“衝浪手”都還記得,當年流暢看視頻並不像今天這麼簡單,時常涉及各種視頻解碼技術,以至於“播放器”成為專門的賽道。網盤場景讓這一痛點再次出現,而百度網盤是當時少有的,能夠在線播放各種視頻格式的產品,還能根據帶寬選擇清晰度。
如何承接數據膨脹帶來的新需求,考驗着企業的技術創新,也決定着產品能否獲得用户的長期青睞。 “免費”競爭是明牌,技術創新是貫穿始終的暗線。在接下來的網盤發展中,我們還會反覆看到這一點。
洗牌時刻和裸泳者伴隨轟轟烈烈的“百盤大戰”,網盤行業迎來大發展。根據艾媒諮詢的數據,2013年,中國個人雲存儲用户規模達2.23億人,到2015年,這個數據達到4.52億人,翻倍不止。
水面之下,驅動網盤發展的“數據膨脹”之力也更加強勁——通信技術從2G發展到4G,功能機被智能機取代,APP湧現,用户用手機拍照、瀏覽圖文和視頻。根據CNNIC數據,2016年,中國網民規模增長至7.31億,相當於歐洲人口總量,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3.2%。其中,手機網民佔比達95.1%。
但就是在這樣的積極態勢中,網盤行業迎來了關停潮。
2015年10月,阿里旗下的個人網盤“酷盤”停止個人雲存儲服務。到2016年,形勢更是急轉直下。短短几個月,UC網盤、華為網盤、新浪微盤、迅雷快盤相繼宣佈“終止免費空間資格”、“關閉個人存儲服務”。即使是用户近2億、且公開表達過不會關停的360網盤,也於同年10月突然宣佈關停個人網盤服務。
不少網盤產品在關停服務時都提及“監管要求”,但監管壓力只是表象,真正導致關停潮還是不可持續的“免費”模式。
誠然,免費是顛覆性的創新模式,但這一模式不一定適合所有互聯網產品。網盤並不是那種典型的“邊際成本趨近於零”的產品,相反,用户存儲的數據量越大,提供網盤服務的企業也要消耗更多的服務器和帶寬成本,而硬件成本只是各項成本中的一環。
根據鳳凰網科技的報道,接近360雲盤業務的業內人士曾表示,360雲盤投資的規模是“億元級別”。但付費開通360雲盤會員的比例不足0.1%,收入不足以覆蓋成本是各大網盤紛紛繳械的主因。
關停潮引發了用户的困擾和憤怒,擔心數據丟失的用户蜂擁至網盤,卻接連遇到“無法登錄”、“無法下載”、“服務器出錯”、“下載速度只有30KB/s”等問題。部分用户在網盤存儲的數據量高達幾十T,如此“龜速”下載,網盤內容可能永遠無法備份完成。
關停潮帶來的結果,是大量用户花費大量時間用於數據遷移,以及謹慎對待個人雲存儲的“後遺症”。彼時的社交媒體上,“重要文件一定要放本地,或者外國雲盤”的聲音時有傳出。
百度網盤是這場關停潮和信任危機裏的“剩者”。2016年,在多個主流網盤相繼關停的背景下,百度網盤也多次被傳“將關停”,官方多次闢謠,承諾“將一如既往提供穩定可靠的個人雲盤存儲服務”,這一承諾至今仍然生效。
這不是件容易的事,也不是靠“熬”就能實現的。
網盤確實有需求確定性,隨着數據的持續膨脹,網盤的價值也會升高。但回頭看,在各家相繼退場的低迷氛圍裏,堅持“在場”需要很強的定力。時任百度網盤負責人在2019年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也提及,“網盤確實有成本運營壓力,特別要感謝Robin堅持下來,不會因為成本壓力就輕易關掉。”
再者,定力歸定力,如果深陷虧損泥潭,再好的業務也無法長期持續。參考海外的網盤發展,在國內當時的競爭環境裏,網盤服務商想做得長久,必須及早跳出無止盡的免費大戰、加碼技術創新,探求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在“開源”方面,百度網盤是較早嘗試付費模式的角色,並於此後持續探索靈活和精細化的付費模式。在“節流”方面,和利用機器學習等技術節約成本的Dropbox一樣,百度網盤也以加碼技術的方式優化成本結構。
這裏的技術,體現為百度網盤深耕存儲和網絡技術,在機房的規劃和建設、服務器硬件的研發和應用、存儲系統的更新迭代、端雲一體網絡架構的部署等方面,始終走在行業前沿。另外,2017年,一份李彥宏在工商聯的內部報告也“道破”了百度網盤的秘訣。
報告中,李彥宏提及搜索引擎和技術創新的密切聯繫,並提起網盤,表示是技術創新給百度網盤用户帶來了更快速、更方便的體驗。
風雲又起,邊界延伸關停潮後,國內網盤逐漸告別免費時代,行業進入理性階段。“百盤大戰”中的“剩者”百度網盤,也以超七成的市場份額穩坐行業第一。
關於網盤,外界的關注點轉到了商業模式上。前期免費大戰引發的虧損困境,加上Dropbox上市披露的業務信息,都讓行業更多地關注起網盤產品的用户月活、付費用户數等數據,論證個人雲存儲到底“是不是一個好生意”。
在熱衷於談論“想象空間”的互聯網語境裏,這樣的討論無疑是乏味的。向用户提供一個“雲端硬盤”,從中收取服務費用,難道網盤就只能作為一種存儲功能產品定型了嗎?
事實並非如此。 那個驅動網盤行業發展的“數據膨脹”之力仍然存在,甚至相比以前能量更強了。
物聯網、5G、雲計算、企業數字化,多重因素驅動着數據量的爆發。據統計,自2015年來,全球數據總量爆發式增長,中國數據增量年均增速超過30%,數據中心規模從2015年的124萬家增長到2020年的500萬家,中國已經是絕對的全球數據資源大國。
物聯網時代,智能化設備數量增多,能產生數據的不只是PC和手機,還有智能家居產品、可穿戴設備、汽車等等;5G的速度遠高於4G,這意味着存儲、傳輸效率的提升;伴隨着雲計算的普及,雲和端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數據可以在雲端實現高效流轉和利用;而企業數字化浪潮,則讓存儲和處理數據的需求得到了進一步擴大。
一言以蔽之,技術的發展帶來了兇猛的“數據再膨脹”。“數據再膨脹”會進一步帶來數據沉澱需求,而沉澱下來的海量數據,又催生了個人、企業乃至行業高效利用數據的新需求。
一切都在給雲存儲服務提出新的挑戰,網盤行業也到了重新思考自身定位的時候。
三年前,在一場媒體溝通中,百度網盤曾對行業未來作出判斷。團隊認為,網盤能力將活躍於包括手機、音箱、電視在內的智能終端,用户可以“隨時隨地上傳數據到雲端,或在終端呈現內容”。同時,用户會更願意直接在網盤操作和處理數據,而不是將其下載到本地,這對應着個人雲服務的發展空間。
對於網盤的行業定位,百度網盤彼時認為,網盤將在未來成為“操作系統”,提供底層的技術服務能力,因此要尋求更多的合作伙伴,豐富系統之上的應用和服務。
站在今天回頭看,這些判斷無疑都應驗了——遠程辦公需求井噴,一個能在線處理數據的網盤成為支撐工作的關鍵;智能設備進入千家萬户,跨設備協同成為剛需;行業渴望降本增效,數據流通成為提效重點;而對於廣大中小企業而言,把數據放到網盤早已是工作流程之一,他們需要更符合企業場景的、更好用的專業網盤。
於個人,網盤如今不再只是“存儲”產品,而是朝着個人雲方向發展;於企業,雲存儲是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抓手;於行業,以網盤為載體的數據流通,打通了各種新場景,讓降本增效全面發生。
新的浪潮已經興起,原本格局穩固的網盤行業,再度迎來新老玩家的下注。而在諸多變化中,決定具體網盤發展前途的的關鍵詞,依然是“技術”。
新浪潮、新網盤變化是具體的。今天基於網盤產品,可以實現的事情比過去多得多。
以大眾熟知的百度網盤為例,用户在存儲海量數量的基礎上,還可以實現智能分類、以圖配文、文件掃描、音頻轉文稿等功能。如果照片太多不好找,也只需根據需求輸入“海邊度假”之類的關鍵詞,就能快速搜索到相關圖片。
還有,除了常用的電腦和手機,視頻、音頻等文件也能在智能電視、智能音箱、手錶穿戴和車載等設備上實現互通和同步,數據的共享流通和使用變得更方便。
個人場景之外,廣告傳媒、生活服務、軟件IT、教育培訓等行業企業也在根據自身特點利用網盤能力。例如賽爾教育就基於百度網盤開放能力,研發出針對院校使用的線上教育平台“賽爾網盤”,讓教學更便捷。
除了百度網盤,2021年,阿里系網盤產品捲土重來,而人們在談論阿里雲盤時,也不再僅僅是將其視為獨立的“個人雲存儲”產品,而是更多地把阿里雲盤和個人雲的未來、和集團的to B戰略聯繫到一起。
互聯網公司之外,當前網盤市場的主力還有手機廠商、電信運營商。蘋果的iCloud,是其硬件存儲能力的延伸、生態的屏障,也是“新增長引擎”服務收入中的一環;電信運營商則憑藉基礎雲網、渠道服務優勢,瞄準了家庭娛樂和協同辦公等新的網盤場景。
網盤已經不再是從前中的模樣,它融入了新浪潮,並以自身特性引領潮水的方向。在這個過程中,和以往一樣,“技術”再次扮演了關鍵角色。
就拿業界熱議的“個人雲操作系統”概念來説,要把雲服務融入個人網盤,公司需要擁有久經考驗的技術和基礎設施,需要有面向未來的技術創新,還要具備紮實的底層能力、計算框架為開放生態做支撐,以此豐富個人雲生態上的應用。
AI是支撐網盤迭代的關鍵技術之一。以百度網盤為例,在每日新增數十億個人影像文件的背景下,百度網盤依託其個人雲存儲架構及巨大算力,以及文心大模型、飛槳訓練部署框架等百度系AI基礎設施,最終讓智能影像技術得以實現。
同時,通過百度網盤智能開放平台,百度網盤還向全行業開放100多項平台能力、30多項AI能力、10億級/天的AI計算能力和千萬級訓練框架,以此支撐個人雲生態的建設。百度網盤企業版的“SaaS+PaaS”的模式,也構成了中小企業滿足不同需求的基礎。
覆盤至此,網盤的十年脈絡也更清晰起來,我們可以就前文的三個問題給出結論:
“燒錢陷阱”是深刻影響網盤發展的市場因素,但不是全部。真正能左右市場格局、讓網盤有能力承接新需求的是一條深層的“暗線”:技術創新。
網盤不是“雞肋”生意,隨着行業環境的改變,網盤的價值也在變化。重新押注網盤的大廠,正試圖以網盤為支點,抓住未來的機遇。
“數據膨脹”之力是網盤發展的最大驅動力,從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再到今日席捲各界的數字化浪潮,“數據膨脹”之力將越來越強勁。
倏忽十年,網盤行業經歷了潮起潮落潮又起。但如同潮汐是由地月引力影響而來,“數據膨脹”之力始終沒變。網盤還將繼續發展,並帶來一場席捲個人、企業、行業場景的新變革。
新變革需要新技術來承接。一場屬於網盤的新風雲已經湧起,但新的十年和上一個十年並不割裂。唯一能確定的是,在數據持續膨脹,各方對數據沉澱、數據利用的需求日漸增長的當下,“網盤”的價值只增不減,而上一個十年積累下的技術、體驗護城河,將在新的十年繼續發揮作用。
©️深響原創 · 作者|肖卓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