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發話了!“空窗”近四年 這類基金公司有望擴容
“銀行系”公募有望擴容!
日前,在“5·15全國投資者保護宣傳日”上,證監會主席易會滿表示,將進一步發展壯大公募基金管理人隊伍,繼續推進商業銀行發起設立基金管理公司。
這意味着,近4年無“銀行系”公募設立的局面將被打破。
三大因素推動
公募基金的“壓艙石”作用顯而易見。據易會滿介紹,去年以來,證監會推動公募基金准入制度改革,市場活力大幅增加。
他還提到一組數據:今年前4個月,權益類公募基金募集金額4300億元,是去年同期的3.8倍,對改善市場結構、穩定市場起到了重要作用。
易會滿繼而表示,將繼續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導力度,繼續推進商業銀行發起設立基金管理公司。
“監管的表態,指明瞭資產管理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某商業銀行高級經濟師卜振興在接受《國際金融報》採訪時指出,2018年資產管理新規發佈,政策指引的目標是促進各類型資產管理機構向公募基金轉型。
為何會將壯大公募基金管理人隊伍的着力點落在商業銀行?
“據我所知,擴容‘銀行系’公募早有醖釀。”一家“銀行系”公募人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背後的原因來自三方面:
一是“銀行系”公募的數量還是偏少,監管希望主體能更加均衡化;二是“銀行系”公募的優點在於穩健,合規性和抗風險能力更強,更有利於市場的穩定;三是為了承接資管新規後,銀行理財產品的淨值化轉型。
不過,該人士也坦言,和其他派系基金公司相比,“銀行系”公募的缺點是“比較保守、創新能力不足”。
卜振興分析,監管層或基於兩重因素考慮:一是目前商業銀行在資產管理機構中佔比較大,規模發展的潛力巨大;二是商業銀行在積極謀求轉型,公募基金就是未來發展的標杆和模式,促進商業銀行設立基金管理公司,能發揮引領示範作用。
中信證券研究部銀行團隊則認為,鼓勵銀行成立基金管理公司以及提高銀行理財權益投資活躍度,意在發揮銀行客户、渠道優勢,吸引更多資金參與資本市場。
帶來兩大改變
事實上,新增“銀行系”公募已“空窗”近4年。最近一次擴容要追溯至2016年7月1日,由恆生銀行持股70%的恆生前海基金宣告成立。
和其他派系相比,“銀行系”公募數量並不多。據數據統計,目前共有公募管理人148家(含券商、保險資管公司),其中,“券商系”為主流,數量多達69家,而“銀行系”僅15家。
自2002年底首家“銀行系”公募——招商基金成立以來,這一派系已成為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者。據中信證券統計,目前15家“銀行系”公募基金淨值(非貨幣)合計約1.9萬億元,佔全市場份額約23%。
那麼,“銀行系”公募的進一步擴容,會給其他派系的基金公司帶來哪些競爭壓力?
前述公募人士提到,“銀行系”公募存在一些先天的競爭優勢。
首先是委外資金優勢,銀行會優先考慮旗下基金公司;其次是債券投資優勢,因為銀行本身就是債券的做市商,可以拿到更好的投資標的;此外,銀行間也會通過基金託管進行資源互換。
卜振興認為,“銀行系”基金公司的擴容,一方面會改變資管行業發展的格局,另一方面會促進公募行業的優勝劣汰,更好地面對外資公募的挑戰。
中信證券研究部銀行團隊判斷,銀行系資金入市將保持穩健的節奏:其一,銀行仍需考慮基金公司與理財子公司的差異定位和業務協同,預計中小型銀行將加快基金公司牌照申請;其二,理財資金增配權益資產,短期預計仍將以委託投資的形式為主,中長期則有賴於大類資產投研能力的構建。
(文章來源:國際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