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近日發佈《關於銀行違規涉企收費案例的通報》,對6個違規涉企收費案例進行點名批評,涉及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5家銀行。這樣的點名批評,是對銀行違規行為的有力監督,體現了相關部門嚴肅治理各類亂收費現象的決心。相信隨着整改措施的落地,必將倒逼銀行業服務的規範和提升。
應當看到,規範銀行服務收費,既是推進銀行業提質增效、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不折不扣地落實銀行業減費讓利、減輕企業負擔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近年來,隨着法律規範日益完善、監管籬笆不斷紮緊,銀行機構違規涉企收費問題有所減少,對企業減負清費的成效顯現。但從通報情況來看,部分銀行及分支機構仍然認識不到位、落實不徹底,提供融資過程中存在強制搭售保險產品、超公示標準收取市場調節價費用、未提供服務而收費等行為。正是這些違規行為,侵害了企業的正當權益,推高了企業融資綜合成本。
這次通報的案例雖然發生在2019年前,但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較大沖擊,如何幫助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渡過難關,事關“六穩”、“六保”目標實現。中央明確提出,通過引導貸款利率和債券利率下行、發放優惠利率貸款、實施中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支持發放小微企業無擔保信用貸款、減少銀行收費等一系列政策,推動金融系統全年向各類企業合理讓利1.5萬億元。目標是緊迫的,要求是明確的。在這個背景下,推進銀行業減費讓利,必須提高政治站位、拿出切實辦法,尤其要把規範管理收費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糾正個案固然重要,反思為何屢禁不止,才能找到治本之策。從《通報》點名的情況來看,借貸搭售、超標準收費這些都是比較典型的違規涉企收費案例。這些問題之所以難以根除,一方面在於銀企地位不平等,企業的自主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難以得到切實保障,另一方面中小微企業自身信貸風險相對較大,銀行有通過收費變相進行風險補償的傾向。這提醒我們,推進銀行業減費讓利,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必須加強銀行服務監管,對信貸、助貸、增信等環節收費問題予以規範。另一方面推進銀行業合理讓利,要着力壓降負債端成本,給降低融資成本打好基礎。
“金融機構和企業要共生共榮,鼓勵銀行合理讓利”,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話音剛落,銀保監會等六部委隨即發佈《關於進一步規範信貸融資收費 降低企業融資綜合成本的通知》,劍指信貸融資不合理收費。通過“銀行應在企業借款合同或服務協議中明確所收取利息和費用,不得在合同約定之外收取費用”“禁止第三方機構以銀行名義向企業收取費用”“嚴禁銀行將貸前調查和貸後管理的實質性職責交由第三方機構承擔”等禁止性規定,進一步規範了銀行開展信貸業務的行為,目的就是防止推高企業融資成本,確保對中小企業的支持政策落到實處。
在企業普遍遭受疫情衝擊的當下,銀行業如何發揮“血脈作用”,服務實體經濟振興發展,這是一道必須答好的考題。不斷創新金融產品、主動減費讓利、踐行普惠金融、提升服務質效,積極探索服務實體經濟路徑,更好做到讓利惠民,實現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互動、協同發展,銀行業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