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A股理性繁榮 基金業責無旁貸

  本報評論員

  隨着A股熱度上升,股票基金表現十分火爆,百億級、甚至千億體量的爆款新基金屢屢現身市場。火爆的基金銷售對A股市場和基金業自身將產生何種影響,如何讓基金成為市場行穩致遠的力量,再度引發各方關注。

  其實,新一輪基金“行情”從去年就開始了,2019年權益類公募基金擺脱多年頹勢,發行數量和規模顯著復甦。股市回暖之下基金專業理財取得的回報,讓許多投資者意識到,與其親身去風高浪險的市場搏殺,不如將資金交給專業管理人更省心安全。

  股市資金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趨勢投資資金,行情越漲入市越積極,行情與資金之間形成正反饋,直到進入資金流出與行情下跌相互強化的負反饋階段;另一類是價值資金,當股價過低時流入,股價過高時則流出。一般來説,價值投資的資金佔比越高,市場整體越理性,大起大落出現的頻率就越低。股票基金被認為是長期投資、理性投資、價值投資的典範,被賦予了特別使命。A股股票基金在歷史上也曾充當過價值發現者和新理念引入者的角色,但總體來看,它離公眾期待的“市場穩定者”角色還有一定距離,甚至不時被人批評為助漲助跌的“大散户”。

  公募基金第一個黃金時期出現在2006~2007年的牛市,最高峯時持有A股流通市值約28%,擁有真正的“話事權”,但行業缺陷此時已經暴露。各類社會資金借道公募基金,與行情之間形成正反饋。市場亢奮時,基金並未起到理性平衡的作用。

  從統計數據看,基金投資績效與發行時點、發行規模之間存在一定關係,高位發行的基金以及規模過大的基金表現相對較差。2006~2007年行情高點時發行的巨無霸基金普遍表現不佳,有的甚至在十年後淨值仍然低於面值。2015年牛市頂峯時發行的基金,特別是一些規模較大、追捧行業熱點的主題基金,則成為基金髮展史上的重災區,個別產品淨值縮水高達75%。那些在市場炙熱時面世的基金,曾給投資者造成巨大損失,也嚴重損害行業信譽,甚至導致其後整個行業多年發展緩慢,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比例一度低於5%,為非理性繁榮付出了代價。

  這些發展中的波折,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從客觀環境看,很多基民把基金視作“二股票”,短線思維明顯,看股票熱點追基金熱點,申贖也比較頻繁,基金的發行和管理很難不受到持有人的影響;從主觀原因看,股票公募基金尚未形成健康的投資文化和營銷文化,在市場浮躁面前,擺脱不了“趁熱幹一票”的心態,自覺不自覺成了趨勢的追隨者。

  A股基金業仍需要大發展、可持續發展。面對火熱的市場,基金業更要回歸初心,要做眼光長遠、視公信力為生命的機構,要做真正可託付的專業理財機構,做理性繁榮的推動者,而不是市場的放大器。一是適當進行自我約束,不盲目追求規模,特別是單隻基金的規模,規模過大自身投資難度也會增加,進而影響回報;二是在銷售過程中,做好基民教育,渠道宣傳切忌誇大,火上澆油,不斷抬高基民期望值;三是要從長遠着眼,大力發展養老基金等長線資金,讓它們成為基金髮展的壓艙石,推動基金走上真正價值投資的大道。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22 字。

轉載請註明: 推動A股理性繁榮 基金業責無旁貸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