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作為飼料糧,國內市場的正常運轉直接關係到國家糧食安全。“2020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國際玉米價格下跌明顯,國內玉米供需偏緊,國內市場價格不斷上漲,導致新一輪國內外價格再次倒掛。隨着國內外價差逐步擴大,玉米進口量將會增加,進口面臨壓力不斷顯現,亦將給國內玉米市場帶來深遠的影響。”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楊豔濤認為。
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數據顯示,2020年3月3日美國玉米到港成本為1738元每噸,廣東地區玉米價格為1980元每噸,國內玉米價格首次超過美國玉米到港價格,國內外價差242元每噸,截止6月30日,國內外價差已擴大到638元每噸,並呈不斷拉大之勢,後期價差的擴大將使得進口玉米價格優勢重現,國內貿易商和企業進口量將增加。
楊豔濤指出,從國際來看,國際玉米市場供應充足,而需求驟減,以美國為例,玉米期末庫存創下33年來的最高水平。同時,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下跌,造成乙醇需求減弱,美國玉米乙醇庫存激增,加上新冠疫情造成運輸受阻,共同對國際玉米價格形成壓制。
從國內來看,價格上漲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國內玉米供需趨緊,產需缺口有擴大趨勢。產需缺口擴大加強了玉米價格上漲預期,因玉米進口受配額限制,緩解玉米產需缺口主要依賴於臨儲玉米拍賣,而預計臨儲玉米庫存僅維持到2021年,供需收緊態勢將會繼續顯現。其次,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國內暴發以來,2月國內玉米貿易曾一度停擺,“北糧南運”格局存在跨區流通不暢,出現階段性供應短缺而引起國內價格上漲,5月以來由於東北疫情反覆,市場擔心東北地區玉米外運不暢從而繼續提高價格,玉米深加工企業及飼料企業面臨原料價格上漲及庫存告急困境。第三,隨着國內疫情得到控制,國內玉米飼料及加工需求持續向好,玉米澱粉企業開工率由2月的37%提高到5月的67%,並且玉米加工企業庫存不斷減少,對玉米的需求不斷上升。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侯麗薇認為,內外價差不斷擴大的局面可能使得未來一段時期玉米及替代品進口繼續增加,可能造成對國內玉米需求的擠壓,影響國內玉米產業安全。我國玉米進口來源較為單一,國際貿易不確定性增加,存在風險隱患。2014年之前,我國玉米進口幾乎完全依賴美國,2012年從美國進口量高達98.19%,而近幾年我國玉米進口主要依賴烏克蘭,2019年從烏克蘭進口量佔到88%。
“尤其是當前在全球新冠疫情蔓延、農產品供應鏈受阻的情形下,過度依賴單一國家的進口模式存在貿易風險。” 侯麗薇告訴記者。
兩位專家均表示,國內外玉米價差倒掛的局面短期內較難改變。從長遠看來,要加強對玉米及替代品進口的監測預警及調控,保障國內玉米產業安全。進一步強化對國際市場的監測、研判和預警,對玉米及替代品進口進行因時因勢的有效調控,把握進口節奏,確保國內生產和市場的穩定;實施進口來源多元化,提高“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統籌能力,進一步拓展新的進口渠道,構建多元化的全球玉米供應體系,特別是發展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玉米生產潛力較大國家的經貿往來,有效利用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擇機從美國適度進口玉米。
同時,要立足保障國內玉米生產供應安全,加強政策調控與支持。穩定玉米優勢產區生產,保障國內玉米生產供給,進一步完善生產者補貼制度,提高農户種糧積極性,扶持玉米下游加工企業,降低企業由於生產性成本上升而造成的影響。
此外,要調整產業佈局,完善國內糧食流通體系。長期以來“北糧南運”格局使得玉米供應鏈存在諸多風險,統籌安排玉米生產、加工、儲存及運輸,促進“南豬北養”,在主產區適當發展玉米深加工項目,以達到原料就近加工轉化、減少流通風險;調整儲備佈局,在玉米需求量大的東南沿海地區增加糧食儲備,以防發生緊急情況時保障糧食供給能力;提高糧食流通效率,加強鐵路及水路等糧食運輸基礎設施建設,保障運輸快捷、便利、安全、有效。(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常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