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國內消費需求的強勢復甦,中國進口商購買美國商品的規模也有所增長,不過仍然遠低於美國所期盼的目標。據外媒6月30日最新報道,截至今年5月底,中國買家總計購買了約323億美元(約2283億元人民幣)的美國商品,僅佔美國期盼的1700億美元採購目標的19%。通俗來講,中國進口商的採購規模遠低於美國所期望的水平。
報道指出,雙方目前能源產品的貿易只佔1700億美元目標的3%左右,但5月份這一領域的貿易已大幅攀升;其次,中國進口商5月進口的美國肉類產品的數量也高於前2個月,基本抵消了大豆進口速度的放緩;另外,美國5月產成品、飛機訂單和交付量也較上個月增長了10倍以上,集成電路對華出口規模則再度超過10億美元。
儘管對華出口趨勢正在逐漸變好,但美國分析師指出,當前低廉的能源價格和旅行限制使得1700億美元目標基本上無法實現,而往後雙方貿易額增長的推動力可能在於大豆、肉類產品以及工業、電子和其他產成品等領域的合作。
不過,從目前中國買家購買的323億美元商品的情況來看,這意味着要實現1700億美元目標,年內剩餘時間中企需要購買大約138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
但從另一方面來説,美國商品出口的“阻力”當前已經開始顯現。比如,中國進口商目前已開始要求海外供應商保證其運送的食品不遭受新冠病毒污染,同時需附上相關的“無病毒”聲明,但這卻使得一些美國供貨商放棄了與中國買家的交易。
美國農產品種植者組織指出,美國出口商擔心中國買家可能會拒收在運輸過程中出現問題的貨物,使其蒙受損失,因而才選擇放棄與中國買家的交易。此外,出於保障進口食品安全考慮,我國自6月以來也已暫停受理來自英國、愛爾蘭、德國、美國和巴西等5國肉製品企業的進口申報。
也就是説,農產品作為雙方貿易增長的“關鍵”,但由於阻力已逐漸顯現,這一增長趨勢恐怕也將被進一步按下“暫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