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最大聲:穩中向好委員學者共議經濟發展新思路

新聞閣今日最大聲欄目為您提供手機鳳凰客户端今日最大聲欄目的網頁版,讓您足不出户就能瞭解各地熱點綜合資訊。

  人民政協報記者 崔呂萍 孫琳

  編者按

  今年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適度擴大總需求,深化改革創新,振興實體經濟,防範化解風險,強化預期引導,前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結構不斷優化,新興動能加快成長,質量效益明顯提高,穩中向好態勢持續發展。

  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59328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9%。對此,部分全國政協委員和學者代表表示,上半年以來我國在推動經濟轉型發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所做的努力已取得成效,當前經濟穩中向好,應進一步夯實經濟中高速發展的基礎,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基於上述背景,本報刊發部分委員和專家展望經濟發展的新思路,以饗讀者。

  全國政協常委厲以寧:

  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遠沒有完成

  “三季度經濟數據表明,我們上半年以來所做的努力是取得了成效的。但還有幾個值得討論的問題。首先要明確的是,現在遠不是談要大幹快上的時候。”談及對前三季度我國經濟運行的感受,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這樣表示。

今日最大聲:穩中向好委員學者共議經濟發展新思路

  第一,一定要既看到當前穩中求進取得的成績,也要看到擺在我們面前的結構性調整任務還遠沒有完成。大幹快上是計劃經濟的用語,是用強制的方式來製造的經濟增長,這種做法最後是要吃虧的。因此時,假定又大幹快上,很可能前面的努力就白費了,這一點非常重要。

  第二,應明確經濟發展的目標。厲以寧表示,如不把目標搞清楚,認為經濟只要增長就是好事,就會忽略這樣的增長是否源於技術創新、產品創新以及管理創新。在下一個階段,一定要把創新放在重要位置上,唯有此,我們的增長才能保證持續不斷的動力。

  第三,國有企業的改革跟民營企業的發展同等重要。“不能説當前我們的主要任務僅僅是把國有企業改革好,要清楚地看到,如果沒有民營企業在市場上的活躍參與,國有企業自身也難以做優做大做強。因此,除特殊性行業以外,仍然要把重點放在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上。”在厲以寧看來,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實際上是解決國有企業今天所面臨一系列問題的重要途徑。“針對民營經濟,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最近也出台了相關文件,強調要調動企業家積極性,弘揚優秀的企業家精神。如果我們緊緊抓住並推動這方面的工作,未來一段時間,我們經濟還會取得更大的收穫。”厲以寧表示。

  全國政協常委朱之鑫:

  中國經濟有進向好 仍需穩不忘憂

  一葉落而知秋,從中國經濟前三季度的經濟運行數據基本可以判斷全年的走勢。談及前三季度的中國經濟成績單,全國政協常委、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原主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副主任朱之鑫將其概括為:經濟發展穩中有進;經濟的前景是穩中向好;經濟工作仍要穩不忘憂。

  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做好經濟工作要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朱之鑫認為,從實踐上來看,這符合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6.9%,三季度增長6.8%,其中就業形勢持續向好,居民消費價格總體平穩,體現出了經濟穩、就業穩、物價穩的特徵。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把工作的重點更多地放在了經濟的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上,結構調整、深化改革、環境保護、改善民生都有了積極進展。這些都説明,今年以來中國經濟運行穩的基礎更紮實,進的成果更顯著。”

  而談到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朱之鑫認為是穩中向好。“我連續參加過幾場座談會,大家一致認為今年前三季度的經濟運行情況再次反映出我國經濟抵禦衝擊、持續發展的巨大韌性。而這種韌性不僅因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市場潛力大,更重要的是近年來在本屆政府對新舊動能轉換的高度關注下,我國經濟發展中新產業、新業態、新動能不斷增強,很好地彌補了在去產能、降槓桿過程中傳統產業的收縮。”

  在朱之鑫看來,我國目前形成的新動能已經逐步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可以預計,中國的新動能還會持續增強,並會源源不斷地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不過朱之鑫也強調,雖然當前中國經濟運行形勢總體較好,但我們仍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千萬不能忽視存在的問題和矛盾,做好經濟工作仍需要穩不忘憂。

  對此,朱之鑫提出四點看法:首先是經濟增速雖説有觸底跡象,但持續改善的基礎仍然不穩,需要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上適度的擴大總需求;其次風險雖有所緩和,但隱患仍然是點多面廣。今年以來,政府主動調控,通過降槓桿等一系列措施較好地管控了經濟特別是金融領域的風險。但我們也要看到,國內經濟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仍未消除,如非金融企業的槓桿率仍然偏高,一些傳統的“殭屍企業”,還在依靠借新還舊甚至借新還息;再如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底數不清等問題仍然存在。第三,結構調整雖然取得進展,但仍任重道遠。我們在發展新興產業時還面臨着許多制度的障礙,如科技成果的轉化,現有的股權期權和分紅激勵政策還需完善。第四,是改革雖已有總體設計,但在落實上還要進一步跟上。中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非公經濟的貢獻,應充分調動非公經濟的積極性,真正把鼓勵非公經濟發展的政策落實下去,施行更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革措施。

  全國政協常委王新奎:

  我國創新吸收外資政策勢在必行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從2015年1月起,我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累積金額的同比增長率進入下行通道,特別是自2016年11月起,這一增長率開始進入負增長區間,迄今已經連續了10個月。對此,一直關注外商直接投資熱度變化的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市政協原副主席王新奎提出,我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在下降過程中,已經呈現出房地產和金融行業對拉動外資增長的作用日漸增加、製造業所佔的比重持續下降、外商投資累計淨流入量佔累計流入總量的比重不斷下降這三大特點。

今日最大聲:穩中向好委員學者共議經濟發展新思路

  是什麼導致了我國利用外資形勢的變化?王新奎表示,2010年以來,ICT(信息、通信和技術的英文簡稱)的應用突破了通訊行業領域,迅速向製造和服務融合的產業領域擴展,並推動全球價值鏈革命進入以創新知識全球化為特徵的升級競爭新階段,這一重大轉折,意味着過去20年以來,發達國家向新興工業化國家以綠地直接投資方式的大規模製造業轉移已經告一段落。我國自2010年以來出現的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累積金額增長率的大幅度下降,也反映了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這一總體趨勢。

  自2005年起,我國傳統的吸收外資政策體系的績效開始呈邊際遞減的趨勢。在王新奎看來,構成這一情況有三大原因:第一,在經濟全球化發展進入創新知識全球化的新階段後,國際投資越來越多地呈現出“輕資產化”和“服務化”的特徵,而且投資方式也越來越多地採取向製造業滲透的併購投資,甚至間接投資的方式,我國傳統的以吸收製造業綠地直接投資為主要對象的利益型激勵政策對外資的吸引力日趨下降;第二,全球價值鏈革命進入升級競爭階段後,跨國企業之間的競爭與合作越來越多地在行業內、甚至產品內的增加值環節展開,而不是在產業的層面展開,我國傳統的吸收外資導向政策體系缺乏精準性;第三,在全球價值鏈革命的份額競爭階段基本結束以後,跨國公司一般在東道國已經有完整的生產供應鏈和銷售的細分市場佈局,這些企業更關心准入後企業投資全生命週期的國民待遇,以及東道國政府對企業監管政策與其母國政府監管政策的“一致性”,我國傳統的實行區分內外資的“身份”管理並據此實施一系列外資監管政策與外資企業實際情況的偏離度越來越大。

  “我們認為,當前,我國吸收外資政策的創新勢在必行。”王新奎由此提出三條建議:

  第一,儘快取消對各級政府的吸收外資額的政績考核指標,停止鼓勵地方政府繼續在傳統的吸收外資政策體系下,加大直接收益性激勵政策的力度。探索建立能確保知識跨境安全、有序、自由流動、政府對知識產權市場監管措施與國際標準保持較高一致性的吸收外資體制性激勵政策體系。

  第二,把吸收外資的市場準入管理、區域梯度推進和功能區集聚的“三駕馬車”導向政策協同到以自由貿易試驗區為平台、以區域中心城市為依託、以激勵產業供應鏈增值環節升級為手段的政策體系中來,儘快形成若干個有強大的全球價值鏈高端增加值環節集聚功能的新興城市羣。

  第三,對外資的監管方式應逐步從“身份”管理轉向狀態管理。改革外資統計制度,把包括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綠地投資和併購投資、股權投資和VIE結構投資等在內的所有方式的外資進出,動態地納入統一標準的企業信息登記表中,作為政府建立全方位、動態的外資統計體系、設計外資監管政策以及實施國家安全審查的基本依據。

  全國政協委員朱光耀:

  全球經濟見曙光,中國要持續下好先手棋

  “當前,我們應該怎麼看全球經濟?”在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看來,從已經公開的數據看,2017年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發展最好的一年。在這一年中,主要經濟體第一次實現了同步經濟增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中國今年經濟增速為6.8%,美國經濟增速為2.2%,歐元區經濟增長2%,其中德國1.9%,日本經濟增長1.5%。在經歷了復甦、反覆、復甦之後,全球經濟終於在2017年看到了明顯曙光,包括全球工業生產、投資以及貿易量在內的多項指標都出現了健康向上增長的態勢。也正因如此,10月初IMF把全球2017年經濟增長預測值由年初的3.4%上調至3.6%。

今日最大聲:穩中向好委員學者共議經濟發展新思路

  在全球經濟形勢發生變化的大背景下,國際貨幣金融委員會(IMFC)對匯率政策也進行了調整。在過去,二十國集團(G20)的官方説法是,匯率水平應反映經濟基本面,以市場為基礎,保持靈活性,避免以競爭性為目的干預市場。這一共識和相關政策協調,為應對金融危機、減少全球失衡、促進全球復甦發揮了重要作用。在10月14日的IMFC最新公報中,相關匯率的表述為“強勁的基本面、穩健的政策和具有韌性的國際貨幣體系對於匯率穩定至關重要,有助於促進強勁而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和投資。在可能的情況下,實行靈活的匯率,能夠起到吸收衝擊的作用。匯率的過度波動和無序調整,會對經濟和金融穩定產生不利影響。我們將避免採取競爭性貶值措施,並且不會將匯率用於競爭目的。”

  在朱光耀看來,匯率政策協調重點的調整至少已經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明確支持的新方向,這種調整更強調經濟基本面、穩健的政策和國際貨幣體系的作用,以防範資本過度流動對國際貨幣和匯率市場造成的衝擊。

  “看完全球經濟,我們也要看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關係。”朱光耀表示,IMF今年內已經連續四次上調對於中國經濟增速的預期,之所以這樣做,IMF看重中國經濟三方面的優勢。

  首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顯著,在去產能和去庫存方面取得進展,超出IMF等國際機構原有預期,一些重要工業品供求關係產生了較大的變化,市場容量增加,價格上漲,企業盈利增加。“放管服”改革取得積極成效,進一步激發了企業活力和創新力,市場投資環境進一步改善。

  第二,宏觀經濟政策穩定,9月末,財政收入實現9%以上的增長遠超年初預計的3.8%的增速,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9.2%,在年初預計的12%的範圍之內。這些都反映出中國政府高超的宏觀經濟政策駕馭能力。

  第三,與世界經濟良性互動、緊密融合,據IMF測算,2017年中國經濟增長對全球增長的貢獻超過1/3,是亞洲地區對全球增長54%的貢獻率中的絕對主力。

  在充分闡述上面兩層關係後,朱光耀提出,全球經濟發展還面臨着值得關注的新挑戰,比如明年美國的税收政策改革,以及美聯儲貨幣政策的調整,同時還要考慮地緣政治對全球經濟帶來的影響,這些都需要我們早做準備。

  前三季度GDP增速6.9%:

  中國經濟“穩住”全球增長節奏

  人民政協報記者 崔呂萍 孫琳

  按照慣例,由於國慶節長假因素,我國三季度經濟數據將推遲幾天發佈。而這樣的慣例,今年卻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鑽了空子”。

  10月10日,中國國慶節“超級假日”剛剛結束,IMF就發佈了上調中國今明兩年經濟增速預期分別至6.8%和6.5%的消息,同時被上調的,還有全球經濟今明兩年增長的預期,分別上調至3.6%和3.7%。

  搶在中國經濟數據發榜之前上調對中國經濟增速的預期,IMF理由充沛———在其看來,上半年中國經濟超預期增長,外部需求也較預期更強勁,這些已足以説明情況。當然,這也是IMF今年第四次上調中國今年經濟增長預期了。接踵而至的,就是國家統計局發佈的三季度“靚麗”成績單。

  10月19日,國家統計局對外表示,前三季度國民經濟穩中有進、穩中向好態勢持續發展,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9%,增速與上半年持平,比上年同期加快0.2個百分點。

  “又是6.9%!”成績單一經發布,這樣的驚呼被不少業界人士脱口而出,但在連續三個季度均實現6.9%的經濟增速背後,中國經濟卻經歷了三種不同的時刻:一季度GDP6.9%,中國經濟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實現了良好開局,為完成全年發展預期目標打下了紮實基礎;二季度GDP6.9%,隨着各項改革深入,穩中向好態勢趨於明顯,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增強;三季度GDP6.9%,支撐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的有利條件不斷積累增多,發展的包容性和獲得感明顯增強,為更好地實現全年經濟發展預期目標奠定了紮實基礎。

  不僅穩住了全年經濟增長勢頭,中國也給全球吃了顆定心丸———穩定的,而非忽高忽低的經濟成績單,讓更多人看到了中國經濟的定力,以及世界經濟發展的希望。

  “今年的穩,對明年來説很可能就是進的基礎。”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原副主任、中國棉花協會會長戴公興對本報記者表示,從前三季度GDP增速6.9%來看,可以看出中國前三季度企穩向好,要看到在數據背後,中國經濟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取得的一些顯著成果。

  展望未來,戴公興認為,要繼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保持耐心。同時,要推動製造業與服務業齊頭並進,再創佳績。

  在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原監事王永慶看來,前三季度成績呈現了穩中向好的趨勢,總體以穩為主,實體經濟的發展備受關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今後,還應將提振實體經濟放在重點位置考慮,“目前虛擬經濟發展速度較快,是否該在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之間制定一個比例?這個話題我認為是值得考慮的。”王永慶這樣説。

  王永慶同時表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前三季度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開始有了一些好的跡象。當然,也要考慮一些問題,比如去產能的問題,某些行業在去產能產生實效後,價格又出現了上漲,要謹防由這種情況造成新的過剩,這些問題在今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都需要進一步考慮。

  當前,也要看到,國際環境依然複雜多變,國內經濟仍處在結構調整的過關期,持續向好的基礎還需要進一步鞏固。

  “大家對於前三季度經濟走勢的看法是一致的,穩中有進,穩中向好趨勢明顯,但也要看到一些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提升的環節:比如政府債務還需管理,政府債務風險仍然存在;對實體投資,科技支持有效性需要進一步提升,創新助力經濟增長的主體地位需要加速形成。”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銀行原監事長車迎新這樣表示。

  “對於未來五年中國經濟發展,我的一個總體感覺是,在我國經濟體量不斷增大、對世界經濟影響越來越廣的大背景下,一定要始終堅持行穩致遠的思想。要看到,在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深化改革、深化結構調整、堅持穩健貨幣政策、防控系統性金融風險、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等方面任務仍較為繁重。”對此車迎新表示,一艘航空母艦在世界經濟大海中航行,不能單純寄希望於大海風平浪靜,而應練就在狂風巨浪中行穩致遠、穩中取勝的本領。

  也有委員提出,要關注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對下游企業,特別是廣大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盈利水平的影響。

  而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保監會原副主席李克穆則表示,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的盈利能力都應穩步提高,這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環節,在此基礎上還應權衡全局,增強投資的後續能力:“經濟發展不要一味求大,而要求強: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在做這方面工作;未來,要持續關注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的協調發展,使兩者都更穩定和可持續。”

  全國政協委員楊凱生:

  要堅持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

  “三季度經濟金融運行穩中向好的趨勢更加明顯,在不少方面超出了預期。人們對這一判斷的認識基本是一致的。但對如何鞏固和發展這一態勢的意見,則不完全相同。例如在貨幣政策方面,有人認為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和一系列加強金融監管協調、大力整治市場秩序、開展金融風險排查等措施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政策取向應當堅持;也有人認為,目前貨幣供應總量是不足的,廣義貨幣量(M2)增速偏低,企業融資難現象依然不少,貨幣政策需要進一步放鬆才能實現宏觀經濟形勢的繼續向好,希望能夠進一步降低銀行存款準備金率,繼續擴大信貸投放等。”談到當前貨幣政策支持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情況,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銀監會特邀顧問、中國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分享了他所瞭解到的兩大業界觀點,而他對此的觀點則是,當前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不宜改變。

今日最大聲:穩中向好委員學者共議經濟發展新思路

  提出這一觀點,楊凱生有三大主要理由。

  第一,現階段實體經濟的運行情況表明,其所獲得的融資總量並不少。楊凱生表示,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7%,增速比上年同期快了0.7個百分點。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已連續12個月保持在51%以上,9月份達到52.4%的五年新高,尤其是裝備製造業和高新技術製造業的PMI,更是分別達到了53.3%和52.9%,這是反映經濟運行情況的重要先行指標。此外,三季度的進出口數據也好於預期。這些數據表明,金融對實體經濟運行的支撐力度已基本滿足了需求,“大水漫灌”式貨幣政策並不可取。

  第二,不能簡單以M2增速高低來衡量貨幣政策的鬆緊。在楊凱生看來,截至9月末,M2同比增速為9.2%,似乎偏低,但這種感覺來自對我國連續多年M2保持兩位數增長的慣性思維,如果將M2增速9.2%與目前的GDP增速、物價指數CPI增速之和相比,則並不低。還應注意到,截至9月末,社會融資總量同比增長了13%,這是近兩年的相對高位;而9月末貸款增長13.1%,增速也不低。而社會融資總量的增速、信貸投放的增速與M2增速在一定程度發生偏離,所提示的是M2以及社會融資總量統計指標的設計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和完善,並不能簡單説明貨幣政策亟待放鬆。

  第三,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要完成去槓桿任務,要求當前貨幣政策必須堅持穩健中性。楊凱生強調,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五項重要任務之一,去槓桿仍然是下一步需要深入推進的工作。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都提出,要把降低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的槓桿率作為重中之重。“據有關部門對國有企業及國有控股企業的統計,今年8月底,央企資產負債率為68.2%,儘管比年初略有下降,但同比仍上升了0.3個百分點。還有數據顯示,8月末央企總資產增加9.5%,總負債卻增加了9.9%,所有者權益增加了8.9%。數據表明,要實現去槓桿的目標,任務還很艱鉅,而支持企業的經營發展也不能簡單地再靠壘加貸款和增加負債。”楊凱生表示。

  全國政協委員白重恩:

  進一步提高投資效率穩定中國經濟

  中國經濟前三季度經濟運行情況成績單發佈,從數據來看好於預期。有聲音稱中國經濟即將進入一個增速更快的新週期。對此,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白重恩認為,從投資的角度分析,説中國經濟增速會加快還為時尚早。

今日最大聲:穩中向好委員學者共議經濟發展新思路

  白重恩指出,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固定資產投資的結構還沒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原因在於無論是投資還是投資的增長都過度依賴於基礎設施的投資。如今年1-9月份固定資產增速7.5%,但是基礎設施投資增速高達19.8%。“基礎設施投資主要是由政府主導,投資動機在一定程度上是保增長,對效率的考慮還不夠充分。雖然我們沒有直接的證據來評估基礎設施投資的效率,但因為基礎設施投資與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密切相關,所以我們通過融資平台的資產負債表以及其他相關研究總的分析來看,基礎設施總體投資效率也是在不斷下降,投資回報效率也是在不斷下降。”白重恩説。而隨着投資效率的不斷下降,會帶來一定程度上的債務風險。“因為基礎設施投資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各種各樣的債務,如果我們投資回報率一直在降,但債務成本還是比較高,那麼未來就會帶來一定的風險,這要引起我們的警惕。”白重恩強調。

  此外,對於有聲音稱未來一段時間經濟增速會加快的原因在於供給出清,證據是價格上漲了。對此,白重恩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是在上漲沒有出現通縮。但從分類來看,CPI同比上漲主要來自於醫療保健、教育文化與娛樂、居住類等服務行業價格的上漲,而這些行業除了居住類以外,本來就沒有產能過剩的問題,因此説之前因為產能過剩投資增長慢,現在供給出清了投資增長會更快,不具備可靠依據。此外,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雖然上漲較快,但其中的生活資料出廠價格只上漲了0.7%,從這個角度看,生活資料的供給也並沒有很明顯的出清跡象。上漲較快的是生產資料的出廠價格,特別是採掘和原材料兩個行業,價格分別上漲了24.2%和12.2%。這兩個行業過去的產能過剩比較嚴重,其產能利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基礎設施投資和房地產投資的快速增長。我們要警惕這兩個行業再次過快擴張產能,造成新一輪的產能過剩。”

  而提到投資,民間投資情況也需要關注。從數據來看,今年民間投資增長速度確實比去年有所加快,但是今年的第三季度,民間投資的增速已經比前兩個季度增速減慢了。白重恩指出,其中一個細節值得關注,民間投資的增長中最大的一部分是公共設施管理業,佔民間投資增長量15%左右,這部分和基礎設施投資相關,這可能來自於PPP;另外增長的第二大來源是農林牧副漁業,而這個行業也是和政策有很大的關係,也不是市場導向,所以投資的效率也值得商榷。

  因此儘管投資增速了,但正如白重恩所説,諸多細節分析説明中國經濟還沒有進入增速更快的新週期。而為了進一步調動民間投資的積極性,提高投資效率,他建議政府一方面要保持定力,保持政策的穩定性,穩定民間投資的預期;另一方面需採取措施,促進創新創業以及更好地吸引外資,以便使投資效率得到提高。

  全國政協委員楊志明:

  農民工技能化”時代已經到來

  “農民工是我國產業工人的主體。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到多渠道促進農民工就業創業,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業型的勞動大軍,這將標誌着農民工走向技能型發展的時代已經到來。”全國政協委員、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原副部長楊志明這樣表示。

今日最大聲:穩中向好委員學者共議經濟發展新思路

  楊志明長期關注農民工就業創業問題,在他看來,經濟轉型不僅要看到設備、技術、管理提升,更重要的是看到勞動者素質的提升,尤其是農民工技能的提升。據其介紹,今年前三季度新增農民工總量增長、增幅下降、佈局也有新變化。從中可以看出,經濟增速穩中有進,但總體放緩對農民工就業總量仍存壓力,就業、招工兩難的結構性矛盾仍然處於常態化。從2010年新增農民工達到峯值1245萬人之後,增速在逐年下降,今年前三季度增加了320萬,增幅僅為1.8%,東部地區基本上沒有增長,東北地區負增長,中西部地區增加較多。可以看出,農民工已不是取之不盡的“蓄水池”,正從無限供給走向有限供給,而實際的技工招工難問題,也折射出我國技能培訓不足的短板。

  “前三季度,農民工月均收入增長7%,達到3459元,事實上,從‘十二五’中期開始,農民工收入增長就從兩位數下降到了個位數,農民工收入隨着勞動生產率提高進入穩步增長階段,與產業升級、企業轉型基本上是同步的。同時,我們更要看到,一批新生代農民工快速投入到快遞、送外賣和家庭服務業的新業態,今年新增人數都在百萬以上。而在我們的精準扶貧調研中,發現‘79’現象突出,也就是貧困地區青壯勞動力70%是出來打工的,而在這些人中,90%乾的是苦髒累的活。因此,精準脱貧短期靠打工,中期靠產業,長期靠教育,我認為,現在到了大幅度增加農民工技能培訓補貼時候了。唯有這樣,才能使勞務輸出由體力型轉向技能型,使我們脱貧走入技能脱貧的時代。”楊志明這樣説。

  另據其介紹,目前“五有”返鄉創業的農民工發展得比較快,這些人在城裏打工過程中學到了技術、攢到了資金、有營銷渠道、有創業意識和對農村的情懷,這批人成為了“新城歸”,他們正在破解中西部邊遠地區難留得住勞動力的難題,也有力地改變着縣域經濟發展長期靠引入大企業、大項目的單一路徑,有望快速發展一批有生機和活力的中小企業。還有一批肯於學技術的農民工成長為新工匠。這些均反映出農民工市場經濟特質與國家經濟轉型取向是基本吻合的,農民工在經濟新常態下,勇於迎難而上,主動適應變化。現在,需要我們做的是對其精準施策,讓他們發揮優勢,釋放新能量,成為經濟轉型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寶貴人力資源。

  全國政協委員盧中原:

  注重經濟增長提質的可持續性

  9日國家統計局公佈2017年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增速達到6.9%,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速達到6.8%。

今日最大聲:穩中向好委員學者共議經濟發展新思路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盧中原表示,中國經濟增長態勢是短期回穩與中長期繼續趨勢性放慢交織。中國經濟現在是短期回穩,回穩就是很小幅度的波動,不會再往下掉,也不會很高。在複雜的國內國際形勢下,中國經濟的短期回穩是很難得的,同時還要注意維持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培育提質增效的可持續動力,特別是市場化和法治化的動力一定要增強。

  談到短期回穩的原因,盧中原表示,很重要的原因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身所帶來的正效應。但他也指出,在正效應發揮的同時也存在着一定的負效應。如去槓桿和降成本,這兩個可能會發生矛盾。因為去槓桿需要控制銀行放貸,那麼企業就需要從別的地方求貸,融資成本就會升高,這與降成本、降企業負債率就會發生一定的矛盾。此外,去庫存的宏觀環境和企業補庫存週期之間也存在矛盾,可能影響企業增加庫存、擴大生產的意願;去產能、嚴格執行環保標準等也會影響工業增速,中小企業受到影響更大。

  “需要注意,中國經濟中長期趨勢性放慢大勢不會變,短期回穩雖然有結構性改革的正效應推動,但同時也受到一定的負效應制約。從對增長速度的影響來説,負效應體現的比較快,短期內就會使需求緊縮和速度放慢,因此我們必須及時消化它,要有客觀冷靜的定力,才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不迷失方向。”盧中原強調。

  從國內國際的環境分析來看,中國經濟實現短期回穩實屬不易。盧中原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回穩是非常好的,但同時也要注重增長的質量。“我們在很多方面已經比過去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不過在單位GDP能耗等方面還不盡如人意。我們是否可以設計一種激勵機制,不再着眼於被動的補助,比方説不再強調砍掉多少落後產能,我給你多少困難補助,而是誰主動調結構,我們就給予財政獎勵,也許有了這種激勵機制,就可以增加地方和企業持續壓縮高能耗、高排放產能的動力。”盧中原建議。

  “總之,從國內和國際的分析看,我們短期回穩是很難得的,但是要注意不斷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在數字變化的背後,一定要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經濟增長質量的持續性上,哪些因素影響了經濟增長提質的可持續性,我們就在哪兒下功夫。”盧中原最後説。

  全國政協委員賈康:

  中國經濟由新入常力促增長質量提高

  “中國經濟的發展階段已經開始由新入常,新就是從高速增長開始下台階,但不能一降再降,必須完成探底企穩。如果能夠在企穩的平台上實現我們的核心追求,實現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那麼這種平台保持運行的時間段越長越好,這就是我們追求的常態了。”對於中國經濟新常態,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財政科研所原所長賈康給出了這樣的理解。

今日最大聲:穩中向好委員學者共議經濟發展新思路

  從2015年第四季度開始,中國經濟已經連續9個季度處於6.7%到6.9%的運行平台狀態。在賈康看來,這個平台已經開始中期化。“我們所謂的探底其實已經探得很清楚,經濟態勢是一段時間不再繼續往下走。而我理解的企穩是必須進一步凝聚共識,消除地方層面、企業層面對於經濟繼續下行的焦慮和恐慌,形成這種基本的預期共識後會進一步引導分散的企業主體行為對接真正的企穩。”

  “而2017年則是有可能看到這種短期前景的一年,抓住這個機遇非常必要。”賈康判斷説。基本原因在於在這個變化過程中經濟結構得到了優化,很多指標也都表明經濟結構調整是在我們意願的軌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就業等方面。但賈康也指出,中國經濟在取得一定成績的同時還有很多不確定性、風險因素和隱患存在,但這也正是中國經濟在由新入常迎來機遇期時所要面對的檢驗期。

  在這樣一個重要時期,賈康認為還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優化結構的過程中應以經濟手段為主,一定要堅持以市場優勝劣汰為主。“去產能最關鍵的是去落後產能,而不是表面宣傳上説的過剩產能;同時在去產能的過程中不能簡單地靠行政手段來完成去產能任務。”

  二是應進一步注重利用中國有效投資的空間。如目前我國至少有幾十個城市的中心區域需要軌道交通網建設,應儘快做好規劃高水平地建設起來;此外還有停車位的建設等,這些都是有效投資潛力空間的具體體現。

  三是應進一步貫徹中央精神,鼓勵創新,尊重客觀規律,處理好“發展中規範”和“規範中發展”的權衡關係。這方面有很多的例證,如微信。同時如何掌握好中國的後發優勢,尊重科研規律進一步調動政產學研結合中一線創新者的積極性,建議在政策上儘快落實到細則上。

  四是繼續給企業吃好定心丸。建議中央在政策方面能夠進一步落實到一些具體措施上,如糾正侵犯企業產權的錯案冤案,應可以得到實質性的落實推進;同時有效地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實現共贏式發展。

  五是做好房地產業領域的基礎性制度建設,以便打造長效機制。這方面有很多的要領,包括十九大報告中再次強調,土地制度、住房制度、税收制度等,這些都需要繼續貫徹中央精神儘快落實,房地產税應真正加快立法。

  六是實現減税讓利、降低企業負擔的改革要把握好全景圖。除了減税這個概念,我們企業負擔中的各種收費、制度性成本都要以配套改革來破解,因為對於中國很多企業來説,已不是光減税就能夠真正解決企業負擔的問題了,還需要以配套改革攻堅克難。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姚景源:

  補好增長短板進一步穩中求進

  “對經濟的總體判斷,要從經濟增長、就業情況、物價水平以及國際收支四大指標來加以把握。從中國經濟的中長期走勢來看,中國經濟的增長與過去二三十年高速增長相比,速度會呈現有所回落的狀態,但是這個回落不是被動回落,回落的過程應當是中國經濟由量的增長到質的提高過程,我們的任務是要保持這種態勢轉變處於平穩狀態,穩是基礎,穩是前提,穩至關重要。”談及中國經濟前三季度的經濟運行情況,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姚景源如是説。

  從中國經濟增長來看,姚景源主張不是僅僅看6.9%這個數據本身,而是要看到目前中國經濟穩的基礎更加紮實,這一點十分重要。對於中國經濟發展來説,需要實現由粗放到集約這一轉變,但由於這個過程很長,因此我們沒有必要追求大幹快上,追求高速度,而是需要保持一定的速度。

  另一個需要關注的宏觀經濟指標是就業。“我國的就業壓力很大,但在今年前三季度實現了全年新增就業目標的99.7%,非常不容易。除了就業,物價和國際收支情況兩大指標也都好於預期。因此,從宏觀經濟四大指標來看都呈現出了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總體判斷。”姚景源表示。

  如果要對中國經濟情況做進一步分析並實現持續保持這種局面,姚景源建議可以對以下幾個數據做進一步的分析:首先是CPI當中服務類價格。CPI增長幅度是1.5%,低於年初設定3%的控制目標,物價總水平低位平穩是宏觀經濟向好的重要標誌。但姚景源認為我們不應在物價總水平低位下忽視CPI的結構問題,即CPI中服務類價格上漲幅度過大,已超過總水平一倍以上,我們要高度關注、研究和解決服務類價格上漲幅度。

  另外是PPI價格,PPI價格曾連續54個月負增長,現在9月份同比上漲6.9%。一方面6.9%説明經濟回升,説明市場需求在擴大。但從細分來看會發現PPI上漲主要集中在上游產業,特別是原材料領域,這就會增加下游實體企業的成本,因此要注重分析PPI的結構。

  新開工項目問題也需要關注。新開工項目半年以後就會變成在建項目。在建項目對經濟拉動將起到實打實的作用,但從有關數據來看9月份新開工項目增長只有2.4%,這意味着半年以後整個新開工項目的投資對經濟增長拉動力是要減弱的。我們有必要研究新開工項目處在低位的現象。

  此外還有民間投資。現在民間投資的增速是6.0%,無論是同上半年相比還是與去年同期相比都在回落。要穩定民間投資靠兩條:穩定經濟政策;要有重大改革措施落地。建議加大調研力度,瞭解民營企業家的真實心聲促改革落地;最後我們還要注重投資結構,關注製造業投資,這樣就和我們振興實體經濟、優化結構、增加中高端供給相吻合了。

  “所以一方面要充分肯定今年以來的成就來之不易;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還存在着一些短板,力求在補好短板上紮紮實實下大力氣,使中國經濟發展形勢進一步穩中有進、穩中向好。”姚景源最後説。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

  以實際行動迎接新一輪經濟上升期

  “我們已經走到新一輪經濟上升期的關口。”為了證明這一觀點,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帶來了一組數據:從去年四季度開始,PPI數據持續好轉;PMI連續數月超過“榮枯線”,企業盈利狀況持續改善;全球經濟的復甦,外部需求也上來了。

  新一輪週期到來,中國經濟應該注意什麼?對此姚洋表示,比起投資拉動,我們應更加關注需求的活躍度:“前三季度我們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扣除物價指數,同比增長7.5%,但我們的消費扣除物價指數之後,同比只增長5.9%,也就是説,居民的儲蓄又開始新一輪上升,而要推動國內消費增長,關鍵一點是要滿足中產階級的消費需求。”

  姚洋同時提出,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應加緊推進:“2017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國企混改是今年的重點任務之一,現在正在推進。推進的難點之一是國有企業債務處置問題,我個人認為,應持續推動債轉股,在上一輪的國企改革中,債轉股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現在看來,這樣做是正確的。”姚洋提到,從平均意義上説,國有企業是我國技術與科技實力最為雄厚的一個羣體,其短板存在於管理方面,如果能引進民間資本,提升國有企業的管理能力,則可以做到“一箭三雕”,即釋放國有企業的技術能力、人才儲備能力和盤活民間投資。另外,債轉股也將幫助國企有效去槓桿,讓企業輕裝上陣,迎接新一輪景氣週期的到來。


今日最大聲:穩中向好委員學者共議經濟發展新思路
今日最大聲:穩中向好委員學者共議經濟發展新思路

  西部網訊(特派北京報道組)“目前黨的十九大各項準備工作已全部就緒。”10月17日下午,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人民大會堂三樓金色大廳舉行新聞發佈會,十九大新聞發言人庹震向中外記者介紹了十九大準備工作情況和大會議程,並回答了中外記者的提問。

  黨的十九大會期7天共有五項主要議程

  庹震介紹説,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將於10月18日上午9時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會期為10月18日至10月24日,共7天。大會主要議程是:聽取和審查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的報告;審查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選舉十九屆中央委員會;選舉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

  據介紹,為了做好選舉工作,黨中央成立了專門工作班子,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擔任領導小組組長,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的領導下,負責新一屆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人選的推薦、考察、提名工作。在這個基礎上,經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和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提出新一屆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候選人預備人選建議名單,提請黨的十九大主席團審議。

  庹震提到,黨的十九大閉幕後,將召開黨的十九屆一中全會和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選舉產生新一屆中央領導機構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領導機構。

  中國改革方向不會動搖 步伐不會放慢

  新聞發佈會上,共有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美國彭博新聞社、意大利24小時太陽報、新加坡聯合早報等12家中外媒體的記者進行了提問。

  “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中國改革的方向已經明確、不會動搖;中國改革的步伐堅定向前、不會放慢。”針對人民日報記者提出,“十九大是否會就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新的部署?”庹震表示,全面深化改革還有很多難啃的硬骨頭。比如思想觀念束縛,比如利益固化藩籬,再比如體制機制障礙。

  庹震説,這就需要我們突出重點,攻堅克難,狠抓落實,使改革精準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黨的十九大將對今後五年和未來一個時期中國改革發展作出新的戰略部署,將站在更高起點上,謀劃和推進改革,堅定不移將改革進行到底。

  新華社記者提問,“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脱貧攻堅是實現該目標的底線任務和標誌性指標。距離實現全面脱貧的期限越來越近,能否如期實現全部人口脱貧?如何有效杜絕數字脱貧、虛假脱貧?”

  庹震回答説,黨的十八大以來,為打贏脱貧攻堅戰,黨中央、國務院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舉全黨全國之力推進脱貧攻堅。習近平總書記17次主持召開扶貧重要會議,25次開展扶貧調研。從2012年底到2016年底,全國貧困人口由9899萬人減少到4335萬人,年均減少1391萬人,農村貧困發生率由10.2%下降至4.5%,脱貧攻堅取得顯著成就。

  庹震表示,到2020年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脱貧,是中國共產黨作出的莊嚴承諾,是必須完成的硬任務,沒有退路。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一定能夠打贏脱貧攻堅戰,讓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庹震説,中國共產黨堅持一個“實”字,扶貧工作必須務實,脱貧過程必須紮實,脱貧結果必須真實,讓脱貧成效真正獲得羣眾認可,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

  “2013年—2016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2%,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了30%。城鎮新增就業人口年均超過1300萬人,居民收入年均實際增長7.4%,高於經濟增速,貧困人口數量大幅減少。”針對彭博新聞社記者有關中國經濟前景的問題,庹震回答説。

  庹震表示,當前,中國經濟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態勢不斷鞏固。近段時間,主要國際機構紛紛上調了對中國經濟增速的預期。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經濟長期向好、持續健康發展充滿信心。

  針對24小時太陽報記者提出的有關“中國製造2025”的問題,庹震稱,“中國製造2025”及其相關的政策措施同等適用於所有在中國境內的企業,對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

  (2017-10-18)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809 字。

轉載請註明: 今日最大聲:穩中向好委員學者共議經濟發展新思路 - 楠木軒