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完善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的文化經濟政策”。這從制度高度對文化發展做出了深刻闡述和總體部署,為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了根本遵循。
40多年的改革開放及其漸進式的制度變遷,創造了中國現代文化市場的繁榮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文化產業發展最直觀的矛盾是有效供給不足與無效供給過剩並存,而深層次的原因是文化資源、人才、技術等要素調控的失靈,其根源在於市場環境、資源配置規則、市場參與機制以及服務體系等制度的投放缺位或失效。改革開放的發展實踐證明,制度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根本上還要依賴於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質量文化產業制度供給體系。通過制度創新破解文化產業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和結構性矛盾,是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推進國家文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滿足人民羣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
“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就要建立健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創作生產體制機制。首先,要通過制度創新統籌發展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文化事業具有公益性、公共性,文化產業則具有經營性、市場性,兩者既有明顯的不同,又存在緊密聯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既要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又要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對於文化事業,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財政資金應主要投向非營利性文化藝術行業和確保文化市場正常運轉的行政支出方面,積極完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優化城鄉文化資源配置,深入推進文化精準扶貧,推動基層文化惠民工程擴大覆蓋面、增強實效性;對於文化產業,政府要積極消除阻礙文化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的制度制約,減少對營利性文化產業的干預,主要依靠市場機制配置資源,通過制度創新降低交易成本,通過市場將優秀的文化產品、文化服務、文化價值更廣泛地傳播到民眾中。其次,要通過制度創新處理好文化產業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係。發展文化產業必須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始終把社會效益置於優先位置。要推進文化市場誠信建設,強化文化企業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奉獻意識,完善文化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制度,健全引導新型文化業態健康發展機制。完善倡導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工作機制,逐步完善形成讓更多優秀的、健康的文化產品不斷湧現的良性機制。
要“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完善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的文化經濟政策”,意味着文化產業將從粗放的發展模式向高層次精細化的高質量發展模式轉換,而制度創新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因素。
一是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完善有利於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要加強政府頂層設計,結合自下而上的誘致性制度變遷,從全局高度設計一套完整的制度,包括產業規劃、管理制度、法律制度、政策體系等,尊重市場主體自主選擇權利,鼓勵和保護市場主體的制度創新熱情。要加快創新驅動、人才成長、產業融合的機制建設,推動文化產業提質增效、優化升級。文化產業必須堅持內容為王,以創新為第一發展理念,營造鼓勵創作的宏觀環境,培育新興文化產業和文化業態,大力發展自主知識產權,增強文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提升文化產品附加值,優化文化產業結構。同時,完善推動“文化+”體制機制,加快文化與旅遊、科技等領域的融合,加大資源挖掘、要素整合、產業耦合力度,在各種業態之間架起橋樑,實現文化產業由初級階段的表層融合向高級階段的深層融合。
二是要健全文化市場體系,完善讓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體制機制。首先,要深化文化要素市場改革,通過放寬文化市場的准入門檻、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等,以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關鍵手段,加速推動人力資本、金融資本、知識產權等核心文化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充分融合,優化文化資源要素跨區域、跨產業、跨行業、跨企業間的市場流動,提高文化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其次,要增強文化市場主體競爭力,堅持市場主體平等地位。推動已轉制的國有文化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政府從“管資本、管人、管事”轉變為以“管資本”為主。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廢除對非公有制經濟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消除各種隱性壁壘,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和有效的市場機制。再次,要加強文化市場支撐體系建設。堅持培育發展和管理監督並重,加強各類文化行業協會等行業組織建設,健全行業規範,完善行業管理,更好地履行協調、監督、服務、維權等職能。最後,要強化制度實施,提高市場監管水平。定期對文化產業制度的落實情況及結果運用情況開展專項檢查,有效防止制度“空轉”,確保各項制度規定落到實處。
[作者孟來果,單位:陝西省委黨校(陝西行政學院)]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