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深圳,記者 覃澤俊)訊,東海證券的被收購傳聞,成了近兩天券業的熱點談資,傳聞中的收購方,正是央企五礦集團旗下的五礦證券。
在一些行業人士看來,東海證券遭遇央企強勢介入也許並不意外,常州市國資委或許難以控盤。也有不看好併購的行業人士認為,兩者股東背景不同或成為收購難點。
近期券業的併購傳聞並不少見。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傳出合併傳聞,雖遭兩家公司的公開否認,但業界對頭部券商合併,打造航母券商的預期卻不減。華創證券近期公告放棄對太平洋證券的收購,卻也同樣點燃着同業間的併購預期。
這同時也意味着,儘管從去年以來,監管從“航母券商”等政策上引導券商做大做強,鼓勵收購兼併,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券商現實的收併購之路依然困難重重。
東海證券VS五礦證券,誰勝出?
東海證券即將被收購的傳聞受到了券業人士的廣泛關注,由哪家券商來完成收購?市場上的眾説紛紜。根據目前市場上猜測的信息來看,五礦證券或是可能性最大的買家。
有華東地區的資深券業人士表示曾聽到過類似傳聞。該人士指出,五礦證券為央企背景,而東海證券是常州國資委控股的券商,股東背景而言五礦證券顯然更具實力。
而同屬華東地區的另一位行業人士則持不同看法。據該人士透露,常州市國資委對東海證券寄予厚望,後續或許將有更多動作。
從可能性上看,五礦證券要完成收購難度有多大?
從資產規模上看,五礦證券要完成此舉意味着“蛇吞象”。2019年報顯示,五礦證券總資產為213億元,而東海證券總資產高達373億元,總資產在業內排名分別為69和48位。但從資本金來看,五礦證券更有發力的機會。目前東海證券註冊資本僅為16.7億元,五礦證券註冊資本為72.9億元。
此外,五礦證券還獲得了來自股東的25億增資。5月29日晚間,五礦資本公告顯示,公司擬非公開發行優先股。本次發行的優先股數量為不超過8000萬股,發行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80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後的募集資金淨額擬用於對子公司五礦國際信託有限公司增資不超過55億元,對子公司五礦證券有限公司增資不超過25億元,募集資金不足部分由公司以自有資金或通過其他合規融資方式解決。
不過以經營業績來看,2019年兩家券商營業收入相近。五礦證券營收為13.77億元,東海證券稍高,為16.41億元。歸母淨利潤上五礦證券佔優,2019年為3.19億元,比東海證券0.49億元高出2.7億元。
具體看,五礦證券2019年營業收入為13.77億元,同比增加70.74%;利潤總額4.22億元,同比增長31.58%;淨利潤3.19億元,同比增長31.82%。
東海證券2019年實現營業收入16.42億元,同比增加10.01%;利潤總額為2.1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9.98%;實現歸母淨利潤4941.66萬元,同比下降37.2%。
分業務收入來看,五礦證券在五個業務中有3項高於東海證券。經紀業務是東海證券的強項,2019年收入5.02億元,五礦證券僅為0.64億元;投行業務收入相近,2019年五礦證券和東海證券分別為2.74億元和3.09億元;資管業務2019年五礦證券以1.41億元領先,東海證券僅為0.79億元。自營業務去年兩家相差僅為0.26億元,五礦證券略佔優勢;信用業務上五礦證券、東海證券去年收入分別為4.05億元和2.56億元,五礦證券勝出。
從公司管理層上看,兩家券商近期均有高管變動。
五礦證券去年12月迎來了新任董事長,五礦資本董秘、副總經理郭澤林同時擔任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幾乎同一時間,來自税務系統的錢俊文轉任東海證券董事長,今年1月,來自證監繫統的殷建華履新東海證券總裁。
分類評級上看,五礦證券2019年被評為BBB級,東海證券稍低,僅為BB級。
也有券業人士表示,五礦證券與東海證券的股東背景不同,央企收購地方國企的收購整合難度較大,其次,東海證券本身總資產規模比五礦證券更大,五礦證券本身不是上市券商,要通過非公開市場完成融資難度較大。
併購傳聞為何頻傳?
根據方正證券研究所統計,2010年以來,行業累計發生42件併購事件,交易規模突破700億元,單筆來看,交易規模屢創新高,如中金公司167億元收購中投證券;分類型來看,既有包括頭部券商整合中小券商拓展布局區域,如中信134.6億元收購廣州證券,也包括中小券商間的聯合以及“一參一控”要求下同一派系的整合,同時國內券商積極通過海外併購拓展海外業務,如中信收購里昂證券。
券業人士認為,併購消息頻傳與兩方面因素有關。
一方面,併購對券商的經營要素增加、戰略定位的提升幫助頗大。
分析人士認為,券商橫向併購能夠實現客户資源、營業網點的整合,提升機構業務經營效率,同時壯大資本金、在投資交易上輸出規模優勢。
另一方面,從政策引導來看,外資券商加速進入的同時,監管層有意打造頭部券商,而外延式併購是券業擴大規模的最優解。2019年11月29日,根據證監會網站發佈的“關於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第3353號提案答覆的函”,其中提到推動打造航母級券商,並開展六方面工作。
4月14日午後,“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合並”傳聞引爆券商板塊行情,中信建投盤中漲停,中信證券一度大漲6%。盤後,兩家券商迅速發出澄清公告,均表示“未獲悉二者合併傳聞相關信息”。
相比頭部券商之間互有“曖昧”的傳聞,中型券商收併購之路也並非一帆風順。
6月3日,華創陽安發佈公告稱,公司董事會同意華創證券終止收購太平洋證券股份事項。當華創證券宣佈收購太平洋證券之時,有市場猜測,相比此前大券商合併小券商的案例,兩家中小型券商“聯姻”,或許將成為未來不少規模中等、實力和業務輻射範圍有限的券商通過資產重組做大做強的模板。
方正證券非銀首席分析師左欣然在研究中曾指出,行業橫向與縱向的併購事件頻發,而青睞併購的原因有三:
一是經濟轉型中打造多層次資本市場,對券商規模提出更高需求,而併購重組能夠迅速幫助券商實現資金的擴充、能力的補足或加強、資源的擴充、人才的支持;
二是資本市場改革政策紅利頻現,外資持股比例放開,抓取市場改革紅利 應對海外競爭,需要券商有充足的資本金與創新能力;
三是併購整合是從同質化行業競爭中走出、在行業集中度提升過程中前進的必然要求,併購整合能夠改善行業資源配置效率,帶動整體ROE水平提升。
券商增資動作頻繁
今年2月再融資新規調整後,券業也加大了融資力度。
定增市場持續火爆,證券公司方面也在快速推進,而證券行業的重資本特徵,又讓更多券商加大補血,夯實資本實力。今年以來共9家券商的定增預案尚未實施,分別是海通證券、中信建投、第一創業、西部證券、中原證券、南京證券、國信證券、西南證券、浙商證券,擬募集資金達898億元。
四家券商定增超過百億,包括海通證券、國信證券、中信建投以及最新公佈預案的浙商證券,計劃募集資金分別不超過200億元、150億元、130億元和100億元。定增規模隨着新規的施行,規模持續擴大。
另一方面是股東投入,除了上述的五礦證券獲得股東增資外,還有兩家券商也因此受益。
5月18日,開源證券完成第七次增資擴股繳款驗資工作,獲得增資28億元。公司原股東陝煤集團和陝財投分別注資10億元,新晉股東陝電投首次入股出資8億元。此次增資開源的3家投資者都是陝西省國資企業,開源證券因此獲得省國資和財政體系雙重加持,公司淨資產規模突破100億元。
開源證券表示,此次增資擴股將進一步增強公司的資本實力、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為加速推動公司IPO進程增添新的強大動能。
同日,英大證券也收穫國網英大和英大信託合計增資的22.75億元。增資完成後,英大證券註冊資本變更為43.36億元。預計本次增資完成後,英大證券註冊資本將從27億元變更為43.36億元,增幅約60%。國網英大表示,本次增資將提升英大證券的資金實力,符合證券行業發展趨勢和監管導向。將督促英大證券推進新增資金投資項目的落地實施,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將之打造成為具有能源特色的金融科技證券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