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多數市場觀察者憧憬四季度慢牛行情之時,往往調整來得就是這麼猝不及防,本週收盤點位3278,已經離本月初跳空缺口上沿3262一步之遙。與此同時,兩市交易量也在不經意間緩緩地向6字頭靠攏,交投意願也開始逐步趨於保守。那後市究竟會滑向何方?讓我們從一個盤面現象去尋找答案。
資本市場永遠不會缺少的就是奇蹟,這不,可轉債作為小眾投資品種,雖然在滬深交易所已經運行十幾個年頭,但一直保持着低調內斂的脾氣性格,哪怕是大牛市中,也很難見到它“張揚”的一面。然而,就在本週,就在當下,一個包含股性和債性的“雙面膠”,居然成為眾多資金追捧的大明星。截至收盤,交易價格突破200元的品種超過17只,其中5只轉股溢價率超過100%。理論上,只要買入就面臨腰斬風險,更不用説上市公司可以使用回購權力,那是什麼力量驅動着資金敢於冒如此大的風險呢?
一種可能,二級市場沒有吸引力。
這在過去30多年A股市場跌宕起伏中,有過幾次這樣的先例,當二級市場沒有相當空間的時候,場內活躍資金按捺不住寂寞,會選擇新股作為宣泄工具。第一,新股沒有歷史包袱,作為剛剛上市的品種,基本面已經被監管部門把關過一次,短時間內幾乎不存在業績風險;第二,二級市場持有成本透明,“力量型”選手完全可以利用資金優勢,隨心所欲給新上市品種定價,哪怕把槓桿保持一段時間也不成問題;第三,沒有對手盤,新股剛剛登陸資本市場,包括大股東在內的非流通股短時間內無法減持,再加上融券機制不完善,就很容易變成資金説話的市場。這也就是,為何當二級市場沒有進一步挖掘機會的時候,每每都會出現場內資金炒新股的內在邏輯。而如今,隨着遊戲規則不斷完善,新股發行速度和二級市場交易規則,都難以讓這一模式推廣。不過,千萬別低估了資金的聰明程度,這不,可轉債作為一個新股“替身”,很有可能已經成為狩獵對象。
比如説,可轉債基本面風險不大,能夠在交易所發出面向公眾的投資品種,一般評級不會差到哪裏去,再加上有100元面值作為背書,這也是為何投資者哪怕中1手賺幾十元,都樂此不疲地參與週週搖獎羣體活動。再比如,二級市場持有者成本很透明,哪怕是機構投資者參與網下申購,中籤數量也寥寥無幾,一般都需要在市場中加倉,不僅如此,上市過半年後就進入到轉股期,這就代表着存量可轉債會不斷地減少,籌碼流通量不斷遞減;最後,可轉債是沒有“天敵”,不存在大股東增發,也不存在大股東減持,更不存在融券賣空,哪怕上市公司要再發行新券,那也是增加一個新品種,不會在老券上做文章。
另一種可能,謹防有人利用“T+0”制度洗錢。
這是筆者的一個猜測,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儘快啓動相關程序,堵住這一潛在漏洞。原因在於,當前已經進入到第四季度,企業當年是否產生利潤基本能夠匡算,再加上今年以來資本市場帶來了豐厚的投資受益,如果有人想將利潤導入到體外規避税收,理論上是可以用T+0交易制度來實現。操作路徑可以是個人體外賬户先做低位買入,當把有限的可轉債籌碼收集完畢後,再用公司賬户進場高位接盤,因為當天可以實現迴轉交易,從而會很順利地將第一波利潤就直接輸送至個人名下。
這一轉移方式曾經多次在港股市場裏部分“仙股”上出現過,而令人意外的是我們這裏表現得居然更刺激,一般來説這是一錘子買賣,不會有局外人蔘與,更不會吸引旁觀者進來。然而,我們的市場裏普通投資者眾多,當看到價格不斷躥升時,也就會情不自禁地過來玩兩把,這也就導致智能轉債當前餘額才2.3億的情況下,一天交易量居然達到297億,更不看轉股溢價率已經達到161%。與此相反,巨無霸500億量級的浦發轉債,只有2.4億交易量。
筆者認為,本週可轉債如此膨脹,相信會引發市場觀察者們一致討論,如果這是資金在沒有好的出處的情況下做的選擇,那只是説明市場需要一次調整來使場外資金重新回家。如果不幸,是有資金惡意而為之,那之後的風暴或許會猛烈得多,建議中短期謹慎為上。
到底是魔丸還是靈珠?交給時間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