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港交所vs網易:誰更需要誰?

由 睢風娥 發佈於 財經

港交所當下面對着野心與現實之間的落差,要實現成為亞太區最大的上市交易所集團的目標,必須要藉助網易等優質中概股的力量。

從網易現階段面臨的資本環境與自身業務、財務狀況來看,網易並沒有急迫的二次上市的理由,更多是順應大勢而為。

通過網易的二次上市,港交所與網易各取所需,但相較之下,港交所的需求更為迫切。

中概股二次上市已從暗湧走向明潮。

6月11日,網易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上市,成為2020年迄今為止港交所規模最大的新股發行。在招股階段,港股市場展現出充分熱情,網易最終錄得認購360.53倍。上市當天,網易高開8.33%,收盤價報130港元,總市值約4500億港元。

5月初,港交所宣佈李小加即將卸任,任期最晚持續至2021年10月底。在最後的一年多時間裏,李小加急於推更多中概股回港上市,背後原因在於, 在港交所不確定的未來中,優質中概股是必須要握緊的底牌。

6月11日,網易正式在港上市

少有人注意到的是,在傳出網易即將登陸港股的近一月內,港交所股價已經上漲17%。

箇中邏輯不難理解。港交所也是一家上市公司,同樣遵循着商業市場的邏輯,以業務增長與盈利為主要目標,而網易上市就是其今年最突出的業績之一。

形象地看,交易所類似於一個超市,上市公司的股票就是超市中的商品,好的商品會為交易所吸引更多的客流,提升交易所的價值。而上市企業則需要通過“超市”獲得面向消費者的機會。

因此,交易所與上市企業之間,一直是互利互惠的合作關係。從二次上市這項“合作”中,港交所與網易也各有所謀、各有所得。

在全球資本市場結構化變化的大趨勢下,網易選擇二次上市更多是順勢而為,而從港交所的角度來看,其更迫切需要網易迴歸。

為什麼説港交所更迫切?

港交所面對的緊迫形勢,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長期以來,香港經濟與房地產業深度捆綁,港交所結構僵化,嚴重依賴傳統產業。根據海通證券2017年數據,港股以機構投資者為主,持有市值佔比 45.9%,個人投資者僅佔7.6%,且機構投資者持倉較為集中, 持股市值最大的前三個行業分別為金融業、能源業、工業。

在港股備受冷落的科技股,在美股卻炙手可熱。同一時期,美股公募基金持股市值最大的行業就是信息技術。

2018年,港交所推行改革,允許同股不同權的公司赴港上市。鬆綁後,港交所一時熱鬧無比,高峯時一天有八家公司同時敲鑼。然而,不少蜂擁而至的新經濟企業,最終都陷入了“上市即巔峯”的窘境。當年港股市場有75%的新股破發,其中不少股票股價持續走低。

市場改革並非一蹴而就。要培養港股新經濟圈層與專業投資者,提高非頭部的新經濟企業認知度,甚至更進一步打破“港股不懂科技股”的刻板印象, 港交所迫切需要引入具有更高市場認知度,且有能力創造價值的優質公司。

此次網易上市公開認購倍數達到360.5倍,超過阿里巴巴上市時超40倍的公開認購倍數,新經濟企業愈發受到港股投資者青睞,對港股市場的價值日益凸顯。

去年,港交所曾高調向倫敦交易所發出收購要約,李小加把這次收購稱作是一千載難逢的“倫港世紀聯姻”。卻沒想到,港交所信心滿滿的收購被拒絕,倫敦交易所直言, 並不認為港交所能帶來亞洲最佳的定位以及中國最好的交易平台,更看重目前跟上交所的互利夥伴關係。

收購倫敦交易所失敗後,港交所意圖通過收購來提高交易所國際地位的計劃受阻。

作為主導了港交所變革的領導者,李小加任期將滿,也增加了港交所未來的不確定性。

2019年,港交所給自己設立的目標是成為亞太區最大的上市交易所集團,但它正面臨野心與現實之間的落差。為了實現目標,港交所不得不盡量增加手中的底牌。因此,某種意義上,港交所是急切需要優質新經濟公司迴歸。

網易等在美股市場中市值排名處於第一梯隊的優質中概股迴歸,將會在 刺激市場活躍度、提振市場士氣以及提升港交所在金融世界中的地位等方面,有着明顯的積極作用。

這裏的積極作用不止於表層的股票流動層面,更深層的意義還在於,其能深入到新經濟相關圈層、文化、投資者的建設。

港股從2018年開始擁抱新經濟,時間不過兩年, 隨着網易拉開2020年中概股迴流,更多已得到認可的優質中概股登陸,將加速教育港股市場,培養更適合新經濟企業發展的市場土壤。

港交所總裁李小加

隨着土壤成熟,新經濟公司們將會重新評估不同上市地的價值。

對已上市的中概股而言,二次迴歸浪潮可能會越衝越高。網易的頭部示範效應下,符合二次上市資質的中概股們多少會有些意動。根據港交所二次上市規定,在美上市的中概股還有約21家符合條件。這些潛在迴歸對象的總市值是一個相對龐大的數字,將會保證未來近幾年間,港交所在全球交易所IPO募資冠軍競爭中的優勢。

長遠來看,隨着全球資本市場的架構化變化,港交所以及上交所、深交所等母國資本市場會成為中國獨角獸們上市的優先選擇。

要更快的把趨勢變為現實,港交所需要加速在市場樹立標杆,這也是為何網易等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意義重大的原因所在。

二次上市,網易的底牌與籌碼?

相較港交所,網易其實是相對從容的。

此前,外界對網易選擇二次上市的理由有諸多揣測。大多數人將其與此前的瑞幸事件相聯繫,認為網易等中概股是因在美面臨信任及監管危機而被迫迴歸。又因為中概股在美國資本市場長期被低估,港交所被普遍認為是網易的避風港。也有人從上市的融資意義出發,猜測網易選擇二次上市,實則是出於融資需求。

但回到網易的業務及財務基本面,結合資本市場的反饋,可以看出上述猜測與真實情況並不一致。

作為最早登陸納斯達克的中國互聯網企業之一,網易上市20年在資本市場的表現,體現出了較強的抗週期能力,以及對股東的長期價值。

總體來看,網易美股上市20年的股價漲幅超過90倍,年回報率達25.8%,算入派發股息的持股整體年化回報高達26.2%。同期20年內,各大股市指數年化回報率均不足5%。

網易也是為數不多按季度分紅的中概股。從2014年開始,網易開始發放季度股利,發放金額約為公司每財務季度預計税後淨利潤的25%。自2019年第二季度起,網易將季度股利調整為每財務季度税後淨利潤的20%-30%左右。值得注意是,網易掛牌當日恰好是公司的除息日,若投資者認購成功,並持股至6月12日收市,每股普通股可獲派約0.36港元。

資本市場對網易頗為買帳。目前,在美上市中概股中,網易市值排名第四,僅次於阿里巴巴、拼多多、京東。二次上市成功後,網易將成為少有的母公司及子業務在紐交所、納斯達克、港交所同時掛牌的互聯網企業。近一年時間中,網易的股價上漲幅度也超過了50%。

網易近一年股價表現

華盛證券認為,網易的經營策略非常穩健,雲音樂和有道也有望成為中長期增長點。去年,網易有道在紐交所上市,成為網易旗下第一家獨立上市的子公司,截至6月10日收盤,有道較上市發行價也有超過50%的上漲。網易雲音樂也在去年完成了新一輪融資,融資額達到7億美元,由阿里巴巴領投。

從公司財務狀況看,2019全年,網易實現的淨利潤有214億元人民幣,同比大漲了230%,截至3月31日賬面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定期存款和短期投資共754.8億元人民幣。數據表明,網易的盈利能力穩健且現金流充沛, 融資需求算不上迫切。

既然網易沒有迫切的迴歸需求,那又為什麼在這個節點選擇二次上市呢?

從地緣看,對中國企業來説,香港有着天然的區位優勢。相比美國,香港與大多數中國企業的業務所在地更加貼近。網易除國內業務外,在日本、印度、東南亞也都發展迅速,港股上市有利於拉近與當地投資人的聯繫。

另一方面,全球資本市場正發生結構性變革。

港股、A股的一系列改革,讓企業在這兩個市場上市的技術難度更低;同時,瑞幸造假事件將在美股市場產生更長期的影響,使美國市場重新評估對中概股的監管標準。 諸多因素共同引向一個未來趨勢,即交易所本身的差距越來越小。

在這種大趨勢下,港股市場將在中國企業資本化歷程中擁有更大的影響力,網易選擇回港二次上市,是順應時代潮流的未雨綢繆之舉。

港交所二次上市也能夠分散長期風險。網易、京東披露的二次上市聆訊後資料集中,都提到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可能帶來納斯達克摘牌風險。但實際上,在中概股自身沒有違規行為的情況下,因該法案從納斯達克摘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從長期看,二次上市讓中概股在未來可能面臨美股市場不可控變化時,多了一條退路。

同時,網易若在未來被納入港股通,價值將獲得進一步重估。

有網易等優質中概股的示範在前,可以預見還將有更多中概股迴流。無論對於想要接近母市場的中概股,還是想要優化產業結構的港交所而言,都是一個喜聞樂見的故事。

上交所、港交所、深交所組成的母國資本市場組合影響力會愈發增強,對於希冀打造亞太區最大上市交易所集團的港交所而言,網易等中概股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加速器與不可或缺的助力。

這場資本遊戲中,網易與港交所都是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