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人民日報】;
編者按: 9月9日,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研究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和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問題,並指出“建設現代流通體系對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如何理解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都離不開高效的現代流通體系?怎樣改變我國流通體系現代化程度仍然不高的現狀,打通存在的堵點?
對此,專家學者表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必須把建設現代流通體系作為一項重要戰略任務來抓。同時,要從完善現代綜合運輸體系、現代商貿流通體系、社會信用體系、應急物流體系等方面統籌推進硬件和軟件建設,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
現代流通體系——
國內大循環的基礎骨架
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市場接口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微指出,現代流通體系是國內統一大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資源配置的有效載體,也是從生產到消費各環節有效銜接的紐帶與通道。
現代流通體系在高標準市場體系、高水平大循環中均發揮着重要作用。其涵蓋的產業非常豐富,對消費、投資等需求變化有着極強的適應性,為加快形成國內大循環提供動力與保障;其創新性也極強,與信息、交通、通信等新技術聯繫密切,有着豐富的應用場景,可以有效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升級,提高國民經濟總體運行效率。
“現代流通體系是開放的,不是封閉的,與國際市場高度聯通。可以説,現代流通體系既是國內大循環的基礎骨架,也是國內國際雙循環必須藉助的市場接口。”王微説。
近年來,流通領域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全國統一大市場加快建設,但流通體系現代化程度仍然不高,還存在不少堵點亟待打通。
一方面,行業企業小而散。“我國流通體系90%是中小企業,組織化網絡化的大型企業較少,大量企業沒有實現信息化智能化。”王微説,另一方面,基礎設施有短板。目前,我國對接國際、服務高附加值的航空運力不足,專業化的物流機場極少,國際高標準的大型物流企業不多,包括5G在內的新基建也亟待加快。此外,市場體系不健全,建設現代流通體系還有一些制度性短板亟待彌補,一些區域性壁壘需要消除。
“強化競爭政策作用,公平競爭是最核心的。通過優化營商環境,使不同所有制企業公平獲得資源,公平獲得市場準入,公平獲得產權保護,公平獲得政策支持。”王微説。
現代綜合運輸體系——
形成內外聯通、安全高效物流網絡
高速公路、高速鐵路里程雙雙位居全球之首,鐵路、公路、水運、民航客貨週轉量等指標躋身世界前列……近年來,我國交通基礎設施加速成網,國家骨幹流通網絡逐步健全,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成效顯著,短板猶存。“目前,綜合運輸發展不充分不均衡的問題仍比較突出。比如空間佈局與結構功能仍不完善,支撐能力有待加強。又如各種運輸方式融合不足、銜接不暢,物流效率仍有較大提升空間。”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現代物流中心副主任李彥林分析。
會議明確,要建設現代綜合運輸體系,形成統一開放的交通運輸市場,優化完善綜合運輸通道佈局,加強高鐵貨運和國際航空貨運能力建設,加快形成內外聯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網絡。
“交通運輸連接生產和消費兩端,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產業。”李彥林認為,建設現代綜合運輸體系對構建新發展格局意義十分重要,“有利於進一步打破時空阻隔、強化區域協同、實現產供銷運高效銜接、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在他看來,下一階段的重點任務主要包括:
加強建設——圍繞國土空間開發和產業佈局,加快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建設,推動形成以高速鐵路、航空網絡為快速通道,以高速公路、幹線鐵路為骨架,以港口和國際陸港、門户機場樞紐為開放窗口,陸海統籌、內暢外聯、立體覆蓋、全球連通的大通道格局。
補足短板——一方面,深化鐵路貨運市場化改革,挖掘高鐵線路網絡資源和市場潛力,加快高鐵專用貨車、樞紐站場、快速轉運通道等建設;另一方面,大力發展航空貨運,加快以貨運功能為主的樞紐機場建設,鼓勵支持擴大專用貨機機隊規模,優化空域航線和時刻佈局,推動形成現代航空物流體系。
促進融合——充分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比較優勢和組合效率,大力發展陸空、海鐵、公鐵、水水中轉等多式聯運,提高銜接水平,降低貨運物流成本,形成“宜水則水、宜陸則陸、宜空則空”的綜合運輸新格局。
現代商貿流通體系——
對標國際一流水平 推動融合發展
會議指出,要完善現代商貿流通體系,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現代流通企業,推進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加強標準化建設和綠色發展,支持關係居民日常生活的商貿流通設施改造升級、健康發展。
“完善現代商貿流通體系要有全球化視角,要對標國際一流水平。”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院長荊林波認為,我國產業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商貿流通業也在加快與國際接軌。尤其是隨着電商快速發展,商貿流通業的國際化水平和全球競爭力明顯增強。但相比其他產業,還有再進一步的空間。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副院長趙萍認為,完善現代商貿流通體系,就要用好技術手段、發揮創新力量,推進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要進一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和普及,提升流通企業對外服務和對內管理的數據化和智能化水平。同時,要鼓勵流通企業創新發展,積極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發展,鼓勵支持電商企業為實體經濟賦能,帶動整個商貿流通行業的現代化。
標準化建設和綠色發展,對於商貿流通體系來説也很重要。趙萍説,要加強商貿流通行業標準建設,完善流通領域標準體系,推進企業之間、監管部門與企業間的數據共享,為標準化發展和綠色發展提供更強有力的新型基礎設施保障。
荊林波説,現代商貿流通體系有利於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圍繞當前消費市場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構建以人為本的現代商貿流通體系。
商貿流通基礎設施具有一定的公共產品屬性,對於關係居民日常生活的商貿流通設施的改造升級,可以從政策層面給予支持,為其健康發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社會信用體系——
有效降低交易成本 穩預期增信心
會議指出,要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加快建設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建立健全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能夠有效降低流通環節中的交易成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院長張世君認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與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看似是兩個議題,事實上緊密相連。張世君表示,生產要素自由流通的過程包括生產、倉儲、運輸、批發零售等各個環節,這些環節事實上都是通過一個個具體交易構成的。如果交易雙方都能迅速獲知對方的社會信用,產品流通全過程都可追溯,那麼談判履約都會更加順暢,最終增加交易機會、提高交易效率。
“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在全社會形成信任機制,更重要的是能夠穩預期、強信心,讓市場主體敢投資敢交易敢流通,有力地促進經濟循環。”張世君表示。
當前,我國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已基本實現全覆蓋,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不斷增強。持續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張世君認為,需要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各部門推進建設;地方要積極探索本地信息歸集和處理方法,經過實踐檢驗、可推廣複製的經驗、政策可以上升為專門立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涉及財政、税務、公安、人社、工商、司法等部門,需要上下協同,羣策羣力。”張世君説。
建立健全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除加強守信激勵、失信懲戒機制之外,還要考慮信用修復機制的建設,“給予失信主體改過彌補的機會,有利於調動其積極性,今後做到誠信交易。”
應急物流體系——
醫藥、冷鏈等運輸短板亟待補齊
會議指出,要認真研究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經驗,加快建立儲備充足、反應迅速、抗衝擊能力強的應急物流體系。
“應急物流是在突發事件情況下,以超常規手段、第一時間進行物資保障的特殊物流活動。在大部分地區,我們物流能力一流,但往往重常態物流、輕應急物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魏際剛認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我國應急物資儲備不足、醫藥和冷鏈物流薄弱、航空物流能力不足等短板。
“舉例來看,航空貨運時效性最強,在應急處突、搶險救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當前我國航空貨運公司規模普遍偏小,順豐航空也僅有60架貨運飛機。”魏際剛認為,從短期看,可以加強信息收集整合、提高應急物資供需匹配度;提升應急物資分發專業化水平;加強運輸綠色通道建設,提高幹線支線末端銜接效率。從中長期看,要完善應急物資保障體制與法律法規,在體制機制、指揮流程、協同機制、職責分工上有法可依;加強應急物資保障大數據平台建設和儲備體系建設,合理安排儲備規模及結構。
“同時,需要進一步完善應急物流網絡,做好人力資源儲備,補齊航空物流、醫藥物流、冷鏈物流等短板。”魏際剛建議,合理佈局應急物流中心,充分發揮鐵路、公路、航空、水路、倉儲配送等的比較優勢,構建立體、綜合、現代的應急物流網絡;支持航空公司擴大貨運機隊規模,佈局好航空物流樞紐與貨運機場體系;此外,要形成網絡健全、配送及時的醫藥物流服務體系。
(本報記者陸婭楠、劉志強、王珂、趙展慧、丁怡婷)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11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