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補血”誠可貴 風控價更高

由 圖門耘 發佈於 財經

又見券商大手筆“補血”。近日,繼8月初粵開證券150億元定增獲批後,國金證券又拋出60億元的定增預案。

實際上,在以淨資本為核心的行業監管體系中,資本規模成為決定券商競爭地位、盈利能力、抗風險能力以及發展潛力的關鍵因素,沒有資本金什麼都白談,資本金規模是券商快速發展的基礎。

今年以來,不管是上市券商還是非上市券商都在密集進行融資和再融資補血。據記者初步統計,今年以來,包括中信證券、東方證券、長城證券、國海證券、天風證券等12家券商在內,擬募資金額超過1200億元,且不少券商募資額都在百億級別。

同時,就證券公司在中國的體量而言,相比於銀行和保險機構,券商的資本金本身依然不大,客户資產規模較弱。因此,在新的財富管理階段,擴大資本金規模,將是證券行業未來發展很長一段時間的現象。

從券商的業務分類而言,主要分為牌照業務和資金業務,牌照業務即經紀業務、投行業務和資管業務,而資金業務主要包括信用業務(融資融券、股票質押)和投資業務(自營業務和科創板跟投業務等)。

記者注意到,這一輪券商融資“補血”中,資金業務中的信用業務和投資業務成為券商定增資金主要投向。今年以來,A股兩市成交金額連續多日突破萬億元,也帶來了融資融券業務的爆發式需求。同時,近年來,券商的投資業務在營業收入中佔比越來越高,而科創板跟投收益也成為券商利潤新的增長點。不過,這些資金消耗型業務要擴大規模,就需要進一步融資“補血”。

此外,近些年,券商財富管理及金融產品代銷售一直是券商經紀業務轉型繞不開的話題,而財富管理轉型意味着進一步配置人員和加大金融科技的投入力度,才能在財富管理新階段站穩腳跟。

值得一提的是,外資券商“狼來了”不再是空音。8月6日,全球投行市場“巨頭”摩根大通宣佈,受讓內資股東股權獲得證監會備案,摩根大通證券(中國)成為中國首家外資獨資券商已水落石出。

實際上,此前外資券商進入中國發展緩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股權、業務牌照和網點較少限制,財富管理、跨境業務和資產管理等外資集團優勢並未真正發揮出來。

隨着近年來政策大開放,在股權和業務牌照上,外資券商陸續補齊與國內券商的短板,同台競技之下,國內券商也需要未雨綢繆,壯大資本金規模,更好地應對外資券商挑戰。

不過,硬幣都有兩面性。證券行業大肆補血,重資本特徵愈發明顯,將伴隨着一定程度上風險加劇的過程。

近年來券商計提減值損失大幅增加。中證協公佈數據顯示,2020年全行業計提信用減值320億元,同比增加近九成。龍頭券商中信證券2020年淨賺149億元,卻計提了高達65億元減值損失。這與券商近年來快速擴張的股票質押業務、融資融券業務以及自營業務爆發諸多風險密切相關。

因此,券商在獲得大額資本補充的同時,應該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資本金,發展信用和投資業務應更加審慎,吸引過往教訓,把控好風險尺度,方能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