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隔13年重啓特別國債 萬億元資金怎麼用?

中新社北京5月23日電 題:中國時隔13年重啓特別國債 萬億元資金怎麼用?

中新社記者 王恩博 林春茵

22日披露的政府工作報告顯示,中國將發行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抗疫特別國債。在中國時隔13年重啓特別國債的同時,隨之而來的幾大疑問也逐漸清晰。

是否夠用?

3月27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發行特別國債,作為今年一攬子宏觀政策措施的具體舉措之一。此後,各方對其資金規模的猜測就層出不窮。

1萬億元到底夠不夠用?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成員、國務院研究室黨組成員孫國君回應説,市場對特別國債規模的有些預期要更高一些,但廣義財政政策涵蓋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等四大預算,在這些盤子裏有通盤考慮。就抗疫特別國債而言,1萬億元的規模是合適的。

他指出,今年中國同時還將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75萬億元,比去年增加1.6萬億元,這些債之間要配合使用,同時還有預算內投資。“我們不能簡單地看一項來確定財政政策力度,一定要通盤地看今年報告提出的財政政策,包括金融政策的配合,包括財政政策執行方式。”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此前曾提出特別國債資金規模可達5萬億元。但他亦指出,在發行特別國債的同時,中國新增地方專項債也擴大了規模。若把二者放到一個盤子裏,則與此前預期並未出現太大落差。

投向哪裏?

對於抗疫特別國債的資金用途,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將與財政赤字內增加的1萬億元結合,主要用於保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包括支持減税降費、減租降息、擴大消費和投資等。

全國人大代表、廈門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教授潘越指出,根據有關規定,特殊債券強調專款專用且不計入財政赤字。因此可以推測,本次發行的特別國債將主要用於增加政府投資,以“六保”、“六穩”為着力點提高政府投資收益,同時撬動社會資本跟進。

在她看來,有關資金投向以下三個方面可有效紓困企業、刺激經濟:一是加大“新基建”投資,以此為經濟迭代提供基石與保障,拉動社會總體建設需求;二是加強民生建設,通過職業技能培訓等方式促進居民穩定就業,以改善民生為導向激活居民消費需求;三是大力支持企業自主創新與轉型升級,繼續推動產業鏈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委員李稻葵則強調特別國債資金在使用上要“四兩撥千斤”。他認為,應將相關資金用於注資一些需要補充資本金的金融機構,尤其城商行、農商行等,也包括國有大行,適度提高其資本充足率。唯有如此,才能讓銀行更有能力給企業貸款、支持實體經濟。

怎樣用好?

作為特殊時期的特殊舉措,政府工作報告明確,特別國債和財政赤字的2萬億元資金將全部轉給地方,建立特殊轉移支付機制,資金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企利民。

談及此舉有何考慮,潘越分析説,疫情給市縣財政帶來的收入性衝擊是最大的。據他了解,不少地方市縣財政收入降幅已達到50%,因此怎樣保證地方基本財政能力,從而使其能更好落實中央財政部屬,為“六保”發力,是一個重要前提。

她進一步表示,因此,這是對於當前地方財政面臨收入性衝擊,且根據不同地方所受影響的差異性,作出的一種具有高度針對性的政策安排。

“中央將資金直接下到市縣基層,能夠提高財政政策傳導機制效率,不用層層下撥”,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坦言,當前中國無論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在傳導機制上都有一些問題需要改進。此次特別國債發行減少了中間經過省的環節,能夠以最快速度用於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效率將大大提高。(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07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時隔13年重啓特別國債 萬億元資金怎麼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