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何建華認為,應當切實堅持“房住不炒”理念,凝心聚力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雄安在建設一座新發展理念引領的現代化新城的偉大實踐中,讓人看到了打破房地產路徑依賴困局的膽魄和舉措。如今,海南在建設自由貿易港的過程中,也立志走出一條“去房地產”的發展之路。這些清醒理智的新發展路徑選擇,應當給各地以有益的啓示。
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大幕拉開,再度吸引海內外廣泛關注。這座寶島如何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海南省委書記劉賜貴在介紹相關建設進展時強調,要嚴格控制房地產,“海南的房地產不是外面想要多少就建多少,成為房地產的加工廠,我們土地是有限的,而且歷史上也有過教訓,所以在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方面不能是單一的。”海南發出的聲音還在天空迴盪,另一條新聞便在輿論場引發關注:超過80個城市發佈了購房優惠補貼政策,多地區現百萬元級紅包。由此看來,“房住不炒”成為社會共識並落實落地,仍然任重道遠。
事實上,新中國成立之初基本上還處於農耕社會發展階段。資料顯示,解放初期,我國農村人口約佔總人口的89%,十個中國人中只有一人生活在城市。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農村人口都是中國人口的絕對主力。直到1978年,農村人口依然佔總人口約82%。改革開放使我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也提供了大量非農就業機會,大量人口離開家鄉故土,從農村遷移到城市,扭轉了農村人口增加趨勢。基於最新數據,我國現有600多座城市,其中400多座是大中城市,其它是小城市,城鎮化率達到60%。
多維度觀察我國城市化進程,農業農村為城市發展提供了大量原材料、勞動力、新移民、大市場;快速工業化中的鄉鎮企業、農民企業家發展了中低端製造業;市場化進程盤活了不可再生的土地資源,地產經濟使城市財富效應飛速膨脹……千百年來農耕文明形成的置業財富觀念,使當代國人對於房地產的偏好勝過其他大部分國家和民族。央行相關調查報告顯示,擁有一套住房的家庭,其總資產中住房資產佔比為64.3%;有兩套住房的家庭,住房資產佔比為62.7%;有三套及以上住房的家庭,住房資產佔比為51.0%。相比一些發達國家,我國城鎮居民家庭金融資產佔總資產比重偏低,比美國低22.1個百分點。
毋庸置疑的是,中國人在富起來的進程中,形成了一條財富依賴路徑,那就是將不可再生的土地視為珍貴資源,並將這一資源化為資產,再通過資本力量不斷放大財富效應。房地產市場經歷20年持續上漲,直接和間接貢獻佔GDP比重逾20%,特別是對地方財政收入貢獻較大,房價也不斷水漲船高。有學者分析認為,從房貸收入比、房屋租售比、M2增速、新增房貸/GDP的房貸槓桿率、新增房貸/新房銷售額的房貸槓桿率、人口結構變化、城鄉收入水平、全國首套房平均利率走勢等八大經濟指標來看,對城市房價不能也不該助漲。
有一種觀點認為,鑑於山川河流大地等自然資源的天然構造,中國城市化率極限是65%。目前,像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城市化率已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以“小橋流水”的江南水鄉蘇州為例,依託毗鄰上海的獨特區位優勢,城市化推進速度快,土地開發強度已逾28%,如除去水域面積,陸地開發強度超過50%,越過江蘇省開發強度25%的控制線,遠超國際上公認的開發強度15%為宜居宜業的標準。今日之蘇州,可以説與開發強度達36%的上海一樣,給人們的感覺已是一座“鬧哄哄”的城市。土地是城市十分珍貴的稀缺資源,應對土地懷有敬畏之心,珍惜寸土寸金,同時也應當預留土地供子孫後代未來使用。
從特定意義上看問題,經濟發展模式慣性依賴“土地財政”的空間有限,應當切實堅持“房住不炒”理念,凝心聚力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雄安新區三年前橫空出世,“跳出去建新城”,寂靜的冀中大地瞬間成為沸騰的熱土,海內外目光聚焦於此。大批躁動的房產投資客湧入,一時造成交通堵塞、房價暴漲,引發樓市“速凍”。政府用高聲喇叭警示炒房行為,百姓也明確表示“不歡迎炒高房價”。雄安在建設一座新發展理念引領的現代化新城的偉大實踐中,讓人看到了打破房地產路徑依賴困局的膽魄和舉措。如今,海南在建設自由貿易港的過程中,也立志走出一條“去房地產”的發展之路。這些清醒理智的新發展路徑選擇,應當給各地以有益的啓示。
(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原副院長 何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