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財政部部長劉昆介紹財政改革與發展工作,並答記者問。
當前,世紀疫情和百年變局交織疊加,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和不確定,國內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在這種背景下,財政工作在穩定宏觀經濟方面的作用和責任重大,但也面臨更突出的財政收支矛盾,這也是新聞發佈會中媒體所關注的重點。
事實上,在過去幾年,在常規支出之外,財政方面需要額外承擔更多責任,比如科技攻關、鄉村振興、生態環保、基本民生等方面,碳達峯碳中和工作以及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等也需要新增支出。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應對經濟三重壓力,提出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各地區各部門要擔負起穩定宏觀經濟的責任。財政部門在跨週期調節、穩定宏觀經濟當中扮演主要角色,尤其是在居民、企業部門槓桿率受限,貨幣政策不搞“大水漫灌”的情況下,財政幾乎成為主要發力的方向。
在政策靠前發力方面,主要體現在財政工具提前出台與提前落地。首先比較直接的是去年底提前下達了1.46萬億元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1月份完成發行4844億元,佔提前下達限額的1/3,用於交通、市政、產業園區基礎設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重點領域,保障新項目能夠及時開工。其次,繼續實施更大力度減税降費,在去年1.1萬億元基礎上,今年將實施更大規模減税降費。其三,加大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劉昆表示,今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特別是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將較大幅度增加,繼續向困難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傾斜,兜牢基層“三保”底線。其四,在支持科技攻關、生態環保、基本民生、區域重大戰略、現代農業和國家“十四五”規劃重大項目等方面保持適當支出強度,提高支出精準度。
在穩定經濟、促進結構轉型、增加民生投入與鄉村振興等方面的支出日益增長,但經濟下行壓力對財政收入形成制約,尤其是過去兩年疫情衝擊對財政收支的影響更大,這無疑會增加財政收支矛盾。2020年,中央政府一度將財政赤字率從前一年的2.8%提升至3.6%,以應對疫情衝擊。2021年赤字率則安排為3.2%,有所下調。
但是,與美國、日本、歐盟等相比,中國在大型經濟體中的赤字率處於較低的水平,還有一定的上升空間。考慮到今年要提高財政支出強度,繼續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税降費,還要增加對地方的轉移支付,這意味着中國赤字率水平可以或者可能再次上調,為經濟穩定增長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增強市場信心。
正如新聞發佈會上相關官員回應,地方財政收入預期相對比較低主要是減税降費安排,而這一塊損失將會通過提高中央財政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得到彌補。因此,地方政府的壓力不會如想象的那麼高,通過減税降費可以激發市場活力,用政府收入的“減法”,換取企業效益的“加法”和市場活力的“乘法”,通過減税降費來推動經濟增長,穩定市場主體和就業,就能穩住經濟基本盤。
中國有能力通過增加財政支出穩定經濟,但必須遵循“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註重精準、可持續”的原則,把錢用在刀刃上,提升效能與精準、可持續是有機統一的目標,同時黨政機關要過緊日子,這並不是基於財政收支壓力的考慮,而是倒逼各單位切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讓有限的錢花出最好的效果,把錢省下來用於支持民生和市場主體。只有確立這些原則和紀律,才能在擴大財政支出的同時提高效率、精準度和可持續性,才能將財政的作用和價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