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長三角三省一市GDP總量為110717.82億元,佔全國的24.25%,比2019年的23.9%略高。
上海作為長三角最大的城市,也是唯一一個直轄市,上半年GDP總量為17356.80億元,約佔長三角GDP的15%左右,而剩餘的85%則由江浙皖40個地級市分攤創造。
這些城市上半年的經濟運行情況如何?
GDP總量:蘇州繼續領跑,無錫超過寧波
長三角40個地級市,上半年GDP在5000億以上的城市共有5個:蘇州、杭州、南京、無錫和寧波,這5個城市從2018年起就已進入年GDP萬億俱樂部。
從排名上説,蘇杭寧三甲地位不可撼動,且全部是正增長。尤其蘇州,在新冠疫情和中美經貿摩擦雙重挑戰下,穩住了外貿基本盤,以9050.24億元的GDP總量牢牢保持了長三角新一線城市頭牌的地位。從全國來説,也僅次於北上廣深和重慶,位列全國第六。
增速上,南京表現亮眼,以2.2%居首。南京這幾年發展可謂一路狂奔,不僅陸續超越了省內無錫等傳統強市,今年上半年GDP更是超越了天津,位居全國第九。不過,和第二名的杭州相比,南京的經濟總量仍差一個身位。
位居第四第五的無錫和寧波這幾年的競爭較為膠着,2019年上半年,無錫超過寧波,但下半年寧波的排名超過了無錫,今年上半年,無錫又以微弱優勢超過寧波。
排名前十的城市中,6個城市來自江蘇,3個來自浙江,安徽僅有一個城市合肥,排名第七。合肥是長三角近年快速崛起的城市,其三大產業: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平板顯示及電子信息產業、光伏及新能源產業,在上半年獲得了不俗的增長。
前十中的另一大潛力股,是上海大都市圈北翼門户南通,上半年GDP總量略高於合肥,排第六。2019年,南通GDP達9383.5億元,離萬億俱樂部僅差臨門一腳。在2020年上半年不盡如人意的大環境下,南通依然保持了2%的增長。如下半年經濟形勢維持向好態勢,相信南通與合肥將是長三角進入萬億俱樂部的又兩座城市。
(實際GDP=名義GDP÷本地GDP平減物價指數(指以基期為100該期間的指數),實際GDP增速=(本期實際GDP - 上期實際GDP)/上期GDP,實際財政收入及增速同理)
GDP增速:最高為何為舟山
整體而言,長三角40個地級市上半年的經濟表現好於全國,只有連雲港低於全國增速,30個城市為正增長,10個城市負增長。
令人意外的是,增速最高的城市是舟山,達11.9%。這麼高的增速主要歸功於舟山下轄的岱山縣,上半年該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0.6億元,同比增長66.2%,規上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330.6%,規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196%。
上觀新聞華東局欄目分析,岱山的增長主要來自於石化產業產能的釋放。總投資高達1730億元的浙石化“40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一期於2019年12月底全面投產,帶動岱山石化產業上半年實現產值334.6億元,佔全縣規上工業總產值的85%。
當然,大項目投產的增長邊際效應會在產能穩定後回落,因此舟山上半年的增長具有特殊性,未來大概率將回歸常態。
區域發展:安徽城市整體偏弱,浙江差距大
從區域來看,江蘇省的13個地級市,雖然一直給人以南強北弱的印象,但無論是傳統強市蘇錫常,還是新崛起的南京和南通,或是抱團發展的揚鎮泰,抑或是北方強鎮徐州與鹽城,經濟體量都不算小。上半年GDP低於2000億的僅連雲港、淮安和宿遷三城。整體發展相對均衡。
浙江的11個地級市,GDP總量差距相對較大,最好的杭州,是最差的麗水的10倍多。麗水是浙江面積最大的地級市,但受制於地理區位等因素,經濟發展水平相較省內發達地區相對落後,類似還有相鄰的衢州。
舟山雖然增速亮眼,但作為海島城市,是長三角最小的地級市,人口僅100萬出頭,產業基礎也相對薄弱,經濟總量自然不高。
排倒數第四的湖州,在浙江存在感一向偏弱。但其身處江浙滬三省交通樞紐,在長三角一體化戰略下,光一個滬蘇湖高鐵,就給予其未來很強的想象力。
安徽是長三角經濟發展較落後的省份,但地級市數量卻超過江蘇和浙江,有16個之多。麾下合肥一騎絕塵外,其他城市上半年的GDP都低於2000億,排名第二的蕪湖,與合肥相差2000多億。這是安徽與強手如林的浙江、十三太保的江蘇差距較大的地方,即尚未形成實力強勁的城市羣。
不過,安徽的滁州、馬鞍山和蕪湖三市,憑藉毗鄰合肥與南京的區位優勢,發展勢頭可以期待。
安徽還有10個城市上半年的GDP低於1000億,其中三個城市低於500億。
35城三產增加值高於二產
2019年整個長三角第三產業的比重即已超過55%,今年上半年,地級市中有35城的三產增加值高於一、二產業。
排名前十的地級市雖然不乏製造業傳統強市,但新業態對經濟拉動巨大。如杭州上半年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實現增加值1833億元,佔GDP的24.8%,增長10.5%;南京僅1-5月互聯網和相關服務營業收入就增長了22.4%,規上互聯網廣告企業營業收入增長47.9%;合肥網上商品零售額134.41億元,增長78.5%,拉動限上消費品零售額增長6.7個百分點……
這一梯隊中的城市外貿依存度都較高,受新冠疫情影響較大。但從數據來看反彈迅速。蘇州相較一季度收窄了7.9個百分點,寧波6月份口岸出口同比增長21.3%,温州上半年的外貿出口數據已經整體轉正。
2020上半年GDP在1000-3000億元區間的長三角地級市有17個。
從發展階段來看,這一梯隊仍處於工業化、城市化深化發展階段,對重大投資項目求之若渴,以上半年GDP增長3.1%的滁州為例,1至5月新簽約億元項目198個,其中20億元以上項目11個。
部分城市的基建投資增加。如馬鞍山,根據馬鞍山統計局數據,得益於巢馬城際鐵路、鄭蒲港鐵路等重大項目推進,上半年全市基礎設施投資增長72.5%,比一季度提升33.6個百分點,拉動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個百分點。
2020上半年GDP在1000億元以下的長三角地級市有13個,主要來自於安徽。
這些地區的第一產業佔比相對較高,同時也是長三角重要的人口輸出地,且人口流入方向主要還是集中在長三角的蘇、浙、滬。這意味着隨着人口紅利的下滑,長三角內部城市之間的人口爭奪將日益激烈,發達地區可能形成虹吸效應。安徽如何抓住自己的人口優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是其未來面臨的重大挑戰。
8城實現GDP和財政收入雙增長
目前長三角已經有35個地級市公佈了上半年的財政收入,總體來説和GDP的高低排位基本相符,但GDP第一的蘇州財政收入僅排第三,第一第二為寧波和杭州。GDP排名第十二的紹興和台州,財政收入進入前十。GDP排名第十的徐州,財政收入排名第十五。
在財政收入排名前十的地級市中,浙江佔六席,江蘇佔三席,與GDP排名恰好倒了過來。安徽仍佔一席。
受經濟大環境影響,從增速來看,僅蘇州、杭州、南京、常州、宿遷、宿州、湖州、滁州實現GDP和財政收入的雙重增長,80%以上城市的財政收入實際增速為負,尤其是安徽幾個偏不發達的城市,黃山、淮南、淮北、銅陵、宣城等地,財政收入下滑明顯。
不過,各地的家底差異,跟地方的產業結構也息息相關。比如沿海地區的財政總收入一般偏高,因為港口城市包含了關税部分。
總體而言,長三角40個地級市各有差異,體量不一,發展階段也大不相同。但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這些城市和上海一起,充分發揮一體化協同和各自產業體系較為完備的優勢,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全面復工復產,疫情後快速復甦,在“穩經濟”方面發揮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欄目主編:張陌 文字編輯:尤蓴潔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朱瓅
來源:作者:蔣雨暄 尤蓴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