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圈:貴圈:深度調查:美人魚、葉問3背後的廝殺故事

3月8日,周星馳導演的賀歲片《美人魚》上映整一個月,票房已超33億。此前,它僅用了12天時間,就打破了《捉妖記》耗時兩個月才獲得的24億票房紀錄。即便如此,《美人魚》的野心還在膨脹。

3月3日,片方宣佈影片將延期放映到6月8日,足足4個月的公映期,這在最近十年的中國影市中絕無僅有。它似乎要將中國電影票房紀錄的天花板,提高到一個短期內無人超越的極限,而周星馳則高枕無憂地坐在上面,看着後來人拼命往上爬。

驚歎平息後,潛伏在電影背後的“保底發行”、“票房證券化”等一系列聽上去頗為“高冷”的名詞漸漸浮出水面。於是,《美人魚》的票房奇蹟就成了一則勵志故事:周星馳聯手內地神秘的金融公司,利用全新的遊戲規則,打造了一部眾人皆嘆卻又無法複製的影視爆款

然而,不勵志的“事故”也隨之而來。被曝自己給自己保底的《葉問3》,為了衝擊10億票房,超額募資、虛假排場、票房注水,不正當競爭的行為瞬間就被羣嘲。

風華正茂的中國電影市場,正在被默默湧入的強大金融力量和它們的遊戲規則,一步步改造成誰也無法想象的模樣。 【原文】

貴圈:貴圈:深度調查:美人魚、葉問3背後的廝殺故事

“金融奇才”周星馳

最近,周星馳早年炒樓大賺20億的故事,隨着《美人魚》開篇講述地產大佬如何抬高房價的情節,又被媒體翻了出來。事實上,他的財商從來都不只侷限於炒樓,這背後的很多故事,都被他的電影才華、風流韻事,以及與昔日合作伙伴的恩怨情仇奪去了注意力。

6年前便開始“圍剿”小鎮青年
貴圈:貴圈:深度調查:美人魚、葉問3背後的廝殺故事

周星馳投資的影院多數都建在二三線以下城市

從2010年2月借殼帝通國際上市、成為比高集團執行董事開始,周星馳就顯示出了他佈局娛樂產業的靈敏嗅覺。6年來,比高集團先後通過入股、收購等方式,在內地投資了18家影院,除了上海的3家,剩下15家全部建設在東莞、江陰、安慶等二線以下城市。正是這些當時還不太起眼的“小鎮”,在隨後的幾年中成長為內地票房增長的發動機。

星爺心裏清楚,這些“小鎮青年”大多是他的忠實粉絲,他們對於喜劇的需求,遠遠大於其他類型片。在《美人魚》上映後啓動的10城路演中,有6站被他選在了自己影城所在的城市,而另外4站,則很有可能成為他影院佈局中的新篇章。根據比高影城官網顯示,2016年,公司計劃新建13家影院,一線城市之外的就有9家,周星馳“圍剿”小鎮青年之心一目瞭然。

懂金融、求穩妥的電影導演

象山澤悦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是《美人魚》的投資方之一,該公司總裁王譯可告訴我們,在與周星馳洽談合作的同時,公司還在同時評估《三打白骨精》和《三體》兩部電影,但最終還是星爺的品牌號召力讓她下定決心掏錢。在合作過程中,她對星爺的評價也發生了一些轉變,“我原本以為他只是個懂藝術的導演,實際上他還是個懂金融的人”。

貴圈:貴圈:深度調查:美人魚、葉問3背後的廝殺故事

周星馳大概是全中國最懂金融的電影導演

的確,在《美人魚》的整個運作過程中,周星馳一直扮演着兩個角色——才華橫溢的導演和運籌帷幄的商人。

《美人魚》歷時3年製作完成,對外號稱成本4億。相比影片盈利渠道多元化的好萊塢,票房幾乎是中國電影成本回收的最主要途徑。再加上檔期、對手、政策等不確定因素影響,如此大的投入對於任何投資方來説都風險巨大。也正是因此,性格謹慎的周星馳即使在上次《西遊降魔篇》採用保底發行吃過虧的情況下,依舊選擇了該模式。畢竟,沒有什麼比踏踏實實地提前拿回投資,更能讓他產生安全感了。

據業內相傳,此次發行方對《美人魚》的票房預測為25億,並據此與周星馳簽訂了約16-18億的票房保底協議。根據國內票房分賬規則,製片方收入約佔全部票房的1/3,這就意味着無論《美人魚》的最終票房是多少,周星馳代表的製片陣營都能穩妥拿到6億回款。

然而事實上,《美人魚》從項目製作階段,便已啓動了賺錢鏈條。據業內人士分析,像周星馳這樣的大導演,投資方都會爭搶與其合作的機會。通常星爺會以溢價的方式轉賣項目股權,從而賺取股權差價。當年文化中國就以溢價20%的價格,用3800萬從周星馳控股的比高集團手中購買了《西遊降魔篇》30%的股權,僅這一項交易,周星馳就淨賺640萬。

6億保底金的由來

“保底發行”四個字因為《美人魚》的“18億”再次名聲大噪,而早在2013年初,周星馳的上一部電影《西遊降魔篇》就曾因此掀起過一場巨大波瀾。時至今日,它都還是個會被反覆拿來複盤的經典案例。

根據當時周星馳和華誼簽署的保底協議顯示:華誼為《西遊降魔篇》票房保底3億,並提前支付周星馳8800萬保底金。如影片票房最終低於3億,虧損由華誼承擔;當影片票房超過3億後,華誼將分得超出部分盈利的70%。結果《西遊》最終票房豪取12.46億,華誼淨收入1.4億,遠超製片方。儘管一切按照協議分賬,但當時輿論則普遍認為:“周星馳虧大了,保底金額定得太低。”

和和影視將保底發行“證券化”

吃過虧的周星馳顯然吸取了教訓,當這次《美人魚》“發行方票房保底18億、支付6億保底金”的信息流傳出來,多數業內人士還是感到了驚訝:儘管這個數字足以匹配星爺的身份,但彼時內地市場單片票房過20億的電影也只有《捉妖記》與《速7》兩部。對於年淨利潤才4~5億的傳統民營影視公司來説,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任何一家公司都很難單獨吃下這場賭局。

貴圈:貴圈:深度調查:美人魚、葉問3背後的廝殺故事

《美人魚》保底金額曝光後,業內深感震驚

然而,正是這個天文數字,給了被認為是本次保底發行最大受益方的和和影業,一次登堂入室的機會。根據工商資料顯示,和和影業成立於2013年7月10日,註冊資本3000萬元。其中,中國五礦集團旗下的五礦信託出資2700萬,佔股90%。也就是説,和和影業是一家有着能源央企背景、財力雄厚的電影公司。

為了降低風險,深諳信託、私募等金融手段的和和影業在周星馳的授權下,做為主發起方,設計了一款基金產品,通過認購的方式將保底金額分攤在其他購買者身上。於是乎,光線傳媒、龍騰藝都、星美文化三家影視公司也紛紛加入到《美人魚》的保底發行行列中。

然而,這三家公司的加入,卻有着截然不同的背景、目的和況味。

保底發行的組局全程

令業內人士感到困惑的是,包括和和在內的四家保底方中以宣發見長、目前勢頭最火的光線傳媒在本次《美人魚》的發行環節中並未擔任具體職能,相應的宣發工作則分別由麥特、聯瑞兩家公司完成。在影視投資人曹海濤看來,這種不用付出大量人力物力、僅靠出錢就能獲得回報的做法,將企業的經營性收入轉型為資本性收入,是一種進步的表現。但對於光線本身來説,在如此大的項目上喪失主動權,就好比把自己的性命栓在了別人的褲腰帶上。“從這件事上可以推測出,光線在這次《美人魚》的認購中,承擔的不會是最高風險,否則他們也不會如此‘安逸’。”長期為影視公司提供數據監測的凡影公司創始人王義之分析到,“你給的條件和別人一比,就能反應出你對這件事有多大的信心。”光線的經驗,也阻礙了他們嘗試冒險,這似乎正是當下中國電影市場資本化進程中,傳統影視公司身份與心態雙重困境的一個縮影。

貴圈:貴圈:深度調查:美人魚、葉問3背後的廝殺故事

和和影業、光線傳媒、龍騰藝都、星美文化4家公司為《美人魚》保底18億票房

而名不見經傳的龍騰藝都成立於2008年底,曾投資、發行過一些中小成本影視劇,其董事長吳懷璽曾任河北開灤唐山礦團委書記,辭職後一手創建了龍騰實業集團,主營煤炭、房地產等生意,是典型的“煤老闆”轉戰影視圈。

據媒體報道,去年9月,龍騰藝都通過認購和和影視發行的基金項目,與對方建立起合作關係。雙方經過多輪溝通磨合後,最終確立了《美人魚》保底發行的合作意向。2015年12月30日,龍騰藝都掛牌上市新三板(掛牌企業多為中小微型企業,主要針對資產達到500萬的個人股東或者專業機構發售),2016年1月5日,它以每股14.8元的價格發行700萬股,募集資金總額1.036億元。

至於最後加入保底團隊的星美文化,過程更有戲劇性。據知情人士透露,早前獲准加入保底的一家公司因為某些原因,被周星馳中止了合作關係,於是能在短時間內調動大量資金的星美文化,才能在最後階段登上《美人魚》這艘掘金的大船。

至此,引入遊戲規則並負責操盤的和和、保守投資的光線、趕在《美人魚》上映前完成募資的龍騰、自帶幸運光環的星美,都以各自最擅長的方式加入到了保底軍團。簡單來説,《美人魚》就是一次在影視產業全面建設“資本主義”的成果展示,是一支完全由金融規則打造出來的爆款產品。

然而,他們都獲得自己想要的了嗎?

看電影買股票的時代過去了

周星馳的品牌價值催生了鉅額保底,也給了能夠快速融資、擅長控制風險的金融產品進入影視行業的機會,這是《美人魚》不同於傳統保底發行的本質所在。它將影片票房收益分為幾個級別,針對風險偏好不同的投資人,設置了不同的投資回報:相對保守的投資人,優先拿到回報,但通常利潤較低,相對大膽的投資人,滯後拿到回報,但利潤較高。換個角度來講,如果票房超過保底線甚至大賣,承擔最高風險的投資人,就可以拿走收益中的大頭,如果票房不到保底線甚至無法回本,承擔最高風險的投資人,賠得也就最慘。

某券商從業人員告訴騰訊娛樂,雖然不能確定四家公司的投資回報率有多少,但是可以肯定操盤手和和影業,應該就是風險最高但收益最大的劣後級,也就是將要從《美人魚》票房分紅中拿走最多的那個。

風險越大,回報越大

那麼,每家公司的保底金和投資回報率分別是多少呢?

2月25日,微信公眾號“凡影週刊”發佈了一張以某電影25億票房為上限設計的“保底分配圖”,文章稱圖片內容引自2015年12月在金融圈小範圍流傳的某電影金融衍生品交易規則。

貴圈:貴圈:深度調查:美人魚、葉問3背後的廝殺故事

2015年12月在金融圈小範圍流傳的某電影金融衍生品交易規則

圖片顯示,這部電影的保底資金總共6.4億,分為宣發、優先、中間、劣後四個等級,保底金額依次為0.8億、3億、1.6億和1億。文章中解釋道:“在這樣一份服務於票房保底的計劃中,所募集的6.4億資金用於買斷電影的發行權,盈虧線則被設計在了17.9億。”據金融人士介紹,每家保底方在認購基金的時候,可以選擇單一級別風險,也可以通過資金組合的形式購買多種風險級別。所以,它的回報結算是個相當複雜的過程。

從“17.9億”和“6.4億”這兩個數據來看,圖片顯示的資金構成與《美人魚》基本吻合。騰訊娛樂曾就此向幾家公司的負責人求證,和和影業總裁楊巍的電話一直處於無人接聽狀態,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則以“不便回應”為由掛斷了電話,星美髮行總經理姚沁沂則以“簽署了保密協議”為由拒絕了採訪要求,全都謹慎得超乎往常。

貴圈:貴圈:深度調查:美人魚、葉問3背後的廝殺故事

龍騰藝都對外發布8000萬影視基金

雖然無法證實分賬比例的可靠性,但我們仍然可以從圖中窺得《美人魚》保底發行的奧義。票房33億,遠超18億的盈虧線,四家保底發行方在此次認購中全部悶聲發起了大財。

然而有趣的是,認購《美人魚》基金的保底方之一,龍騰藝都在去年12月28日也向外界發起了“中投魅影3號影視基金”。據其認購頁面顯示,這隻規模8000萬的基金將“用於投資《美人魚》在大陸院線的宣傳和保底發行”,還款來源則是“從《美人魚》票房所得關於保底發行的相關收益”。龍騰藝都承諾,該基金3個月預期收益率達8%,遠高於市面上其它理財產品。由此可見,在越來越多的資本運作下,同一影視項目的基金構成也越來越複雜,在短期撬動大量資金的同時,風險也一級一級向下傳遞。

股價增長難持續

除了現金的回饋,對於光線這樣的上市公司來説,票房火爆還是助推股價上漲的“春藥”。但這次,這劑“春藥”的療效似乎不太持久。

2月19日,多家媒體相繼報道了《美人魚》票房暴增讓光線傳媒的市值在一週內增長了25.67億元。但事實上,從2月17日起,光線的股價就開始下跌。因為大盤整體低迷,光線的股價並沒能隨着票房一路高歌猛進。票房突破30億當天,迎來這一利好消息的光線股價竟然還下跌了近4%,此前增加的25億市值瞬間蒸發,讓剛剛進場的散户們個個目瞪口呆。

比光線強一點的是作為投資方之一的奧飛動漫,其股價在《美人魚》打破《捉妖記》紀錄後一路飄紅,但4天后也開始回落。一條美人魚,最終還是沒有逃出大盤的手掌心。

“看片買股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曹海濤提醒騰訊娛樂,散户們期望的一夜暴富,隨着股市的動盪和低迷,很難再次出現。

周星馳是不是又賭虧了?

因為《西遊降魔篇》的保底失策,周星馳這次到底能賺多少?成了各路圍觀羣眾最為關心的話題。

據業內人士分析,如果不算後期分紅的話,周星馳已經從6億保底金中淨賺了1億以上。王義之的觀點和打官司時的華誼類似,周星馳的錢自始至終都沒有承擔什麼風險,等於是空手套白狼,頂多是賺得少了點,卻絕對談不上“虧了”。

貴圈:貴圈:深度調查:美人魚、葉問3背後的廝殺故事

周星馳能賺多少錢,是影迷關注的焦點

由於《美人魚》的延期下線 ,最終的票房分賬結果至少要等三個月以後才能結算。但就算一切順利完成,也不意味着每個人的投資回報就被鎖定了。據悉,院線會將票款直接結算給發行公司,再由發行公司按照協議比例轉給製片方,這個過程中難免會發生一些“攜資威脅”的事情。許多發行方後悔了,便會扣下票款不返還,並以此當做籌碼與製作方再次談判,爭取更多利益。

“這樣的事太多了。”曹海濤説,他當年參與投資的電影《新倩女幽魂》,票房雖然剛剛收回成本,然而直到現在發行方也還沒有給投資方結算。“不賺錢的電影都這樣,更何況賺錢的電影呢?”這就和房價一夜之間猛漲,很多房主寧可支付違約金也要重新賣房子是一個道理。

當年《西遊降魔篇》結算時,周星馳也曾將華誼兄弟告上法庭索要分紅,但最終敗訴。與王中磊的口頭協定和一紙始終沒有簽署的補充協議,成了他心中的一塊石頭。這次想必他應該會比上次小心謹慎很多。

金融圈跑馬圈地,也帶來了奇葩產品

《美人魚》保底發行的成功,一下子將資本運作的遊戲規則擺在了舞台中央,讓人眼前一亮。“你不能因為吃到第7個包子覺得飽了,就認為前面6個包子都沒有用,那才是關鍵。”據曹海濤回憶,早在2010年華誼兄弟成功在創業板上市之前,金融資本就已經注意到了影視產業。

商業片被哄搶,連文藝片都沾光

近年來,隨着文化市場的不段擴容,以及政策性的利好,使得原本在房地產、能源等傳統領域流動的資本,逐步轉向了影視產業。目前,國內大大小小涉及影視投資的基金數量已達數百隻,總規模約千億元。這些金融資本通過投資、入股、甚至自組影視公司的形式,開啓了新一輪的“跑馬圈地”。

《小時代》《後會無期》《心花路放》《港囧》等項目的陸續成功,讓眾籌、私募、基金、完片擔保……這些“高冷”的金融名詞頻頻出現在娛樂版,也讓柯利明、李力、方勵等這些來自金融圈的操盤手們,成為了媒體筆下的影視圈新貴。他們從商人的身份搖身一變,便融入到了周星馳、徐崢、甯浩、郭敬明等賣座導演的朋友圈中。

貴圈:貴圈:深度調查:美人魚、葉問3背後的廝殺故事

越來越多的文藝片也獲得了影視基金的扶持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這些金融資本的體量實在太大,往往是影視圈體量的數十倍,商業項目被哄搶一空後,連小成本文藝片都跟着沾了光。《一個勺子》《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等不少被稱之為“年度良心”的文藝片,都是在這些資金的“幫助”下得以問世。2016年伊始,賈樟柯導演便與金融資本合作發起“頭頭是道”影視基金,併成立上海暖流電影公司,主攻商業電影,在業內引起巨大轟動。

《美人魚》便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中,被一舉打造成爆款的。但在當下的中國,擁有穩定製造爆款能力的導演,除了周星馳,也就剩馮小剛、徐崢、甯浩、張藝謀等人了。這幾位導演中,快的,一年出一部作品;慢的,很可能三年才出一部作品。

被“生造”出來的《葉問3》

那麼問題來了,爆款都被別人搶光了,剩下的人怎麼辦?最近,《葉問3》便身體力行地給我們上演了一出令人目瞪口呆的劇情:生造爆款!

3月6日,剛剛上映兩天的《葉問3》被業內人士舉報,稱影片在上映期間出現大量包場、買票房的不良現象,有些影院甚至還使出深夜放映“幽靈場”的低劣手段,被認為是片方為了衝擊10億票房而進行的造假行為。

貴圈:貴圈:深度調查:美人魚、葉問3背後的廝殺故事

媒體報道十方控股認購《葉問3》

由此,《葉問3》10億保底發行的相關細節也陸續曝光:快鹿投資集團以2億價格購得《葉問3》的投資、發行權利,然後通過對外發售保底基金,將票房收益全部轉讓給分別在A股(神開股份)和港股(十方控股)上市的兩家公司。然而,這兩家公司的背後控股股東依然是快鹿投資集團。也就是説,快鹿的身份集投資、發行、保底三位一體。

自己花錢做產品,自己又當顧客買回來,這件事的意義在哪呢?

對此,去年徐崢導演的《港囧》就為我們做過普及。影片上映前,徐崢便將《港囧》47.5%的票房淨收入,以1.5億元的價格賣給了香港上市公司歡喜傳媒(前21控股),提前拿回1.5億真金白銀。同時,徐崢本人作為歡喜傳媒的大股東,可以間接參與《港囧》的票房分紅。當然,如果公司股價跟着上漲,還能盡收大把收益。

但《葉問3》的問題在於,它不是《港囧》,葉偉信也不是徐崢。於是,為了把很可能不會成為爆款的《葉問3》打造出“10億 ”的身價,快鹿投資集團做了很多被業內人士認為“奇葩又可恨”的事情。

一方面,快鹿通過包場、買票房等手段向觀眾營造出電影火爆的場面,雖然這種做法算是行業潛規則,並不違法,但一旦“買”過了,就會引發影視業同行的抵制。日前,騰訊娛樂就此事採訪了電影局張宏森局長,張局長表示要公開調查這一事件。然而,快鹿在9日早上發表聲明,稱“幽靈場”只是個別影院的行為,與自己無關。

貴圈:貴圈:深度調查:美人魚、葉問3背後的廝殺故事

電影局將徹查《葉問3》票房造假

另一方面,快鹿還被質疑以《葉問3》做抵押,在8家平台上向散户投資者融資,融資額度早已超過影片拍攝、發行所需要的資金。日前,一位快鹿旗下員工還對微信公眾號“娛樂資本論”感慨道,“我現在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在做電影,還是在幫一羣放高利貸的人洗錢”。

令業內人士感到擔憂的是,一旦《葉問3》票房達不到10億,參與融資的散户投資人賠掉的不僅僅是錢,更是對於整個影視行業未來的信心。對此,快鹿集團回應稱,“公司產值達到1093億”,“旗下的投資公司都是專業放貸公司”,並且將對所有污衊快鹿的行為採取法律手段。

孰是孰非,我們只有等待更多真相。

文化產業必將資本化

影視產業金融化以後,《美人魚》這樣的保底發行“爆款”會成為一個常態嗎?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資深發行人先對騰訊娛樂糾正了一個概念:“首先,從1985年中國電影市場化開始,保底發行一直都在,它本身就是一個常態。”而對於像《美人魚》這種通過金融產品來做鉅額保底,“需要一個很高的要求,就是這個產品本身要足夠好”。言下之意,《美人魚》的不可複製,來自於周星馳的不可複製,它只能是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的稀缺品種。

“但是,這種把電影變成金融產品的操作模式,將會越來越多。” 他有些無奈地説道。

影視金融化勢不可擋

在王義之看來,這種操作模式在好萊塢卻已經成為一種常態:“金融公司把原來的一種風險概率分解成多種,每種概率針對不同的風險偏好,它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好萊塢大的影視公司都是自己做,國內因為具備專業金融能力的製片公司不太多,並且金融機構的出資能力更強。”

貴圈:貴圈:深度調查:美人魚、葉問3背後的廝殺故事

影視金融化的趨勢已勢不可擋

不過,華爾街投資好萊塢六大電影公司時,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是,整個電影產業是高度成熟、發達的。第一、好萊塢類型片產量高、賣相一目瞭然,金融公司可以選擇打包投資,這樣其中一部電影失敗了,其他電影的收益也可以平衡回來,風險大大降低。第二、版權、衍生品產業發達,票房收入連50%都佔不到,風險再次降低。第三,好萊塢有很健全的資金退出機制,能更好地保障各級投資者的權益。

道理説起來很簡單,但是資本都是逐利的。國內的金融投資者們似乎還等不到市場成熟,就開始迫不及待建立屬於他們的一套遊戲規則。

“現在文化已經變成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了,它一定會資本化,一定得跟金融相結合,這樣它才能槓桿,撬動更多資金,就跟房地產一樣。”從金融圈跨界過來的《美人魚》投資方澤悦總裁王譯可,篤定地告訴騰訊娛樂。

五味雜陳的傳統電影人

在這場轟轟烈烈的金融化大潮席捲過後,雖然大多數傳統影視公司、電影人都已經主動或者被動擁抱了資本,但他們的感受依然是五味雜陳。

“你把《美人魚》做到40億、80億,有什麼價值?這個影片本身不值這個價,你做出來了,證明你成功。對電影真的沒有幫助,其他大量中等以上投資的影片怎麼辦?” 資深發行人頗有些無奈地反問道,“電影是一片綠草地,什麼人都進來踩一腳,留下無數個髒腳印。”最後,他用一個生動的比喻形容了他的感受。

一位一線民營公司發行總裁更是憤慨地對騰訊娛樂表示:“《美人魚》就是一個金融產品,已經跟電影無關了,有什麼可談論的呢?”

(鳴謝耿颺對本文的支持)

總結陳詞:

文化產業正在被打造成國家的支柱產業,資本化是時勢使然,無可避免。回顧過去,每個時代都是最好的時代,也都是最壞的時代,唯一永恆不變的是,在滾滾向前的時代更替車輪面前,螳臂擋車始終是徒勞的。

我們可以懷念舊時代的好,但如果不能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新時代,結果只能被拋在路上,連博弈的資格都沒有。

所以,面對這些陌生的令人感到慌張的遊戲規則,與其執着於站在對立面,不如面對它,學習它,利用它,改造它,最終成為那個能夠與它博弈的力量。

主筆 :陳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416 字。

轉載請註明: 貴圈:貴圈:深度調查:美人魚、葉問3背後的廝殺故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