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罕見!300多位基金經理被查,升級版“老鼠倉”來了?

由 烏雅竹雨 發佈於 財經


前有芯片行業反腐,現在基金行業也被爆出醜聞,究竟是真是假?

8月8日晚間,一則“公募基金有史以來最大丑聞”、“很多基金經理做場外期權被查了,涉及300多位基金經理,鎖定30多位”的坊間傳聞刷屏財經圈。


300多位基金經理被查?

傳言稱,一些基金經理找中介機構代持,通過場外期權的通道(一般是私募),在券商下單場外個股看漲期權,並加10倍左右槓桿,然後再用自己所管理的基金拉昇,如果個股漲幅超過50%,那麼場外期權的浮盈就會超過500%。

馬克思曾説過,當利潤達到300%的時候,資本敢於踐踏人間一切法律。而盈利500%,這也不難理解為啥會有人鋌而走險了,這個數字,確實令人心動。

該傳言一出,不少投資者與公募人士表示,“不敢相信,如果是真的,必須嚴懲。”

不過,也有公募機構人士表示,傳言中涉及三百多位基金經理有些離譜,即便有,可能也屬個別現象,不可能那麼多。

不過,截至目前,暫未發現任何監管機構或公司的官方披露,但此消息在社交平台上的傳播,已經造成了輿論持續發酵的現象。

不過,截止8月10日午間,已有多家公募公司表示“造謠一張嘴,全靠跑斷腿”、“造謠成本太低了”、“沒有這個事情,純屬傳聞”。

而很巧合的是,自8月初以來,已有多位基金經理集體離職,涉及易方達、申萬菱信、前海聯合、嘉實、農銀匯理、華泰柏瑞等多家基金管理公司。

若這些傳聞屬實,基金經理以個人名義參加場外期權,則涉嫌“老鼠倉”交易。

於是,“新型老鼠倉”“公募基金信任危機”等話題開始被網友激烈討論,而“什麼是場外期權業務”更是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什麼是場外期權?

基金經理被帶走的傳言,將處於灰色地帶的個人借通道參與場外期權曝光。

那麼,什麼是場外期權呢?看完下面一個故事,你就懂了。

一個農户養了一頭牛,後來覺得牛耕地不行就打算賣掉,販牛的人覺得這牛不錯,付了500元的定金(期權費),並約定兩週(期限)後再以10000元(名義本金)的價格來買牛(標的),如果兩週內沒有來付剩下的錢,那麼這500元就不要了,算是補償。

兩週後,牛販以10000元收購了這頭牛,並以12000元的價格賣給了宰牛場,這樣牛販以500元的自有資金2周後就獲利了2000元,盈利400%。

而在這其中,農户和牛販本質上就是在進行一場場外期權交易。農户屬於期權的賣方,履行賣牛的義務,而牛販屬於期權的買方,擁有選擇是否買賣牛的權利,為獲此權利,他付出了500元的權利金,相當於期權費5%,時間週期為2個星期。

比較書面的解釋就是,場外期權是一類金融衍生品,是指在非集中性的交易場所進行的非標準化的期權合約,是根據場外雙方的洽談,按照雙方需求自行制定交易的產品。

“目前市場上做這種中間業務的機構有很多,就是走場外個股期權通道,用機構的名義下單操作,並通過成交單確認書來確定,單子走到券商,券商只認單子的來源是不是機構,並不會深究,況且有些單子是券商默認的,他們賺個通道費,這是常有的事。”一位做場外期權通道公司人士透露。

監管嚴格成趨勢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A股市場的持續震盪讓不少公私募基金淨值波動明顯、回撤較大,但依然有部分股票策略的私募基金在該市場環境下能夠取得累積高達超250%的收益率,不少業內人士猜測或為上述場外期權的隱匿操作。

實際上,自2017年起,監管已明令禁止個人參與場外期權業務,但藉助一些所謂的“通道機構”,個人繞道參與的情況仍然長期存在,有些操作甚至成為滋生違法違規亂象的灰色地帶,而這背後已經形成一條利益鏈。

就在前不久,中證協披露了場外期權交易商名單,共有8家券商為一級交易商,包括廣發、國泰君安、華泰、申萬宏源、招商、中金、中信建投、中信等,36家為二級交易商,包括安信、北京高華、長城等。其中有5家已經進入過渡期。

由於場外期權業務複雜程度高,加上信披還不夠透明,監管機構對券商開展該業務的風險也高度重視。

今年6月份,證監會掛出3份行政監管措施,分別為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和華泰證券,這三家均為場外期權一級交易商,且案由均涉及場外期權業務違規。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表示,由於交易隱蔽,個人投資者繞道參與場外期權的現象恐怕很難被完全杜絕。

這個時候,行業自律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關於這件事是真是假,目前還不得而知,如果關於“場外期權”這個傳聞是真的,那麼,勢必會影響公募基金整體形象和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