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人神共奮 來源|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
悲觀者正確,樂觀者成功
1/4
超越投資圈的巴菲特
雖然巴菲特號稱“股神”,一年一次的股東會也成為全球投資者的“朝聖”,不過,巴菲特的思想早已超越投資本身,成為對公司價值的全面思考。
巴菲特作為價值投資的集大成者,他的理念被投資界總結成“長期持有,以複利戰勝市場”,但大部分人並沒有意識到這種理念的由來。
跟共同基金和對沖基金不同,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投資業績來源於所投資公司的財務利潤(2018年美國會計準則調整之前),而非股價的漲跌,這使得巴菲特能超越股價,對公司經營和戰略進行更本質的思考。
而巴菲特看待公司價值的角度,介於財務投資與戰略投資之間——比一般財務投資者更注重企業戰略而非股價增長,比一般戰略投資者更注重經營利潤而非與母公司的戰略協同。
一個不在意股價漲跌的人,反而從股市中獲得最多的利潤。
巴菲特沒有出過書,他在一年一度的股東會上的發言,是研究其思想的主要資料,所以,每一年的股東會都會超越投資圈,成為大眾話題——不炒股的人,同樣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
本文就從2020年的股東大會上巴菲特的發言中,列舉三個對非股民同樣有意義的話題。
2/4
糾正錯誤的勇氣
這次股東大會上的第一個焦點就是巴菲特在航空股上的投資失敗。
巴菲特於今年2月底在46美元處加倉了100萬股的達美航空,此前,巴菲特長期持有達美航空7000萬股,還有西南航空。
美股2月19日見頂後,到2月底已經下跌了15%,按正常的思維(即不考慮疫情的嚴重性),這裏確實有投資價值了。
然而,這次疫情無法納入正常的思維。事實上,大部分歐美髮達國家的投資者都低估了疫情的影響,又高估了本國的防控能力,巴菲特也不例外。當時,意大利的疫情已經大爆發了,美國本土也不斷傳過來養老院被感染的消息,巴菲特仍然買入了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航空公司的股票。
之後就是巴菲特“活久見”的段子——
3月8日,巴菲特:我活了89歲,只見過一次美股熔斷。
3月9日,巴菲特:我活了89歲,只見過兩次美股熔斷。
3月12日,巴菲特:我活了89歲,只見過三次美股熔斷。
3月16日,巴菲特:我活了89歲,只見過四次美股熔斷。
達美航空最低時,距離巴菲特的買入價又下跌了近60%。
不過,巴菲特的投資理念一直是“只看中公司的長期價值,不在乎短期股價波動”,他之前的很多經典投資案例也都是一兩年內先跌個30%,再一路慢慢上漲幾倍,充分體現了“複利”的魅力。
出於對股神的信任,大多數人相信,巴菲特的這次投資仍然只是以往模式的延續,巴菲特仍然會堅定持有,甚至越跌越買。
但到了4月4日,令人震驚的消息傳來,公開信息顯示巴菲特突然賣掉了1300萬股達美航空。當時有很多猜測,其中有一種看法認為,巴菲特要把持股比例降到10%以下,這樣就不用再公開信息了。這種解釋本質上還是體現了大家對巴菲特“不做短線交易”的信仰。
答案到了本次股東大會終於揭曉,巴菲特坦言已經賣掉了全部持有的航空股,也就是説,從4月初的第一筆減持之後,巴菲特一直在“賣賣賣”。
雖然近十幾年,巴菲特的業績有時比不上平均水平,但那只是投資風格的差異,但這一次,巴菲特確確實實是犯了一個錯誤。
股東會上,巴菲特解釋説,在他做出買入決定時,他考慮了當時航空股的紅利狀況,他認為這些航空公司的經營仍然良好,因此這是一個有投資價值的價格。但到了4月份,在政府警告大家不要旅行後,一切都變了。
巴菲特意識到,這次疫情對航空業的影響可能是長期的,很多人可能在未來兩三年內大量降低坐飛機出行的頻次,導致航空公司現有飛機數量過剩,而航空業的負債率又非常高,如果經營不能恢復到之前大部分的水平,很多公司甚至可能因此破產。
巴菲特解釋説,他不會因為一家公司的股價下跌了30%或40%就對它失去信任,但航空業的未來一下子變得模糊不清了,在看不清的時候,寧可先賣掉。
這真是巴菲特了不起的地方,成熟投資者的理念具有延續性,大部分人在發現自己有可能犯了錯,但並不確定是否真是一個錯誤之後,最典型的反應往往是“否認錯誤”,他們會想——
“這種情況以前也發生過,後來不都沒事了嗎……”
“要相信自己,現在就是考驗人的意志是否堅定的時候……”
在意識到自己真的有可能犯錯之後,另一個典型的反應是“拖延”。特別是公眾人物還會擔心,承認錯誤已經是對自己“一向正確”的形象的打擊。如果承認後,發現這並不是一個錯誤,那就又多了一條“意志不堅定”的公眾印象,更是“左右打臉”。
再加上投資的結果往往要很久以後才能顯現,大部分人選擇的都是堅持自己沒錯,所以很多公眾人物很容易把小錯拖成大錯,
這也足見巴菲特“自我打臉”的不容易。如果從維護公眾形象的角度,巴菲特完全可以慢慢地賣,拖上一兩年,等大家漸漸遺忘了再清倉。
巴菲特的“自我打臉”不是第一次了,之前他聲稱不會投資蘋果這種科技企業,但現在蘋果已經成了他的第一重倉股。
他也有過“左右打臉”的經歷,他之前説看不懂IBM這樣的科技企業,後來卻在IBM股價高企的時候“看懂了”,買入後虧損了幾年,最後發現還是看不懂,只好全部清倉,
敢於自我打臉,才是真正有自信的表現,公眾人物很容易自己給自己“加戲”,其實哪有那麼多人關注你的一舉一動。
對於我個人而言,巴菲特這次給我最大觸動是,他只是對航空業的前景有所懷疑,就一次性賣掉了全部持有很多年的股票。這一點,我確實做不到,我在不是特別確定時,通常會一部分一部分的賣,有時還希望等候一個相對高一點的價位再賣,也不會在大跌後賣出,但這種應對本質上還是對自己的錯誤心存僥倖。
巴菲特對航空公司股票的處理,體現了他謹慎的一面。但總體上而言,巴菲特仍然是一個非常樂觀的人,他在股東會上仍然一如繼往的看多美國經濟,認為現在是買股票的好時候。
這就是巴菲特股東會上第二個核心主題,他是如何把握“對未來的樂觀”與“對投資的謹慎”之間的平衡的呢?
這個問題對於不炒股的普通人,同樣有意義。
3/4
悲觀者正確,樂觀者成功
股東會上,一位加拿大的投資者問了一個很尖鋭的問題,大意是説:巴菲特先生,您自稱做空美國沒有好下場,還説現在是買股票的好時候,可您卻在4月份淨賣出,現在賬上還趴着4000億的現金,您不是在忽悠我們“為國接盤”吧?
對於這個具有典型散户思維的“陰謀論”問題,巴菲特是這麼解釋的:
他所謂的“現在是最好的買入時機”,前提是長期看好,而且要做好兩方面的準備:一是財務上的,因為短期內必須防止最壞的情況發生,二是心理上的,每一個人對損失的承受程度是不同的,買入時必須考慮這一點。
巴菲特將今年的危機與2008年的金融危機對比,認為2008年是火車偏離軌道,而今年是我們主動讓火車暫時停下來。
聽上去,巴菲特這次對危機的結果更樂觀;但實際應對上,巴菲特這次卻更謹慎。
2008年的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候,巴菲特已經開始大手筆買入,半年之後美股才見底;而這次,伯克希爾公司至今仍然保留了大量現金,仍然在防止最壞的事情發生。
原因在於,2008年的危機雖嚴重,但都是經典的危機,也有經典的答案;這次的危機毫無先例可參考,雖然仍然樂觀,但短期的不確定性也更強。
所以,2008年的危機中,巴菲特增持了公用事業公司和工業類公司(對比亞迪的投資就是那時候開始的),大量減倉消費公司和金融行業;而今年,巴菲特在減持航空業的同時,仍然保留了金融和消費公司。這正是對“火車偏離軌道”和“火車暫停”這兩類不同問題的積極應對——上次的問題是過度消費和過度舉債,這次的問題是生活習慣的改變。
所以樂觀的心態與謹慎的應對都是因時而異,因勢而異的。
巴菲特的這些解釋,很像我們很熟悉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長期策略和短期策略的平衡:
不光是投資,大部分事情上,都是“悲觀者經常正確,樂觀者最終成功”。
“悲觀者經常正確”,這在現實生活中很常見,當你想做一件不太常見的事情時,總是有好心人列舉一堆風險,勸你小心。事實上,越少有人做的事,成功率越低,所以悲觀者經常正確,但代價就是——純粹的悲觀者總是平平淡淡地過完這一生。
從傳播學的角度,對未來持悲觀態度的觀點,往往更能吸引眼球,更能給人“世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它們看似正確,但實際上,這些悲劇的論調往往對應着我們內心深處的“惰性”——不要跳槽、不要創業、不要投資,不要買房、不要結婚,不要離婚,不要二胎……,總之不要有任何改變,因為一切都有可能是錯的。
所以,“樂觀者最終成功”並不是説樂觀就能成功,而是指對未來必須持有長期樂觀的心態,你才願意積極應對短期波動。
4/4
找一個可以幹到老的工作
本次股東會創造了兩個第一,第一次使用在線直播,巴菲特第一次使用PPT。
後者大家可能覺得有點驚訝,但如果你考慮到巴菲特出生於1930年,已是90高齡,你恐怕會想到另一個問題:
一般人能活到這個年紀已經不容易了,還要進行這麼複雜的思考,用很簡潔的語言表達自己深邃的思想,而且思維敏捷,所有的問題都應答如流,不得不説是一個奇蹟。
幾年前,正是因為巴菲特和比他還要大6歲的投資夥伴芒格,我才開始思考一個嚴肅的問題:我是不是應該做一份可以幹到老的工作?
比起那些對年輕人更友好的職業,投資真是一個越老越香的職業。某私募網站對基金經理的年齡和業績回報做過相關性統計,結果顯示,60後經理基金,不管是五年平均業績,還是夏普指數(一個評價基金業績穩定性的指標),都明顯超過70、80和90後基金經理。
到老了還要工作,有些人可能覺得這樣的人生很可悲,但那是因為你沒有找到值得為之努力、又確實屬於“越老越香”的事業。
我遇到過很多自稱多少歲之後賺到多少錢就退休的人,要麼無法在退休之前賺到這麼多錢,要麼賺到這麼多錢卻不肯退休。我覺得最重要的原因,你必須熱愛自己正在做的事,並願意為之付出一生。
就像巴菲特説:“我有60年都是跳着踢踏舞去工作,因為我做我喜歡做的,我感覺很幸運。”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