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雲:擴大內需潛力還很大
近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這是面對發展環境突變的一次戰略調整。
在外向型經濟不穩定性陡然增加的情況下,側重擴大內需是必然選擇。中國發展的階段性與空間分佈特點決定了內需潛力還很大。中國目前處於工業化中後期,是全球產業體系最完整且創新能力日益提高的國家。將擴大內需作為戰略基點,既有完整的產業體系支撐,又可形成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突破口。在外需短期內難以擴大的情況下,完整的產業體系是用內需部分替代外需的保證。廣大農村與欠發達地區的內需潛力大,着眼於挖掘這部分潛力,一方面可以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另一方面可以解決城鄉與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2020年上半年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各地區增速分化比較明顯,中西部地區大部分省份的經濟增長速度為正,而經濟外向度較高的省份大多數經濟增長速度為負。在新冠疫情短期內無法結束且世界貿易受阻的情況下,增強發達省份的國內大循環能力,是保增長的必然選擇。
一般而言,擴大內需要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鬆的貨幣政策,以解決有效內需不足的問題。提薪、降息、減免税收、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以及擴大就業等都是擴大內需的政策工具。無論採用何種政策工具或手段,都需落實到具體的空間。
在新的環境與條件下,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建設是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的空間落實。
區域協調發展的重點是解決“窮堵老”問題。窮,是指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堵,是指有較嚴重“城市病”的區域;老,是指老工業基地。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時,應該聚焦於這三類區域。
從戰略區域的角度來看,中西部地區的潛力最大。2020年上半年,中西部地區18個省份中只有河南、湖北、陝西、山西與內蒙古5個省份的經濟增長速度為負;在除港澳台外的31個省份中,有16個省份是正增長,其中13個分佈在中西部地區。數據表明,在面對重大沖擊時,中西部地區抵禦衝擊的能力要強於其他地區。總體而言,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潛力較大,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需重點佈局於中西部地區。
將新型城鎮化作為帶動投資和消費需求的抓手,需推動城市羣、都市圈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創新。城市羣與都市圈是帶動區域經濟甚至是整個國家發展的增長極,其內外一體化發展需要完善體制機制。為此,需儘快將城市羣、都市圈以及標準區域與問題區域的劃分提到議事日程。需明確各級政府在促進城市羣、都市圈一體化發展過程中的作用領域,不能大包大攬,也不能規劃出台後就束之高閣,而是通過具體的政策工具促進城市羣與都市圈內不同空間主體按照全局利益的要求進行分工與合作。需建立規範科學的城市羣與都市圈規劃實施的監督與評價機制。規劃目標的實現過程需要監督,規劃實施結果需要評價。缺少這個環節,任何規劃都難以發揮作用。
除了發揮已經形成的經濟核心地區的城市羣與都市圈的作用外,可有目的地培育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新城市羣與都市圈,使不同地區的城市羣與都市圈相互呼應,共同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堅的使命。(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