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行數字貨幣DCEP真的來了
外匯天眼APP訊 : 中國央行數字貨幣(DCEP)真的要來了。
8月14日,商務部印發《全面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總體方案》,明確表示,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及中西部具備條件的試點地區開展數字人民幣試點。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次,DCEP的試點範圍不再侷限於深圳、蘇州、雄安新區等地,而是擴大到了北京、天津、上海、海南、大連等28個省市區域。
8月20日,深圳率先有序展開數字人民幣內部測試工作。
前兩年,央行數字貨幣還是紙上談兵,如今它正在變成現實。尤其是進入今年後,我們可以明顯發現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發進度大大加快了。
這是人類貨幣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嘗試。在國內,DCEP有望掀起金融新基建的建設熱潮;在國際上,DCEP可能成為跨境支付的新方案。
什麼是央行數字貨幣?
央行數字貨幣,更多人喜歡稱作數字人民幣呢?那麼什麼是數字人民幣呢?數字人民幣是中國人民銀行尚未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即“數字貨幣電子支付”,是有國家信用背書、有法償能力的法定貨幣。
從使用場景上看,央行數字貨幣不計付利息,可用於小額、零售、高頻的業務場景,相比於紙幣沒有任何差別。
它的主要優點在於避免紙鈔和硬幣印製發行成本高的缺點、攜帶不便缺點,偽造缺點,洗錢缺點等,滿足人們一些正常的匿名支付需求,如小額支付等。
現在支付寶、微信支付等已經成為一種公共產品或服務,一旦出現服務中斷等極端情況,會對社會經濟活動和羣眾生活產生非常大的影響。數字人民幣就不會存在這樣的風險,即使沒有網也能轉賬。
很明顯,央行數字貨幣將具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國家信用背書,具有無限法償性與強制性。二是幣值穩定,適用於各類經濟交易活動。
信用是成為貨幣的基本前提,也是區別於虛擬貨幣的顯著特徵。貨幣最重要的本質是價值尺度,難以保持幣值基本穩定就難以發揮價值尺度的作用。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價格幅度波動較大,如果將比特幣作為交易媒介,這種幣值的巨幅波動給使用者帶來巨大風險。
從運營和技術層面看,我國央行數字貨幣的主要特徵是:
第一,雙層運營。即央行先把數字貨幣兑換給銀行或者其他運營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兑換給公眾,而不是由央行直接向公眾發行。
第二,現金(M0)替代。數字貨幣主要用於小額、零售場景,替代一部分流通中的現金,因此也沒有利息。
第三,可控匿名。數字貨幣在公眾與商業銀行之間是匿名的,但央行可以追蹤數字貨幣的流向,較好地平衡了保護隱私和防範風險的雙重需要。
當然,上述特徵是基於已經公開的相關信息及研究報告進行分析判斷。由於央行數字貨幣還在測試之中,最終情況還可能有所變化。
近年來,數字經濟已經成為全球經濟重要驅動力和新的增長點。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新基建”,數字貨幣自然而然地受到高度關注。各主要國家和地區央行及貨幣當局紛紛對數字貨幣開展研究,希望通過發行數字貨幣,滿足數字經濟發展對貨幣和支付體系的更高要求。
央行數字貨幣DCEP的研發已有5年之久,目前據有關相關的報道,我們可以知道DCEP支持“雙離線支付”,即收付款雙方都不需要連網,就能像付現金一樣完成付款;DCEP數字錢包存在分級、限額的設計等特性,這是與我們現在使用的微信支付寶等這些流行的電子支付不一樣的。但DCEP在用户體驗上可能與現有的網銀、支付寶、微信差異不大。
可以預見的是,央行數字貨幣上線後,從銀聯、網聯,到商業銀行,再到微信、支付寶,大家都會跟進。特別是商業銀行及普通商户的跟進,將催生出設備升級改造等需求,並帶動一大批產業發展。
央行數字貨幣將成為中國“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撬動更為廣闊的市場。
央行為什麼要推數字貨幣?
中國一直在推動數字人民幣的發行計劃,目的是成為全球首個發行數字主權貨幣的國家。
我國央行選擇推出數字貨幣具有重要的突破性意義,可以説,央行選擇推出數字貨幣不僅是順應貨幣演進規律的必然選擇,也是保護人民幣主權地位的重要舉措。
具體來看:順應數字經濟時代的發展浪潮。由於紙幣的發行、運輸、存儲等各個過程均耗費人力和物力,而隨着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貨幣無紙化可以節省貨幣的發行和流通成本,給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帶來便利。
央行數字貨幣實現賬户松耦合,即央行數字貨幣可以脱離傳統銀行賬户實現價值轉移,使交易環節對賬户的依賴程度大幅降低。所以對用户和企業來説,如果只是日常使用央行數字貨幣進行小額支付,完全無需跑到商業銀行或者商業機構去,只要下載一個央行數字錢包App,完成註冊就能使用央行數字貨幣進行轉賬。除了將數字錢包裏央行數字貨幣取出或者向數字錢包裏充值之外,用户與用户之間的相互轉賬無需綁定賬户。
但為了避免出現擠兑,央行數字貨幣會像現金一樣,設置一定的摩擦。也就是説,商業銀行會在兑換數字貨幣方面設置一定門檻,小額兑換可以直接通過數字錢包進行,但大額的可能就需要提前與銀行預約。
同樣,出於反洗錢考慮,對於存儲央行數字貨幣的錢包會進行分級KYC和相應限額。如果用户僅通過手機號碼註冊數字錢包,照樣可以使用,但可能只能滿足日常小額支付需求;但如果進一步上傳身份證或銀行卡等信息,將獲得更高級別的錢包額度。
重要的是,數字貨幣象徵未來金融科技的主要交易代幣,無可避免地成為了中美角力的第三輪戰場。
美元從二次大戰以來,就成為國際間最重要的交易貨幣。根據IMF2019年統計,美元佔全球主要儲備貨幣交易比重60%,歐元21%,而人民幣僅2%。
然而,隨着各國研擬發行自己的數字貨幣,當未來國際間的交易能跳過美元,擁有更快速便利的結算方式,美元的霸權地位將可能被撼動。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認為,未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金融競爭,或將發生在數字金融領域,而數字貨幣也許就是這場新競爭的終極戰場。那麼,掌握了全球性的數字貨幣,就能很大程度上擁有全球支付與貨幣體系的影響力。
各國央行紛紛提速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發布研究報告稱,目前已有諸多國家在“央行數字貨幣”研發上取得實質性進展或有意發行“央行數字貨幣”,包括法國、瑞典、沙特、泰國、土耳其、巴哈馬、巴巴多斯、烏拉圭等。據媒 體報道,日前美聯儲相關 人士表示,正在研究“數字貨幣對支付生態系統、貨幣政策、金融穩定、銀行與融資和消費者保護的影響”。
多個主要經濟體已在央行層面研究推出數字貨幣的可能性。
日前,世界上首枚基於區塊鏈技術生產的數字收藏幣LBcoin在立陶宛誕生。由一套六個隨機選擇的數字令牌組成,可兑換成物理收藏幣。
2020年年初,柬埔寨央行宣佈將在第一季度推出一種基於區塊鏈的國家數字貨幣Bakong,其行長Chea Serey在7月27日的採訪中表示,Bakong已於本月開始試運行,預計將在本季度(大概是在9月30日第三季度結束之前)開始正式運行。據悉,該項目已經得到了11家國內銀行的支持。
泰國中央銀行也在今年進入數字泰銖開發的第三階段,即逐漸部署央行數字貨幣,並開始使用數字貨幣與一些大型企業進行金融交易,也正在考慮將數字泰銖的使用範圍擴大到普通公眾,以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
今年5月14日,法國央行宣佈完成基於區塊鏈的數字歐元首次測試。目前,該數字貨幣僅面向在銀行而非普通市民,在測試中,法國央行使用內部開發的區塊鏈技術來創建代表歐元的數字證券。首批參與測試的銀行有法國興業銀行,法國央行將繼續在銀行進行更多實驗,包括探索在銀行間發送數字貨幣。
日本央行7月在結算機構局內新設立了“數字貨幣組”,將重點研究中央銀行發行的數字貨幣,探尋如何構建數字社會的最佳結算系統。
今年3月,英格蘭銀行發佈了有關數字貨幣的討論報告——《中央銀行數字貨幣的機遇、挑戰與設計》,報告稱,“如果英國要引入CBDC,它將以英鎊計價。但英國央行尚未決定是否引入CBDC,並打算廣泛考慮這樣做的好處、風險和實用性。”英國央行行長貝利7月也表示,“正在研究是否應該創建英格蘭銀行數字貨幣”。
另據外電報道,七國集團(G7)基本決定將就發行央行數字貨幣展開合作,擬於8月底到9月上旬在美國舉行的G7峯會上進行討論。
然而,據俄羅斯衞星通訊社8月22日消息,加密貨幣諮詢平台The Block發佈的研究報告指出,世界大部分國家的央行難以在五年內發行國家數字貨幣,但目前中國央行的數字貨幣已走在前列。
分析家研究了瑞典e-克朗、烏拉圭e-比索、烏克蘭e-格里夫納、巴哈馬的沙錢項目(Project Sand Dollar)、數字東加勒比元、中國數字貨幣電子支付系統等最令人矚目的加密貨幣倡議。
分析家指出,雖然全球範圍內有可能在五年內全面實施項目併發行數字貨幣的央行屈指可數,還是有中國人民銀行等個別央行走在了前面。
報告指出,中國的數字貨幣電子支付系統(DCEP)可以為擴大人民幣的全球影響力提供必要條件。
不管怎樣,各國央行都在加速央行數字貨幣的推出,顯然中國已經領跑,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