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和一號”技術研發交卷 審批重啓下核電產業復甦提速

“國和一號”技術研發交卷 審批重啓下核電產業復甦提速

三代核電技術迎來最新成果。9月28日,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家電投”)在上海正式發佈了我國三代核電自主化標誌性成果——中國自主核電技術品牌、世界先進三代核電型號“國和一號”,賺足公眾眼球。而就在9月初,我國剛剛核准了兩項採用“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技術的核電項目,有效總投資超過700億元。隨着項目審批重啓和研發成果落地,三代核電市場的春天正在加速復甦。

設備整體國產化率超九成

自2006年起,我國開始實施三代核電自主化戰略,“國和一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自主研發設計的。其引進消化吸收了三代非能動壓水堆核電技術,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核電型號。

“國和一號”的研發工作要追溯到2008年,當時由國家核電(上海核工院)啓動科研攻關。到2015年,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與國家核電技術有限公司合併重組為國家電投,也成為了目前五大發電集團中唯一擁有核電控股投資運行資質的企業。在“國和一號”技術攻關的這12年間,有477家單位、26000餘名技術人員參與其中。

記者從國家電投了解到,“國和一號”代表着世界三代核電先進水平,其在自主化設計和製造方面取得了多項成果。截至2020年8月,壓水堆重大專項累計形成知識產權成果6513項,獲得國家授權專利1052項,形成新產品、新材料、新工藝、新裝置、新軟件392項。

2016年,“國和一號”還通過了中國專利保護學會專家評審,認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和出口權”,為我國三代先進核電的規模化、批量化發展與“走出去”提供了有力保障。

關鍵設備、關鍵材料全部實現自主化設計和國產化製造是“國和一號”的一大亮點,其設備整體國產化率達到90%以上。國家電投核能總工程師、“國和一號”總設計師鄭明光舉例稱,“像U型管,原本我們自己不能國產化的時候,國際上最高價格達到270萬元一噸,我們國產化之後,現在國際價格降到70萬人民幣一噸。”

正是由於“國和一號”打破了多項技術壟斷,其在經濟性上競爭優勢凸顯。國家電投方面表示,批量化後其工程建設成本還能再降低20%左右,具有國際競爭力。

核能是更加高效、安全的清潔能源,那麼,這一最新技術成果在投用後能發多少電呢?據介紹,“國和一號”單台機組年發電量可滿足超過2200萬居民的用電需求,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氣體排放超過900萬噸。鄭明光也表示,“‘國和一號’能夠為社會提供強大的電力。比如它每小時可以為電網提供150萬度電,每年基本上能夠提供將近130億度電。”

三代核電市場的春天

事實上,除了最新研發成功的“國和一號”以外,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還有“華龍一號”。前者由國家電投集團開發,後者由中核集團和中廣核集團推出,兩者採用不同的技術路線,但都代表着我國核電研製能力的最高水平。

儘管三代核電技術研發、製造在不斷取得突破,但項目的審批卻路途坎坷。自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後,近十年來,我國曾數度暫停核電項目審批。在2013-2014年、2016-2018年的審批停滯後,2019年7月國家能源局明確表態山東榮成、福建漳州和廣東太平嶺核電項目核准開工,復甦跡象隱現。

而就在今年9月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核准了海南昌江核電二期工程和浙江三澳核電一期工程,兩個項目採用“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技術,標誌着中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迎來批量化建設的新時期。

這次國常會指出,積極穩妥推進核電項目建設,是擴大有效投資、增強能源支撐、減少温室氣體排放的重要舉措。會議核准了已列入規劃、具備條件、採用“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技術的海南昌江核電二期工程和民營資本首次參股投資的浙江三澳核電一期工程。兩個項目有效總投資超過700億元,將帶動大量就業。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華龍一號”和“國和一號”將是我國核電發展的主力,中國核電“走出去”只能依靠自己獨立的技術研發。而作為資本密集型的產業,核電除了對電力有貢獻以外,也將在拉動經濟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據《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0)》預計,今年年底我國在建核電機組將達到17台以上,裝機容量1900萬千瓦以上。核電新機組審批及開工有望實現常態化,核電板塊訂單已有明顯復甦,隨着核電核准放開,若每年新增核准6-8台,核電板塊有望迎接千億市場。

“因為可再生能源本身也有不穩定的缺點,而核電整體來説還是比較紮實的電力來源,所以説核電發展對於中國清潔低碳發展來説是不可缺少的,中國核電今後發展的空間還很大。”林伯強表示。

商業化應用可期

目前,我國已完成5台國際三代核電機組的建設,數量居全球第一。其中三門核電一號機組為美國AP1000全球首堆,台山核電一號機組為法國EPR全球首堆。今年9月4日,“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中核集團福清核電5號機組開始裝料,向建成投產邁出了重要一步,我國自主研發的三代核電技術投產應用備受期待。

“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和‘國和一號’都已經自主研發成功。不過,作為新的核電技術,從研發成功到最終建廠,到能夠運行,可能還需要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包括電價的問題等。”林伯強表示,“研發成功以後,最終形成商業運行,還要看它的成本怎麼樣;它的可靠性、經濟性怎麼樣。解決這些問題之後,還得看整體的電力需求,這些都將影響今後的核電發展。”

“國和一號”完成研發後,在商業化應用方面是否已有計劃或安排?對於這一問題,國家電投方面並未給記者明確的答覆。但據介紹,目前,“國和一號”示範工程施工設計已完成99.2%。該工程自2019年開始建造,預計整個建造週期為5年。國家核電(上海核工院)也表示,其在國內已形成較為完備的先進核電設備整機配套能力與供應體系,標準化、批量化、產業化的生產能力,具備年產6-8台套先進核電機組的裝備能力。

此外,在核電板塊未來發展方面,國家核電(上海核工院)黨委書記、董事長盧洪早9月28日還表示,國家電投將加快核電向核能的拓展與綜合利用,並全面融入數字化、智慧化發展大勢。國家電投日前對外發布了綜合智慧能源技術方案,在核能領域,將實現智能化運維,打造智慧核電廠。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呂銀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92 字。

轉載請註明: “國和一號”技術研發交卷 審批重啓下核電產業復甦提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