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90後研究員升任國君策略首席,從業僅4年,所長黃燕銘最得意弟子之一

由 嶽洪秀 發佈於 財經

“恰如後浪,奔湧而來”。

9月10日,90後分析師陳顯順正式接棒李少君擔任國泰君安研究所首席策略分析師。資料顯示,陳顯順出生於1992年,2016年入職國泰君安研究所,4年後便晉升為首席策略分析師。

國泰君安研究所所長黃燕銘在寫給陳顯順的寄語中説:“陳顯順是我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這一次,國君策略的接力棒交到他的手上,我相信他能一如既往地做好。年輕是他的資本,專注是他的標籤。恰如後浪,奔湧而來。”

近期,陳顯順已經領銜署名發表了《短期承壓:週期為盾,科技為矛》、《從低價股出發,再議風格》、《如何理解人民幣升值,外資卻在賣股票》,主要關注風格轉換、外資流出等熱點問題,從研報上來看,陳顯順認為中期市場將以震盪為主,週期板塊將短期佔優,逢跌加倉科技。

90後接任國君策略首席

黃燕銘對陳顯順評價頗高,在寫給陳顯順的寄語中,黃燕銘表示,從“400點大反彈”、“5000點不是夢”到“暫避險灘”、“週期消費五波走”,再到“競爭優勢邊際提升的龍馬行情”……國君策略卓越的遠見、準確的研判和強大的市場影響力一直都是有目共睹的。陳顯順是我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這一次,國君策略的接力棒交到他的手上,我相信他能一如既往地做好。年輕是他的資本,專注是他的標籤。恰如後浪,奔湧而來。

李少君或轉戰國君資管

原國泰君安首席策略分析師李少君等都在朋友圈轉發了陳顯順的文章。

李少君在朋友圈轉發的時候留言“根據組織安排,我將奔赴新的崗位。請大家繼續支持我們的策略團隊,支持我們的新旗手。”

值得注意的是,李少君發佈該朋友圈時定位為國泰君安資管,有國泰君安人士也向記者確認,李少君後期或將轉入國泰君安的資管業務部門。

公開信息顯示,李少君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曾供職於中國工商銀行總行,任宏觀經濟研究員;2010年加入民生證券研究所,歷任銀行業和金融行業研究員。他擅長宏觀經濟分析、資產定價與投資組合理論,並對政策有獨特的分析視角。

90後券商首席已不罕見

從當前的市場來看,90後券商首席已不罕見,國盛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啓堯為1992年出生,國盛證券計算機首席分析師劉高暢為1990年出生,2020年2月正式履新浙商證券銀行組首席的梁鳳潔更是1994年出生。

“年輕研究員擔任首席主要是兩個原因,一是近些年券商研究團隊擴容,給了很多年輕人展示能力的舞台,二是券商研究吸引了大量高知高能的年輕人才,一部分年輕研究員確實展現出了超強的研究能力。”一家大型券商的研究員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從近些年券商人才培養的趨勢上看,不少研究員在校期間就在研究所實習多年,也加速了研究人員的成長。比如梁鳳潔2017年進入國泰君安研究所實習,2018年7月從北京大學金融專業碩士畢業後,正式入職國泰君安研究所銀行組。

短期看好週期股防禦功能

9月6日至今,陳顯順已經領銜署名發表了《短期承壓:週期為盾,科技為矛》、《從低價股出發,再議風格》、《如何理解人民幣升值,外資卻在賣股票》等研究文章。

在《短期承壓:週期為盾,科技為矛》的文章中,中美風險高峯將至使風險偏好難以提升,短期市場承壓,盈利修復支撐下中期震盪格局不改。配置上震盪抱週期,逢跌加科技,關注銀行、建材、機械、家電、汽車、新能源。

文章指出,短期承壓,中期震盪格局不改。中美風險事件的高峯將近,使市場風險偏好短期難以提升。美股震盪加劇對A股及北上資金均具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但考慮到美股下跌空間有限,及國內經濟復甦的優勢,美股衝擊影響可控。震盪格局,盈利端支撐A股難以跌破震盪區間下沿,但考慮到A股當前的估值及結構特徵,向上突破區間上沿難度也較大。

策略上,一是震盪抱週期:流動性讓位於信用下的上策。目前流動性已經收緊,信用是週期具備抵抗性的關鍵。二是逢跌加科技:政策預期+盈利週期對沖外部風險。短期內風險偏好下行壓制科技板塊,但打造“內循環”下,市場預期將逐漸轉向政策足以對沖科技板塊面臨的外部衝擊,使科技的預期底有望提前出現。當前科技總體估值不貴,機構也仍有一定加倉空間。科技賽道間差別較大,從盈利與估值匹配性及盈利修復順序看,當前科技中新能源>消費電子>雲計算>IDC>半導體。

《從低價股出發,再議風格》是陳顯順和另一位分析師洪燁共同署名,對當前市場熱點的低價股大漲問題進行了討論,文章指出“低價股異軍突起:要從忽視到重視”。

文章中進一步分析,在窄幅震盪格局之下,伴隨制度紅利奠定波動率基礎,“在寬鬆中消滅低價股”,本質是低估值補漲思路。結合低價股和全部A股的估值盈利分佈看,低價股核心集中在低PB,ROE並非核心。這其中隱含兩條可能思路:第一,流動性寬鬆背景下,低估值補漲,因此PB低更關鍵。第二,經濟快速修復預期下,“好會更好”、“差的也會好”,從而淡化“大小之別”,使得ROE變得不重要。後者,是帶來“大小風格之辯”的關鍵。

不過文章也提醒,小市值風格當前仍頭懸利劍,中美等風險預期落地是必要前提。未來2周可能為中美風險事件的高峯,這使得市場風險偏好短期難以回升。樹不會長到天上,極致終將回歸。

第三篇文章《如何理解人民幣升值,外資卻在賣股票》是9月11日最新發布,陳顯順和方奕共同署名,主要是討論當前市場的外資動向。

文章表示,近兩個月,FICC市場有兩個重要的變化,一個是人民幣升值,接近6.8;一個是中美利差擴大,創10年新高。人民幣升值預期下中國資產吸引力上升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但與之相對的是近兩個月來以北上資金為代表的海外投資者持續拋售A股,成為當前A股市場微觀結構惡化不可忽視的力量,邏輯與現實的背離困擾諸多國內投資者。

研究報告指出了外資賣出的兩個原因:一是海外投資者風險偏好下降。二是海外投資者重倉股高估值隱含的預期收益與風險溢價低,風險預期下補償不足。外資偏好組合估值顯示外資重倉股估值已達滬港通開通以來新高,並於4月後快速拉大與非重倉股的估值差異。估值貴不是賣的理由,而是相對於利率上升與風險預期的變化,當前其重倉股偏高的估值隱含的預期收益下降,風險溢價接近歷史低點補償不足,進而北上流入波動。

該報告指出,從短期的維度看,外資流入的修復與否核心在於風險預期,一看中美關係邊際緩和/改善的節點;二看市場風險釋放的水平是否足夠。但是,當前的風險預期並不意味着外資將系統性的減持中國股票,配置結構在目前更凸顯重要性。中國資本市場開放化的進程仍在深化,從長週期的維度海外投資者增持中國A股的趨勢並沒有結束。

百萬用户都在看

Tips:在券商中國微信號頁面輸入證券代碼、簡稱即可查看個股行情及最新公告;輸入基金代碼、簡稱即可查看基金淨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