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掉隊,市值縮水!混改“老中醫”綠地難自醫2020-09-04 由 老巧雲 發佈於 財經中房報記者 唐珊珊丨北京報道自身二次混改未定,卻將地方國企再下一城,綠地越來越像個“老中醫”。8月30日,綠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00606.SH ,以下簡稱:綠地)發佈公告稱,公司於8月29日以36億元受讓廣西建工集團66%股權。此次交易完成後,廣西建工集團(以下簡稱:廣西建工)將成為綠地的控股子公司,納入合併報表範圍。根據廣西建工官網資料顯示,該企業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有千億元企業,業務涵蓋建築施工與安裝、房地產、建築機械製造與租賃、混凝土、建材銷售、基礎設施投資、國際業務、礦業、酒店等板塊。旗下有子公司24家,其中特級資質企業7家。2018年完成營業收入1008.58億元,自治區直屬企業中排名第2位;利潤總額22.56億元,在自治區直屬企業中排名第3位。2019年名列中國企業500強第190位,連續8年穩居500強省級建工企業第二位、西部行業企業第一位。36億元吃下千億國企,按理是個重大利好,然而綠地股價卻在公告次日一路跌至7.65元,跌幅達2.92%。對利好‘免疫’並非首次,今年7月,綠地曾連續釋放多個利好消息,如申請“免税經營牌照”、甚至是“啓動二次混改”,但尷尬的是,資本市場對此並不買賬,7月20日,綠地曾一度因連續5天下跌宣佈緊急停牌。“儘管綠地混改模式很成功,但近幾年來,其自身業績表現不佳,所以利好頻出也難以從根本上提振市值。”北京一國有房地產企業投資部總經理在接受中國房地產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那些年,綠地參與混改的國企“從混改模式上來看是成功的,近幾年,綠地憑藉自己的成功經驗,陸續參與了很多地方國有企業的混改,業內也有人稱其‘老中醫’。”上海證券研究員王文告訴本報記者。據記者統計,自2015年以來,綠地已先後通過投資入股,參與多家地方國企混改。其中包括:原寶鋼建設、貴州建工、江蘇省建、天津建工、西安建工、河南公路工程公司以及東航物流、上航國旅等國企。綠地混改模式是良藥?2015年6月,綠地以12億元收購貴州建工70%股權,綠地集團以現金方式一次性向貴州建工注入資本金12億元。數據顯示,從2014年到2017年三年間,貴州建工營業收入從210億元到485億元,增長了131%;淨利潤從1.83億元到5.74億元,增長了214%;新籤合同額從513.61億元到1060.23億元,增長了106%;上交税費從9.21億元到21.53億元,增長了134%。2018年,貴州建工實現營業收入583.22億元,淨利潤7.11億元,新籤合同額1370.33億元。2016年2月,綠地以9.63億元收購江蘇省建55%股權。數據顯示,2016年,江蘇省建全年營業收入為141.11億元,2017年至2019年上半年,分別為221.4億元,339.45億元,229.79億元,同比增長率分別為46.93%、56.9%、53.32%、36.09%。淨利潤分別為3.69億元、3.79億元、5.29億元、3.35億元。值得關注的是,企查查顯示,2020年6月,江蘇省建投資人發生變更,綠地城市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退出,綠地大基建集團有限公司進入。2017年9月,綠地再次以10.7億元收購西安建工66%股權。數據顯示,2017年,西安建工全年營業收入為53.08億元,2018年混改完成後,西安建工營業收入為187.84億元,同比上漲253.88%,2019年上半年為126.64億元,淨利潤由2017年的1.71億元,上漲至2018年和2019年的2.77億元、2.05億元。從目前選取的三家綠地參與混改的國企來看,混改後,三家企業在營業收入和淨利潤方面都有了明顯的增長。綠地混改模式,為何能夠屢試不爽?在和君集團國有資本與國企改革研究中心研究員文娣看來,綠地的股權架構是關鍵。2015年8月18日,綠地實施混改,通過借殼金豐投資在上交所掛牌,實現整體上市。公司實現了國資、社會資本、員工等多元化持股。這種三方共同持股,且單方持股均不超過30%的架構,有利於各方利益制衡,增強體制靈活性,增強競爭力。其次,通過設立有限合夥吸收持股會股權,規避了持股會作為公司股東給未來上市造成障礙。綠地集團董事長、總裁張玉良曾在採訪中將其稱為“金三角”架構,並表示:“國有資本的絕對控股容易‘一股獨大’,‘金三角’結構更利於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規模掉隊,市值縮水,醫者難自醫相比這些被其一手“治癒”的地方國企,綠地自己的處境卻頗為尷尬。綠地的高光時刻是在2015年上市之初,彼時,綠地以25.1元/股的開盤價亮相上交所,動態市值達到3054億元。但此後,綠地股價一路走低,截至2020年9月2日,股價已跌至7.58元/股,總市值僅922.3億元。與此同時,多家機構大規模減持也使其股價積重難返。據記者觀察,自2013年起,曾參與綠地增資的五家機構(平安創新資本、鼎暉嘉熙、國投協力、匯盛聚智和珠海普羅)均大規模減持,減持比例超70%。同樣掉隊的還有銷售規模,2015年,綠地銷售規模僅次於萬科,位於榜單第二位。但過去三年,綠地的銷售排名一直停滯在第六位,2019年,綠地銷售額為3880億元,僅同比增長0.1%,連續兩年未達到4000億元的銷售目標。2020年上半年,綠地交出的成績單也並不出色。財報顯示,綠地上半年營業收入2098億元,同比增長4.2%,增速較上年同期明顯放緩。利潤總額153億元,同比下降8%;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80億元,同比下降11%。銷售數據出現雙降。上半年,綠地實現合同銷售金額1330.29 億元,同比下降20.7%;實現合同銷售面積 1031.2萬平方米,同比減少30.7%,大幅“跑輸”規模房企。高居不下的槓桿率也是其隱憂。據Wind數據統計,綠地2015年末至2019年末淨負債率依次為273.99%、288.12%、215.03%、176.33%、155.60%。2020年一季度,綠地淨負債率有所上升,至季度末為171.61%,在122家A股上市房企(按證監會行業分類)中位列第20位。如果傳聞中的“三道紅線”落地,條條踩線的綠地未來擴張、拿地都或許都將受到影響。“業績下滑或許與近幾年綠地嘗試多元化發展轉型有關。”上海地產研究院陳碩表示,在他看來,近幾年,綠地佈局大基建、大金融、大消費、能源,但這些領域總體毛利率水平偏低,尤其是大基建業務,上半年大基建業務毛利率僅4.84%,而且這一領域前期投入週期又長,會大大拉低整體毛利率。| 中國房地產網 | 編輯:本站編輯| 2020-09-03 21:11標籤:綠地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40 字。轉載請註明: 規模掉隊,市值縮水!混改“老中醫”綠地難自醫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