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週時間,多家國際機構連續示警全球經濟將陷入衰退。這反映出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的緊縮政策對全球負面外溢衝擊正不斷擴大,並在疊加新冠肺炎疫情和烏克蘭危機等負面因素之後,不斷推升全球經濟衰退的可能性。
10月3日,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佈《2022年貿易和發展報告》稱,任何希望通過更高利率來降低價格卻不產生經濟衰退的想法是“不謹慎的賭博”。報告認為,過度貨幣緊縮會導致許多發展中經濟體和一些發達經濟體進入經濟停滯和不穩定時期,發達經濟體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可能讓全球經濟陷入衰退和長期停滯。
10月5日,世界貿易組織發佈報告稱,世界經濟受到包括美國收緊貨幣政策在內的多重衝擊,全球貿易預計在2022年下半年失去增長動能,2023年增速將大幅下降。報告將2023年全球貨物貿易增速預期下調至1%。
10月6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在IMF和世界銀行秋季年會的前瞻講話中稱,全球經濟正在經歷一場根本性轉變。她表示,2021年10月以來IMF已經3次下調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即將更新的IMF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將再次下調2023年經濟增長預期。
分析認為,多家重要國際機構不約而同地對世界經濟前景發出警告,這種情景並不多見。IMF總裁提及的“根本性轉變”,意味着全球經濟正從相對可預測變得更加脆弱,不確定性上升,經濟震盪加大的情況或將愈加頻繁。
多家機構還不同程度地提到美國等發達經濟體政策收縮對世界經濟帶來的衝擊,特別是在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經濟體引發危機,“造成比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更嚴重的損害”。當前,從廣大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經濟體,到部分發達經濟體,都不得不在經歷了美聯儲超寬鬆政策帶來的通脹加劇之後,又面臨美激進加息引發的資本外流、債務危機等多層面衝擊。
剛剛過去的幾周,從印尼、墨西哥、印度、南非到英國、瑞典、瑞士,各國紛紛大幅加息以穩定經濟金融秩序。歐洲央行也不得不釋放持續加息信號,以應對歐洲當前面臨的歐元弱勢、通脹加劇、資本外流等問題。
持續攀升的利率在各國觸發債務問題等一系列連鎖反應。IMF有關數據顯示,超過四分之一的新興經濟體或是債券交易價格暴跌,或是已經發生債務違約,而超過60%的低收入國家正在或即將陷入債務困境。歐洲這邊,儘管歐洲央行在美聯儲政策收緊壓力下不斷加息,但由於美歐利差仍在擴大,歐元匯率持續承壓,而利率攀升更引發歐洲債務危機是否捲土重來的討論。各國為支持本國貨幣而採取的干預舉措,還導致全球外匯儲備大幅下降。有機構統計顯示,今年以來全球外匯儲備下降約1萬億美元,降幅約7.8%。
形勢嚴峻,但並非沒有辦法。正如聯合國貿發會議秘書長蕾韋卡·格林斯潘所説,“仍有時間將經濟從衰退邊緣拉回,我們擁有平抑通脹和支持所有弱勢羣體的工具,這是一個政策選擇和政治意願問題”。
面對自身政策變動給世界經濟帶來的極端衝擊,美國當局卻置若罔聞,很少談及有關外溢影響,更遑論加強與各方政策協調。不僅如此,美國將世界經濟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利用國際金融貨幣體系的主導地位肆意制裁的動作從未停止,近期甚至不斷加劇。世界最大發達經濟體成為世界經濟動盪之源,這正是全球經濟治理面臨的最大挑戰。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連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