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被改,刪減7分鐘才上映,劉德華最經典的港片,被誤解了17年

?看電影,最討厭的就是

「刪減版」

雖然審查嚴格本身無可厚非,但是關鍵在於要掌握好那個

“度”

畢竟對於絕大多數導演來説,剪掉的不僅僅是那幾分鐘,而是破壞了整部電影的質量和價值。

片名被改,刪減7分鐘才上映,劉德華最經典的港片,被誤解了17年

爛片也就算了,打擦邊球這種事屢見不鮮,是該好好管教一番。

然而有這麼一部電影,被評為「爛片」實在有點冤。

要知道,影片在2003年上映後,輕鬆拿下了2634萬的票房成績。

不僅如此,它還獲得了金像獎13項提名,最終斬獲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編劇。

片名被改,刪減7分鐘才上映,劉德華最經典的港片,被誤解了17年

説到底,不是觀眾的審美問題,也不是影片的質量問題。

純粹是電影經過大刀闊斧的刪減後,被改得面目全非,導致很多觀眾看不懂。

刪減7分鐘,從神作到爛片,這部經典港片,被嚴重低估:

片名被改,刪減7分鐘才上映,劉德華最經典的港片,被誤解了17年

《大隻佬》丨Running on Karma

當年,這部電影在香港上映後,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不僅成功讓張柏芝徹底擺脱了“花瓶”的形象,還幫劉德華贏得了連《無間道》都不能帶給他的金像獎影帝。

毫無疑問,這部電影是繼1999年《槍火》之後,杜琪峯導演的第二部巔峯之作。

港版叫《大隻佬》,內地版叫《大塊頭有大智慧》。

但在內地上映後,不僅帶着濃厚“港味”的片名被改,而且時長也由92分鐘變為85分鐘,足足刪了7分鐘。

在我看來,正是這7分鐘的差別,不僅丟掉了影片的深層主題和內涵,還是導致口碑兩極分化的罪魁禍首。

一、意念之下誕生的電影

杜琪峯是香港為數不多,認真拍電影的導演之一。

凡是他執導的電影,都有一股濃厚的“港味”。

當年,杜琪峯和韋家輝正在四川拍攝賀歲片《百年好合》時,被一尊巨大的佛像所吸引。

這時,韋家輝導演腦海裏閃過一個畫面:

一個人影站在佛像旁

等回到香港後,韋導路過一家健身用品店,便有了“大隻佬”這一人物形象的誕生。

而此時的杜琪峯,渴望擺脱“娛樂化”的標籤,正打算創作一部寓意深刻的作品。

於是兩人不謀而合,拍了這部以成長為母題的電影《大隻佬》。

在開拍前,劇組花了超過六個月的時間,為劉德華量身定做造型。

後來,在拍攝期間,又遇到了SARS,製作時間被迫從2個月延長到5個月。

面對諸多前所未有的挑戰,卻沒有影響到電影的完整度和質量。

二、無處不在的宿命論

單論《大隻佬》的劇情,想要看懂並不太難。

其實,電影就像是一部現代版《濟公》,整個故事圍繞着

因果

二字展開。

起初,導演杜琪峯有想過,如果用很隱晦的手法去拍,無疑是拔高了觀影的門檻。

於是他決定將主題具象化,方便觀眾能夠更好的理解劇情。

所以在電影裏,直接將“因果”的闡述被直接擺上了枱面。

劉德華飾演的大隻佬叫做“了因”,而那個兇手叫做“孫果”,兩人在名字上就有着“因果”的關聯。

故事的起因,是了因的青梅竹馬小翠被孫果殺害,之後孫果便藏匿於山中,導致了因苦尋未果,一怒之下揮棍發泄,不小心打死了一隻小鳥。

這次意外,讓了因在大樹下盤坐了7天,獲得了看到“因果”的能力。

簡單來講,就是通過看到某個人前世的所作所為,便可預知今生是否會遭遇橫禍和報應。

起初,大隻佬為了躲避因果,選擇脱下了僧袍,每日沉迷於酒醉金迷的生活。

直到他結識了李鳳儀,看到了她的

“業”

,註定今生得不到善終。

“業”又是什麼?

其實,影片的英文名《running on karma》已經解釋了這個字。

Karma,譯為羯磨,往往被通俗地稱為“命運”,指的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但大隻佬看到了李鳳儀的善良,兩次將她從危險中拯救出來,希望能幫她擺脱“惡因”。

然而不管他怎麼努力,最終的結果都一樣,只會見到李鳳儀身後的“惡因”被破壞後又重現。

這一刻,大隻佬終於意識到,自己無法與“因果”抗爭。

在電影中有一幕,路過的老奶奶笑着撿起街上被廢棄的玻璃瓶子。

明明是路人種下了惡因,卻讓撿垃圾的老奶奶去食這個惡果。

很明顯,這不公平!

所以,李鳳儀這個角色,還有着更深一層的含義:她是拯救大隻佬,幫助他解除心魔。

當年,孫果種下了“惡因”,必定會有人去食下這個“惡果”,而這個人本來是大隻佬。

假如他成功為小翠報了仇,如此便會陷入冤冤相報的惡性循環。

於是電影的結局,當大隻佬找到孫果後,放下了心中的執念,選擇帶他去自首。

最終,自己也穿回了被自己丟棄的僧衣,從迷失的世界中重新找到了自己。

三、劉德華影帝級表演

在第2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誰也想不到劉德華會拿到影帝。

講真,那一屆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的含金量相當高。

有《忘不了》的劉青雲、《金雞2》的張學友、《PTU》的任達華、《無間道2》的吳鎮宇。

最終,劉德華能從中脱穎而出,很大程度上要歸於他對《大隻佬》裏角色的塑造。

在片中,他飾演的大隻佬,是個武功高強的大師。

但是他強大的外殼,實際上是用來掩蓋脆弱的內心。

這種既定的對立關係,非常考驗演員的演技。

為此,導演特地安排了兩場戲,形成了一個有趣的對比。

一個是

抓賊

,大隻佬可謂是上天入地無所不能,輕鬆降服了罪犯。

另一個是

騎摩托車

,看似強大的身體卻顯得笨拙不堪,反而是變成了一種累贅。

可以説,這部電影是劉德華演過的眾多角色中最複雜一部。

從多方面角度來看,實在不敢想象《大隻佬》會是一部爛片。

影片基本上保留了銀河映像一貫的暗黑影像風格,在動作戲上也不同以往杜琪峯所追求的“以靜制動”,而是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極為大膽的全新嘗試。

既有詭異變奏的探案過程,也有動靜有度的打鬥場面。

其實,電影還有許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比如時間“2008年7月”,這裏有兩層意思,不知道哪種才是導演的原意,所以不做過多討論。

不過,在我看來,影片自始至終都在傳遞着一種簡單又深刻的道理。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19 字。

轉載請註明: 片名被改,刪減7分鐘才上映,劉德華最經典的港片,被誤解了17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