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果然人狠話不多,立馬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節目的弊端:節目將大量鏡頭聚焦在有話題性的選手身上,有實力又努力的選手反而默默成為背景板。雖然《青春有你2》不斷登上熱搜榜,但與節目標榜的“青春勵志”還有距離。
毋庸置疑,在節目裏鏡頭是王道,所以你會看到每一個人都會用自己的方式去博取到足夠多的鏡頭,但結果總會有人歡喜有人憂。我認為鏡頭之下可以劃分為這三類人:一種是自帶話題度不需要刻意表現就可以得到很多鏡頭的,
一種是依從自己踏踏實實做好該做的完全不去爭鏡頭的(如果沒有足夠的實力,或者話題度,這種方式是最最最危險的),
還有一種就是為了不竹籃打水一場空用力”為自己博鏡頭的。
這就很像現實中,有些人本就生在羅馬,而有些人為了去羅馬在一路披荊斬棘。
最先收拾好行囊,想要趕上第一班車的人,卻最終沒能趕上這班車在她的這段話裏,字裏行間都無不透露着無奈與心酸,但她也道出了絕大部分練習生的最終宿命。
比如,練習生魏辰和王思予完成初舞台演唱後,被導師cue有無其他才藝時,卻最終因“出不起音樂版權費”而放棄了個人才藝展示機會。比如練習生汪睿,公司為其花了十幾萬買了蔡依林的日不落版權,結果被一剪梅”,再比如練習生喻言的初舞台歌曲版權是她媽媽自掏腰包花了十幾萬買的,拿了A最後也還是被剪成三秒鏡頭。
反而是因“做作”的虞書欣、被定義為“reader”的秦牛正威、“網紅”林小宅,甚至有過婚史的蔡卓宜、抱團的四胞胎等極具話題爭議的人卻通過鏡頭而被大眾所熟知。所謂的“人設個性”並且讓它印象深刻。是這個節目教給我們最直白的道理,突出這也驗證了節目的一頓騷操作,將大量鏡頭聚焦在有話題性的選手身上,有實力又努力的選手反而默默成為背景板。
所以回到主題所説的,這個節目標榜的是“青春勵志”但他離這個宗旨卻漸行漸遠。那麼,這個披着“夢想外衣的綜藝節目是為了鼓勵“追夢”還是為了“圈錢”?我猜更多的是後者,
愛奇藝作為視頻網站而非娛樂公司,製作節目的目的是為了打造爆款節目、找到足以帶動話題和流量的選手,而非有意是要選出有國民度的團體。
於此同時,養成類節目的一個特點就是傳遞一個普世價值就是“追夢”。其背後的邏輯鏈條往往是,在“只要努力,夢想就能實現”的意識形態下,卻是召喚粉絲不斷對自己喜愛的明星點贊、打call、刷票,並通過購買愛豆的代言產品來提升偶像背後的商業價值。
因此這也就造成了一個尷尬的局面:人才的成長速度,趕不上市場的消耗速度。大量的新面孔練習生接受培訓的時間很短,還是“劃水怪”就匆匆被送上選秀戰場。而具有實力的練習生,又大有可能是“回鍋肉”。
如果沒有建立起練習生培訓與偶像輸出的一整套完整機制,偶像選秀再鬧騰也只是一時的喧囂。2020年的選秀資本盛宴再次開始,但沒有人會在意盛宴結束後的杯盤狼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