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週三迎大考!科技牛能否繼續?這個動作是關鍵
墊",科技牛能否繼續?這個動作才是關鍵)
本週,困擾市場最大的事可能就是科創板解禁了!
2019年7月22日科創板正式開市,今年7月22日(週三)上市滿一年,也迎來大量IPO前股東解禁,這其中上市前的股權私募投資者佔比過半,可能會形成一定的減持壓力。根據wind數據統計,本週三科創板解禁市值(包括部分限售期六個月的股票,按上週五收盤價計算)接近1800億元。
那麼,這批解禁對市場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呢?分析人士認為,對於投資心理影響可能會比較大。但實際衝擊可能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大,解禁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經初步測算,7月22日科創板公司解禁規模1800億左右;但其實符合減持規定,可在90個交易日內以集中競價方式進行減持的上限可能僅有750億-800億左右,也就是説每天成交不會超過10億元。據券商中國記者統計,過去一年科創板日均成交為180億元,而7月份科創板的日均成交卻高達530億元。
科創板減持洪峯將至
根據wind數據統計,這批科創板解禁市值按上週五收盤價計算超過1790億元。其中,解禁市值最大的為中微公司,達414億元以上,瀾起科技、虹軟科技、睿創微納解禁市值皆超100億。
分行業看,7月科創板解禁規模佔對應板塊流通市值比例較高的戰略新興產業主要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製造產業、新材料產業等,佔比分別為94%、57%、41%。
據中信證券數據,以7月22日之後所有解禁股份為樣本、按7月15日收盤價計算,7月科創板解禁市值為未來2年的峯值;次高峯出現在2020年11月,解禁市值為1150億元;2020年下半年除7月和11月外,剩下四個月的月均解禁市值僅332億元。從投資者類型來看,機構類為科創板解禁市值的主體,7月解禁市值中機構類佔比75%,2020年下半年解禁市值中機構類佔比70%。
中信證券研報顯示,由於現行制度對不同投資者解禁後減持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將單個投資者持股數量佔公司總股本的比重劃分為1%以內、1%-5%、5%以上三個區間,其中科創板7月在三個區間的解禁市值分別為440/1293/327億元。
影響究竟會有多大?
上交所7月初發布《科創板上市公司股東以向特定機構投資者詢價轉讓和配售方式減持股份實施細則》。實施細則主要涉及特定機構受讓股份和詢價轉讓是此次細則的亮點。很顯然,上交所對科創板大小非減持,做了一定的預案。
其實,熟悉市場的參與者已經發現,針對性的制度安排正在密集部署,監管已為此次科創板解禁加碼四層緩衝墊:
第一層是上述的“實施細則”,可以看到適用範圍就“劍指”科創板首發前股份解禁。第二層是推出科創板相關ETF,對穩定市場起到積極作用。第三層是上交所將在證監會的部署下積極研究推出鼓勵、吸引中長期投資者的制度。若長期投資者制度落地,將通過權、利綁定帶來源源不斷的新增資金,能起到市值恆定的壓艙石作用。第四層則來自於科創50指數的推出。上交所在6月末宣佈科創板首條指數“科創50”將在7月23日推出,與解禁高峯的時間點可謂恰逢其時。
經前述之初步測算,7月22日科創板公司解禁規模1800億。但其實符合減持規定,可在90個交易日內以集中競價方式進行減持的上限僅有750億-800億左右,也就是説日均成交可能不會超過10億元。而據券商中國記者統計,過去一年科創板日均成交為180億元,而7月份科創板的日均成交卻高達530億元。
另從歷史數據來看,據Wind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滬市上市公司重要股東實際減持金額約1388.987億元,佔同期成交金額的比例不足0.01%。減持對個股股價的影響主要在於短期內,拉長時間線來看,減持計劃對上市公司股價的影響逐漸減弱。隨着計劃披露後時間的不斷推移,滬市公司股價累計跌幅呈逐漸縮小的趨勢。
據興業證券的分析,2020年6月1日至今,25家首批科創板跑輸科創板整體。從歷史經驗來看,此次科創板解禁為小非股東和部分董監高, 性質類似於創業板2010年11月1日解禁,但規模更類似創業板2010年2月1日解禁。當年2月1日網下機構股份解禁,解禁前下跌呈現“快速調整”(急跌而非陰跌),解禁當日下跌5%左右。解禁前1個月和解禁後3天,28家公司跑輸市場,解禁後1個月跑贏市場,呈現深V型。當年11月1日中小股東解禁,首批28家公司解禁後兩個交易日跑輸萬得全A,分別下跌3.8%、4.3%。解禁前30日和解禁當日均跑輸市場,解禁後30日跑贏市場,漲8.8%,同期萬得全A跌1.1%。解禁時,創業板估值明顯高於主板:創業板PE 68.3倍,全部A股PE 20.0倍,滬深300PE 16.3倍。
但華泰策略認為,7月22日科創板流動性或將面臨較大壓力,短期股價或承壓,並且對科技板塊形成一定擾動。但持續大幅衝擊的可能性較小,對個股影響大於整體股市影響。個股層面看,西部超導、天宜上佳、虹軟科技、容百科技、瀾起科技、中微公司、光峯科技、睿創微納等解禁規模佔其流通市值比重較大,短期或面臨較大的流動性衝擊壓力。從投資者類型看,7月22日,科創板解禁規模中屬於創投(含股權投資機構)的佔比最高(79%),這些投資者解禁後減持意願或較強,而保險、年金、養老金、社保基金等作為中長期資金解禁後短期內減持意願或較小,但該部分資金佔比相對較小。
影響科創板的核心是什麼
其實,什麼時候減持,減持多少,以什麼方式減持?很多時候還是取決於個股的估值和成長性。如果估值相對便宜,而成長性足夠好,資金長線持有,緩慢減持也並不是不可能。然而,科創板的估值卻並不是太夠看,一些個股漲得比較離譜。
比如滬硅產業,有分析師調侃道,股價已經漲到超出了研究框架的範圍。截至今年上半年,滬硅產業仍可能為虧損,但其市值已經漲到了1000億以上的水平。
即將解禁的中微公司的情況大抵如此。雖然公司實現了盈利,但其成長性與其市盈率並不匹配,幾百倍的市盈率並未見到幾倍的增速。短期之內顯然也已經透支了未來數年的業績預期。
剛剛上市的君實生物,雖然前景不錯,但其上市之後市值也突破千億。
過去將近一年時間,A股的科技股,特別是一些盤子做得比較大的科技股漲得比較多。這裏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即納斯達克的科技股漲得也非常好,特別是大盤科技股。而自主可控現在看來只是其中一個依據而已。這種現象背後最重要的邏輯就是美聯諸重新擴表。在去年下半年美聯儲擴表的背景之下,全球的科技投才真正迎來估值的美好時光。美聯儲近期出現縮表之後,納指上漲勢頭也明顯減弱。
目前,市場上有很多關於朱格拉週期的説法,但後續科技股能不能牛,很大程度也取決於美聯儲的動作有多大。若持續做縮表動作,科技牛的變數也會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