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幕府末期經濟潰敗,卻堅持要貨幣改鑄,這是什麼操作?

“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場,換吾之所需”,貨幣作為這一過程的約定,切實的反映了個體與社會的經濟協調關係。因此,貨幣對於貿易經濟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同樣的,出於貿易經濟的要求,貨幣則必須保持一定的穩定性。而在日本幕府時期,卻進行了無數次大規模的貨幣改鑄。

德川幕府末期經濟潰敗,卻堅持要貨幣改鑄,這是什麼操作?

如果單從社會背景及直接動因等方面來看,貨幣改鑄的直接動因不外乎:解決幕府的財政危機;抑制通貨膨脹,平穩物價;增加貨幣流通,滿足商品經濟發展的需求;抑制米價下跌,保護武士階層的切身利益等。

而幕末貨幣的改鑄除了有上述諸多因素外還有着更為複雜、深刻的社會背景。那麼關於日本幕府末期的貨幣改鑄又存在着哪些不同尋常的原因呢?

進入19世紀後,隨着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全球殖民擴張的加劇,在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面前,日本不得不開港通商。

至此,日本結束了自江户幕府時期長達二百多年的鎖國時代。面對西方列強的侵襲,日本被迫簽訂了《神奈川條約》、《日美親善條約》等一系列非對等的貿易條約。而在這些條約簽訂的背後,則是對於日本國內市場經濟的影響。其影響表現主要有三:

1.對外貿易的擴大

在貿易條約中有着這樣的約定:開放日本諸多地區的港口並實行進出口關税議定製。這無疑是將日本的國內市場直接向列強開放,而這隨之帶來的後果便是對外貿易的急劇擴大。

以開港後日本的主要貿易國英國來説,在正式通港前的1859年7月,英國在橫濱港的貿易船隻僅有兩艘, 而到了1860年, 英國入橫濱港的船隻增至52艘,貿易額同比增長55.32%。至1863年,入港船隻增至100艘,貿易額同比增長80.73 %。

德川幕府末期經濟潰敗,卻堅持要貨幣改鑄,這是什麼操作?

隨着對外貿易的擴大 ,日本在對外貿易中不利地位日益顯現。首先, 進出口比例失衡, 日本由最初的貿易出超迅速逆轉為貿易入超。其次,大量外國廉價工業品充斥日本國內市場, 而日本的生絲、棉花等原料產品則被恣意廉價掠奪。

這樣一來,日本逐漸淪為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產品傾銷地和原料市場,其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不斷加深。

2.國內經濟結構受到影響

與歐美諸國相比, 日本是一個相對後進的國家, 社會生產力遠低於國際水平, 生產同類產品所需的勞動成本亦相對較高。在失去關税的保護下,日本國內的經濟貿易受到嚴重的威脅。

單就絲織業來看,絲織業作為日本自中世紀以來的傳統產業,幕府末期,日本的絲織業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而在對外貿易的衝擊下,各商户紛紛休業,整個紡織產業出現了難以為繼的現象。同時,絲織商品的流通統制體系也在此影響下趨於瓦解。不難看出,對外貿易得擴大不但衝擊了國內傳統產業的結構,還破壞了國內商品得流通體系。

3.大量黃金的外流

根據日本與歐美諸國的通商條約,外國貨幣可以與日本金銀貨幣自動兑換、流通。而日本金銀比價與國際市場上金銀比價之間又存在較大的差價, 面對這樣差價的鉅額利潤以及不平等條約所提供的便利,歐美商人甚至各國使館人員皆趨之若鶩得用外國貨幣套取日本黃金,以從中攫取暴利。

德川幕府末期經濟潰敗,卻堅持要貨幣改鑄,這是什麼操作?

這樣一來,隨着對外貿易規模及貿易逆差的擴大 , 大量黃金流向國外。這也就為幕府末期的貨幣重鑄改革埋下了源頭。

除了外部環境面臨挑戰,幕府內部的經濟環境也充滿着威脅。德川幕府時代的第五代將軍是吉岡,這位在歷史上被稱為半截子式的英雄在他執政的前期成功克服了四代將軍家綱所留下來的財政危機,開創了“天河之治”的盛況;

而在隨後的執政期間,卻由於他的驕奢淫逸以及獨斷專行使得幕府的財政危機再次大規模爆發。而與此伴生的則是,家綱時代的幕府正一步步陷入財政危機。這次危機的爆發,也充分的暴露出幕府經濟所存在的問題。

2.環境改變使財政面臨威脅

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它的礦物儲備是十分匱乏的。於是沒過多久幕府所控制的礦山就達到了開採極限。金銀礦山的開採告罄,對於幕府的經濟是個不小的打擊。

德川幕府末期經濟潰敗,卻堅持要貨幣改鑄,這是什麼操作?

除此之外,日本的外部環境也已發生變化,對外貿易的擴大以及鉅額的外貿逆差使得日本的黃金大量外流。這樣一來,幕府的兩大財源相繼受到威脅和挑戰,於是就一步步陷入財政危機。

3.領導不力促成危機的爆發

幕府的財政危機與將軍的揮霍無度是脱不開干係的。在三代將軍家光繼位之後,他為了解決與京都朝廷等方面的政治鬥爭,不惜以大量的金錢來緩和來自政治上的威脅;除此之外,他甚愛巡遊出行,花錢如流水,這也開創了幕府財政揮霍無度的先河。

再加之隨後的家綱、綱吉無節制的浪費揮霍,幕府的積蓄源源不斷的向市場輸入。也就是從這時起,幕府在財政危機的路上越陷越深。

就是在這樣面對西方資本入侵的外部環境和幕府出現財政危機的內部背景下,時任幕府重臣的荻原重秀開始對貨幣進行了改革。

如果從現代貨幣的理論上來看,日本貨幣供應量的萎縮以及貿易逆差的長期積累,會使得國內的貨幣帶來貶值的可能。而貨幣的對外貶值也就意味着對內的通貨膨脹。荻原重秀的貨幣重鑄政策則正好與這一現代經濟理論相契合。

貨幣的重鑄即回收貨幣並予以改鑄,而其實質就是改變鑄幣中的金銀含量。這在以貴金屬為本位的時代,正是藉助此方式來進行貨幣的貶值,這樣就能使同樣數量的鑄幣帶來更多的貨幣供應量。而採取這項舉措的背後有着如下的原因。

德川幕府末期經濟潰敗,卻堅持要貨幣改鑄,這是什麼操作?

1.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

作為與自然經濟相對立的經濟形態,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使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趨於瓦解。前資本主義時代,自然經濟及建立在自然經濟基礎之上的封建政治體制是阻礙商品貨幣經濟發展的最主要障礙。

但是,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封建的生產關係亦可在客觀上為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提供一定的條件,日本江户時代即是如此。江户時代幕藩體制下集權政治結構、等級和土地制度均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也正是得益於此,貨幣在幕府時代的經濟結構中充當着首當其中的作用。

2.武士、農民階層的分化

隨着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幕藩體制的主要支配者———武士階層發生了分化,下級武士與幕府之間的離心率愈來愈大,至幕末, 這些下級武士以西南諸藩為主要基地成為與幕府對抗的主要力量。於此同時,作為封建社會階級的農民在商品貨幣經濟的衝擊下,也出現了明顯的分化現象。武士和農民的階級分化對當時已處於對外貿易赤字、黃金大量外流的幕府來説,無疑是一大不穩定的因素。

因此,幕府的當務之急必然是穩定經濟、平衡物價,增加財政收入,這樣既可以平消農民的不滿,亦可為平定下級武士發動的倒幕運動籌措必需的經費。由此可見,幕末貨幣改鑄雖然其顯在的目的在於經濟方面,但更為深刻的、潛在的則是其政治動機。

3.貨幣流通市場的混亂

受不平等條約的負面影響,日本除了在面臨巨大的直接經濟損失外,還要面對貨幣流通市場的混亂。在當時的國際貿易中,遠東地區較為通用的支付媒介為墨西哥銀元,而同時期的日本則主要為小判和丁銀。

而這兩者之間無論是品控還是計量方法上都存有較大差異,這就給雙方貿易貨幣的支付以及流通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德川幕府末期經濟潰敗,卻堅持要貨幣改鑄,這是什麼操作?

混亂的幣制不僅使得貨幣的流通體系趨於崩潰,同時其所造成的惡行通貨膨脹也使商品的價格體系遭到破壞。在當時的背景下,為了對付外商的金投機,抑制黃金外流,維持國內硬通貨的供需平衡,挽救即將崩潰的封建貨幣流通體制及商品價格體系,幕府力所能及的應急之措唯有改鑄貨幣。

縱此觀之:在當時的背景下,採取貨幣改鑄政策的原因有三,其一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其二是武士、農民階級的分化;其三是貨幣流通市場的混亂。

綜上所述,幕末貨幣改鑄是幕府在內交外困歷史背景下所採取的權宜之計。

不管是出於對經濟的考量還是有着更深遠的政治打算,貨幣改鑄政策的出現多半是迫於當時形勢的無奈之舉。而如果單從現代貨幣理論來看,這次貨幣改鑄舉措的必要性就有待考證。

參考文獻:

1.《貨幣上的日本歷史》

2.《日本通貨經濟史研究》

3.《日本經濟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68 字。

轉載請註明: 德川幕府末期經濟潰敗,卻堅持要貨幣改鑄,這是什麼操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