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後的樓市,會不會是“遍地黃金”?經濟學家講明白

這兩天看到橋水達利歐的訪談,他提到了一組數字。

達利歐説,“35年前我來到中國,看着中國的人均收入增加了22倍,貧困率從88%下降到不到1%,中國GDP佔世界的比重從2%上升到了22%,我目睹了這個過程,看到了它的演變。”

相信不少人都會發出一樣的感慨,十幾億人口的規模,35年時間,所有人的經濟、生活、工作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在世界經濟史上都稱得上一個奇蹟。

儘管現在很多人都對房地產頗有微詞,但我們決不能忽視一點:樓市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自房改以來,1998-2018年,中國城鎮化率從33.4%上升至59.6%,年均提升1.3個百分點,越來越多的農民能夠在城市裏紮根生活。

20年來,房屋新開工面積從2億平增至20.9億平,累計上漲9.3倍,年複合增速12.4%。

房地產開發投資帶動建築業以及水泥、鋼鐵、有色金屬、挖掘機等上下游製造業;房地產消費,既直接帶動與住房有關的家電、傢俱、家紡、裝潢等製造業;也明顯帶動金融、媒體服務、互聯網、物業管理等第三產業。

站在2020年的關口,住房商品化已經走過了22年的時間,對普通人來説,先上車的人賺得盆滿缽滿,沒有買房的不斷錯失城鎮化大潮帶來的機會。

那麼,10年後的樓市,會不會是“遍地黃金”?或是“四處白菜”價格?

我們可以從人口(購買力)、政策(大方向)2個角度來分析。

1,從10年的長期角度看,人口結構決定了樓市的“上限”。

眾所周知,龐大的年輕人口與勞動力,是房地產最大的購買力支撐。

年輕人的第一套婚房,掏空6個錢包的剛需房,生完孩子要置換的三居房,三代同堂的四居房,為了孩子上學砸重金買的學區房,年輕人為了上班工作買的地鐵房。

這些需求,全部都跟年輕人有關,沒有了年輕人口,房屋的供給必然會過剩。

經濟學家指出,中國25-44歲人口數量,在2015年達到頂峯後,進入了下行軌道,正因為年輕人口下降,也使得房地產和汽車需求進入了下降週期。

根據預測:2015至2025年,勞動力每年減少375萬人,2025到2030年,每年減少500萬人。2030到2035年,每年減少960萬人。

按照統計局去年的統計,現在我們15-64歲的勞動力人口大約在8.9億左右。

在5月末的記者會上,高層説:中國有9億勞動力,沒有就業那就只是9億張吃飯的口,有了就業就是9億雙可以創造巨大財富的手。

參照9億的總量,未來10年勞動力年均減少幾百萬人,似乎不算什麼。

但是,勞動力總量減少的同時,勞動年齡結構是不斷增長的,這跟老齡農民工增多是一個邏輯。

類似北上廣深這種土地稀缺的城市,自然是不怕的,因為年輕人用腳投票,還是會去這些城市上大學、就業、工作、組成家庭,但西北、東北的偏遠小縣城,房地產早晚會“便宜如鋼鏰”。

2,“房住不炒”的政策面,會不會出現變化?

有心人可以發現,從2018年到現在,大部分城市的房價都被摁住了,棚改貨幣化沒有了,拆遷户不能掃樓了,北上廣步入下跌通道,二線省會嚴格執行限價,大量開發商的地王項目被套牢。

覆盤這個過程,大家可以發現,房價之所以能夠保持穩中有降,一切都始於高層提出“房住不炒”。

近日高層發佈的報告中,關於房地產的描述如下:“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從2017年到2020年,工作報告關於房地產的直接表述,字數越用越少:2017年用了312字,2018年用了217字,2019年用了83字,2020年用了38字。

字數雖然越來越少,對房地產的定位卻越來越明確。

“房住不炒”的提法,是從2016年12月中旬的高層經濟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的。隨後的2017年、2018年各提及了一次,2019年分別在3月、4月、7月、12月份提及了4次。

每次重要會議和報告中,只要提及這四個字,那一年的房價就不會有過熱的表現。

看得出來,“房住不炒”將是貫穿房地產市場長期發展的基調,未來10年不可能變化。

只要基調不變,類似2015-2017年的大漲行情就很難出現。

從這個角度看,未來10年的房價,極有可能像2018至今一樣,分化和結構性行情愈演愈烈。

即:土地稀缺的大城市迎來更高的估值和溢價,更多有錢人的追捧,北上廣深、成渝、鄭州、武漢、西安、南京、蘇州等地,市內核心區“遍地黃金”實屬正常。

實業家曹德旺在接受採訪時曾説,自己有四不做:房地產,金融,煤礦,互聯網。即便從這四個行業裏賺到錢,也會扔出去。

這段話對房地產的分析很到位,原來“遍地黃金”的樓市,賺的是快錢,風口可能只有一兩年。

未來“四處白菜”的樓市,不僅無法賺錢,除一二線城市以外的房子,算上房貸利息、折舊、維護保養成本,長期持有還可能會虧錢,也難怪曹德旺看不上這個行業。

經濟學家李迅雷6月9日發文指出,低利率環境下,全球經濟結構中固有的分化趨勢是:資本與勞動的分化,富裕階層與中下階層財富的分化。

他認為:展望未來,在“人口斷崖”與“世代財富”因素的驅動下,這一趨勢仍將持續,優質資產價格相對實體經濟的溢價或仍將強化。

這一席話可以説講明白了資產、房產、人口、經濟四者之間的關係。

什麼叫“優質資產價格”?

筆者認為,一二線核心地段的新房或次新房源,才能稱之為優質資產,龐大的購房需求下,至少未來10年看不到供給增加的可能性,即便這些房子漲不到黃金價格,也是普通人資產保值的重要選擇。

相反,類似鶴崗、玉門、威海等地無人問津的房子,即便概念打的多麼高大上,沒有人口,沒有購買力,沒有政策刺激,未來很難避免“鋼鏰價”的命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34 字。

轉載請註明: 10年後的樓市,會不會是“遍地黃金”?經濟學家講明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