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要問中國零售市場什麼東西最紅火,相信免税店幾乎已經成為了中國零售市場説一不二的當紅炸子雞,如果你不説點免税概念,都不好意思説自己還在這個市場上作為重要參與者,那麼免税能否成為在互聯網全面影響下零售市場的救命稻草呢?是不是免税真的是粘上就能火的概念呢?
一、免税概念的異常火爆
説起免税概念的大火無疑要從一家公司説起,這就是王府井,5月之前的王府井僅僅是中國廣大零售市場中最不起眼的一個參與方而已,然而從5月份開始,王府井的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年5月之前,王府井股價徘徊在11元/股左右,5月開始氣貫長虹一路上漲,至其6月10日發佈獲得免税品經營資質時,股價漲了一倍多。這甚至引起上交所的關注,為此發去問詢函。
6月10日起,王府井的上漲勢頭更猛,漲停不斷,到7月9日,短短一個月內,其股價高點達79.19元/股,相比4月的約11元/股不可同日而語。作為早已擁有免税資質的行業龍頭,中國中免股價從年內低點65.78元/股一路攀升至7月24日創新高的228.5元/股,總市值超過4000億元。
面對着免税概念的氣勢如虹,我們看到了大量的企業開始紛紛下場努力佈局免税市場,在王府井之後,百聯股份、鄂武商、大商股份、歐亞集團、南寧百貨、友阿股份、步步高等公司,相繼發佈公告稱:已向相關政府部門提出免税品經營資質申請。公告一經發出,各家公司股價紛紛上漲。“免税牌照”似乎成為傳統百貨公司轉型的新途徑。就以百聯股份為例,公司6月11日公告稱,股票於6月9日至11日連續3個交易日內收盤價格漲幅偏離值累計超過20%,屬於股票交易異常波動情形。
浙商證券研報稱,我國免税業務由國家集中統一管理,指定專門的公司經營免税業務,免税零售經營牌照稀缺。2006年,海關總署將免税經營單位定義為“經國務院授權批准,具備開展免税經營資格的企業”。我國對免税業實行“統一經營、統一組織進貨、統一制定零售價格、統一制定管理規定”的政策,各類免税業態均以授權牌照、指定專營公司的模式運營。而作為政策保護回報,國家規定:凡經營離境免税業務企業需按免税商品銷售收入的1%向國家上繳特許經營費,凡經營離島免税業務企業需按免税商品銷售收入的4%向國家上繳特許經營費。
雖然看上去管理嚴格,但是免税真的是非常賺錢,有多賺錢呢?以中國中免為例,其2019年年報稱,報告期內,公司商品銷售業務實現營業收入469.67億元,同比增長36.79%,毛利率為49.55%。相比於其他百貨只有20%左右的毛利率水平,免税店真的是個香餑餑的存在。
與此同時,7月1日,海南離島免税購物新政正式實施,迅速激起了大家的購物熱情。現在,新政實施已滿一個月,海關總署數據顯示,7月以來,海口海關共監管離島購物旅客超28萬人次,免税銷售金額超過了22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超過2倍。
如此紅火的免税概念真的能成為中國零售產業的救命稻草嗎?
二、免税真能救零售產業嗎?
説實在在免税概念退出之前,中國的零售產業可謂是一片愁雲慘淡,根據公開市場資料顯示,各大百貨企業今年上半年都面臨着巨大的壓力,南寧百貨實現營收1.54億元,同比下滑67.77%,淨利潤虧損3909萬元,同比大幅下滑29879.46%;中百集團實現營收39.54億元,同比下滑10.45%,淨利潤虧損1.7億元,同比下滑739.94%;王府井實現營收15.2億元,同比下滑78.79%,淨利潤虧損2.02億元,同比下滑150.16%;百聯股份實現營收98.36億元,同比下滑30.94%,淨利潤2652.14萬元,同比下滑91.93%。
看到這些數據相信很多人都會倒吸一口涼氣,大家都知道百貨企業今年日子不好過,但是沒想到怎麼會日子難過成這樣?但是,免税概念和如此巨大的虧損相比真的能成為救命稻草嗎?
首先,我們要明白互聯網對於消費模式的轉變已經完全不可逆了。我們要明白百貨商業業態的不景氣其實已經不是最近一兩年的事情了,我們早在2016年前後就曾經討論過日漸衰落的百貨商業業態,2016年開始,伴隨着電子商務在中國的日益普及,對於中國人的消費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中最有特點的一件事就是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網上購物,而逐漸放棄了原先的逛商場,再加上各地商場日益高昂的房租成本,最終讓商場的利潤水平被不斷壓縮,商場商業模式發生着深刻的變革。為了應對變化,越來越多的商場開始將原先主要由70%都是商業業態的模式,逐漸變化為餐飲業態越來越多,購物業態逐漸壓縮,生活親子服務業態不斷增長的格局。2020年開始,席捲全球的黑天鵝進一步改變了中國人的消費方式,出於安全的考慮大家越來越少進行商場購物,取而代之的則是日益增長的電子商務,數據顯示,1月份至6月份,全國網絡零售額達5.15萬億元,同比增長7.3%,增速連續4個月提升。同時,全國網絡購物用户人數比上一年增長1億人,主要網絡零售平台店鋪數同比增長3.8%。可以説,日益增長的電子商務和逐漸下滑的百貨營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這樣的情況下電商對於傳統百貨商場的市場替代已經不可避免地出現了。
其次,免税概念其實只是緩兵之計而已。在百貨商場們面臨着巨大市場壓力的時候,免税概念可謂是橫空出世,在王府井之前,國內擁有免税牌照的企業只有7家。分別為中免、日上免税行、海免、珠免、深免、中出服、中僑。所以,當百貨巨頭們看到王府井通過免税這個概念不斷上漲,再加上海南免税市場紅火的發展態勢的時候往往會感到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憧憬感,畢竟免税店往往要求必須線下購物,而且中國人有着旺盛的免税消費需求,在這樣的情況下開免税店似乎是個好生意,然而我們必須要給想靠免税店打翻身仗的百貨商店們潑潑冷水,根據中信建投證券研究指出,2019年末,國內免税規模約超500億元,預計到2025年,國內免税總空間有望突破1600億元,長期有望突破2000億元。另一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人在海外消費免税品超過1800億元,但僅在國內消費395億元。這些看上去似乎不錯,但是我們不要忘了相比於這些購物需求來説,中國每年的百貨商業業態的正常購物需求可是遠超免税購物的,相比於日益多元化的購物中心來説,免税這種單純的奢侈品購物目的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説其實並不是剛需,我們姑且不提免税牌照的申請多麼困難,光是如何解決需求問題以及如何實現免税落地的問題就足以讓這些百貨巨頭們頭疼不已了。
除了免税零售產業到底該怎麼辦?其實,免税市場的確是一個很不錯的市場,在中國消費者的免税消費需求日益旺盛的今天,佈局免税市場對於推動整個市場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積極意義,但是對於零售產業來説,最需要做的不僅僅是去分免税市場的一杯羹,而是要如何實現自己服務的不可替代性,比如説街頭巷尾都非常紅火的24小時便利店,深入社區的團購驛站這些其實遠比免税市場看上去更小,但是卻更是零售商業的毛細血管,有着互聯網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建議零售百貨企業們除了免税之外還需要看看更多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