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晚間,上交所網站披露中芯國際招股説明書,已受理科創板上市申請,中芯國際有望成為首家已在境外上市的紅籌回 A 企業。
作為國內最大的晶圓代工商,中芯國際可以算是科技行業中的明星股了,尤其是在大的國際背景下。
此前中芯國際發佈迴歸科創板時,虎嗅已經發表過一篇剖析這家公司的長文,這篇文章,我們主要翻一翻這份 200 多頁的招股書,看看其中有哪些值得關注的細節。
注:下文的報告期是指 2017、2018、2019 三個財年。
關於財務
此次中芯國際登陸科創板,擬發行不超過 16.86 億股(行使超額配售選擇權之前),佔發行後總股本不超過 25%,募集資金總額 200 億元。
200 億元,在科創板已經算很高了,已經超過此前中國通號的 105 億元,創下了科創板融資的新紀錄。
招股書披露,這 200 億元,40% 會用於12英寸芯片SN1項目,承載 SN1 項目的主體是中芯南方,成立於 2016 年 12 月,是中國大陸第一條 FinFET 工藝生產線,規劃月產能 3.5 萬片/,已建設月產能 6000 片。招股書提到,截至 2019 年 12 月 31 日,中芯南方仍處於開辦期,其運營的 12 英寸先進製程產線處於試生產階段。融來的錢,就是填補這個研發的窟窿的。
此次融資的 40% 用於補充流動資金,主要是為了改善公司資本結構,提高抗風險能力,中芯由於研發投入較大,短期內的償債壓力也不斷增大,需要公司需逐步優化負債結構,降低短期負債比重。
還有一些其他有意思的財務數據:
目前中芯國際並無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股權分散,任何單一股東持股比例均低於 30.00%,董事會現有 14 位董事,各股東提名的董事人數均低於董事總人數的二分之一。中芯提到,公司股權相對分散,使得公司未來有可能成為被收購對象,進而導致公司控制權發生變化,可能會給公司業務發展和經營管理等帶來一定影響。
中芯國際在境內共有 17 家控股的子公司,負責主營業務的有中芯上海 中芯北京 中芯天津、中芯深圳、中芯北方、中芯南方六家,其中 2019 年後面三家都是虧損的;海外控股的子公司有 20 家,大多數為持股平台和區域銷售。
中芯各個子公司中芯上海、中芯天津、中芯北京、中芯北方等都具備高新技術企業資格,享受高新技術企業 15%的企業所得税優惠税率,報告期內,税收優惠政策對公司各期的所得税減免額分別為 5.99 億萬元 及 6.55 億元及 6.74 億元。
2019 年末,中芯國際還有 26 億多的款項沒收回來,報告期各期,公司應收賬款週轉率分別為 7.16、8.25 及 7.05。
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及核心技術人員的薪酬情況,可以看到,2019 年高管們的薪酬總計、佔當期利潤總額的比例都有明顯的下滑,這也很好理解,2019 年中芯國際開始加碼新制程研發,加大投入後就需要砍掉一些支出。不過到了核心管理層這個位置,收入就是和公司前景息息相關了,少掙工資押未來,長遠來看肯定是更科學的。
關於技術與研發
招股書顯示,中芯國際 93% 以上的收入來自於晶圓代工,代工技術如何,依然是衡量中芯業務水平的核心指標,而衡量代工水平的,自然就是鍵技術節點的量產能力了。
就這一點,中芯國際在招股書中還是比較誠懇的,明確提到“在先進工藝線寬這一關鍵指標上,中國大陸 企業在生產設備和技術人才等方面與業界龍頭企業還存在一定差距”,同時高端專業技術人才不足、資金實力不足。
具體來説,中芯國際在 2015 年推出 28nm,行業老大台積電則是 2011 年;中芯國際 2019 年試產 14nm,台積電 2016 年上線 10nm……總之,和台積電比至少還有三五年的差距。
好消息是,從這張表裏你也能看出,具備 14nm 及以下能力的廠商還真不多,格羅方德和聯華電子已經停止繼續投入了。
製程收入來源方面,先進製程(14及28nm)仍不是營收主力,一年只有 8 億左右的收入;收入最高的製程是 150 和 180 nm,也是相對成熟的工藝。
不過在國內,中芯是技術最先進、覆蓋技術節點最廣的晶圓代工企業之一,除了晶圓代工以外,還有中國大陸最先進的 24 納米 NAND、40 納米高性能圖像傳感器等工藝。
在研發投入上,中芯國際比較下本,報告期內,中芯國際的研發投入比例穩步提升,分別為 35.8億元、44.7 億元及 47.4 億元,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分 別為 16.72%、19.42%及 21.55%,在主流的晶圓代工商中,中芯的研發投入比例也是最高的,而且比例領先很多。
中芯的研發投入基本上穩居第二,和台積電比還是差距比較大,畢竟營收差距在那裏擺着。
不過提高研發投入,就帶來了毛利率下降的問題,報告期各期,公司綜合毛利率分別為 24.76%、23.02%及 20.83%。
中芯的研發費用主要包括折舊費用、研究測試費用、職工薪酬費用等,其中折舊費用佔大頭,2019 年折舊費用超過了 14 億,主要是因為先進製程的投入需要購置部分單價較高的機器設備,使得折舊費用逐年增加;研究測試費用 2019 年也超過了 13 億,其中絕大多數是試片費(也就是流片的過程)。
研發人員方面,截至 2019 年 12 月 31 日,中芯國際共有員工 15795 人,其中研發人員 2530 名 ,佔公司人數的 16%,公司內碩士及博士人員佔比為 20.52%。
招股書也披露了中芯國際目前在研項目的情況,主要在研項目有 12 個,包括先進和成熟工藝製程、特色工藝製程的現有項目升級工作和新產品研發項目。其中值得關注的就是“N 1 工藝技術研發”,也就是下一代製程工藝,這個項目參與研發人員數量為 300 人,目前已經進入客户導入階段。
除了製程以外,中芯也提到產能是必須着手解決的問題:
報告期各期,公司的年產能(約當 8 英寸)分別為 5289113 片、5393219 片及 5482475 片,尚需進一步提升產能,以抓住市場關鍵機遇。
關於貿易摩擦與華為
對於眼下的風險以及不確定性,中芯國際也在招股書中進行了詳細的披露。
研發投入高、市場不確定、技術面臨競爭等等都是老生常談,這也是所有上游科技公司都要面對的,我們重點關注一下貿易摩擦,以及美國禁令的影響。
在風險一欄,中芯國際列出了美國出口管制政策調整的風險、美國出口管制政策調整的風險、原材料和設備供應的風險等多項和美國或多或少存在關聯的風險,美國也是整份財報中除了中國以外出現頻率最高的公司。
好消息是,營收層面中芯國際對於美國的依賴在降低。報告期內,其中來自美國的主營業務收入佔比分別為 40.01%、31.61%及 26.36%,逐年降低。
壞消息是,中芯國際的上游依然依賴美國的技術與設備,這使得它也會收到美國的鉗制。
提到中芯國際,不得不提的一家公司就是華為。對於與華為合作關係的前景,中芯國際招股書中,其實已經有了暗示。
招股書中,中芯國際提到:
中芯國際表示,目前,經濟全球化遭遇波折,多邊主義受到衝擊,國際金融市場震盪,特別是中美經貿摩擦給一些企業的生產經營、市場預期帶來不利影響。公司堅持國際化運營,自覺遵守生產經營活動所涉及相關國家和地區的法律、法規,自成立以來合規運營,依法開展生產經營活動。
2019年5月,美國商務部將若干中國公司列入“實體名單”;2020年5月,美國商務部修訂直接產品規則(Foreign-Produced Direct Product Rule),據此修訂後的規則,若干自美國進口的半導體設備與技術,在獲得美國商務部行政許可之前,可能無法用於為若干客户的產品進行生產製造。
第一段的意思是“我必須得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第二段的意思是“這些法律法規可能會讓我沒法跟某些廠商合作”。説得比較隱晦,但意思也很明白了,由於美國在半導體行業的強勢地位(專利、設備、市場多方面),他制定出來的規則即便是“惡法”,行業內的公司也沒辦法。
不過,中芯也留了餘地,寫道:“上述修訂的規則中,仍然有許多不確定的法律概念,其具體影響的程度,目前尚未能準確評估。”
貿易摩擦顯然會對中芯國際造成相當明顯的影響。中芯國際總結為:“未來,如果相關國家與中國的貿易摩擦持續升級,限制進出口或提高關税, 公司可能面臨設備、原材料短缺和客户流失等風險,進而導致公司生產受限、訂單減少、成本增加,對公司的業務和經營產生不利影響 ”。
另外,中芯國際提及了客户集中度較高的風險,來源於前五大客户的收入佔當期營業收入總額的比例分別為 50.45%、45.22%及 43.21%,招股書中中芯承認,集中度在報告期內有所下降,但仍處於較高水平,如果未來主要客户的生產經營發生重大問題,將對公司的業績穩定性和持續盈利能力產生不利影響。
華為,自然是中芯國際重要的客户之一了,無論貿易摩擦最終如何收場,中芯與華為,這倆家公司的命運都將休慼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